论卢卡奇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当代启示
2018-02-06李孝阳李媛媛
李孝阳 李媛媛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7)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获得成功,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陆续遭到失败。为了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探讨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寻求西方革命的现实道路,卢卡奇写下了多篇论文,后来结集为《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专门为此书写下的《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一文中,他研究了革命组织问题,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结合《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等文章,可以看出,卢卡奇是在与机会主义的论战和列宁、卢森堡的对话中阐述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的,其理论坚持了列宁党建的基本思想并有所发展,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共产党的概念: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二国际的代表和理论家抹杀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站在本国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号召工人保卫祖国,纷纷背叛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组织问题成为革命生死攸关的问题。卢卡奇认为:“组织问题变成了涉及整个革命无产阶级的政治问题。所有工人政党在遇到世界大战时所遭到的失败,应该被看作是世界性的历史事实,即工人运动过去历史的必然结果。”[1]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表明,要使没有明确阶级觉悟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摆脱机会主义的领导人的影响,必须建立真正革命的政党。什么是共产党?卢卡奇在不同的时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在《阶级意识》中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指出,党是革命群众的“阶级意识的可以看得见的和有组织的形态。”[2]在《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中指出,“共产党是一种为革命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独立形式。应该按这种双重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正确地理解它:它既是这种意识的形式,又是这种意识的形式,即它既是一种独立现象,又是一种从属现象。”[3]这些定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从意识形态和组织层面来界定的。
(一)基于自觉的阶级意识的视角
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最初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处于自发状态,他们的阶级意识是不自觉的。在斗争中,工人不断联合起来,逐步认识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意识到自身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共产党正是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为适应无产阶级斗争需要而产生出来。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共产党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的确是同一个过程。”[4]党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党与无产阶级群众在斗争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当前形势变化来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发展的过程,是始终保持自觉的、正确的阶级意识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胜过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组成工人政党,再创立共产党和布尔什维克,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表明其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由于无产阶级内部阶级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党与群众必然相对分离,共产党必须作为独立的组织存在,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够看到自己的具有历史形象的阶级意识。卢卡奇视党为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党的理论的。这并没有把党主观化,只是强调从党的理论、意识形态层面把握党组织,指出共产党是为实现真正的自由而采取真正步骤的“有意识的集体意志。”[5]
(二)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视角
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他反对割裂二者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卢卡奇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的出现才成为可能。无产阶级既是认识主体,又是实践主体,一旦掌握了总体性的辩证法,具备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就能够扬弃异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组织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应从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人与历史的中介角度认识党。一切革命都必须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任何革命理论要超出其抽象性,落实到实践中,必须变为组织的东西。要对不同的理论观点作出真正的批评,唯有从组织方面进行分析。必须在组织层面、以组织的形式解决理论斗争问题,否则,思想分歧就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党内就会长期存在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等各种思想派别,从而导致组织涣散。
每一种行动只有在历史总体过程中才能把握其功能,把握其在过去和未来的中介作用。这意味着考虑它对未来的教训,从组织方面提出如何行动的问题,试图找出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本质决定因素。党组织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使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具有某种要求性质、某种‘潜在和理论’性质的那种历史过程状况,必然作为相应的现实形成,并作为这样一种现实能动地影响这种过程的总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这种形态就是党。”[6]因此,党就成了人与历史之间的重要中介。在实践中,党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革命进程的发展。
二、共产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
(一)共产党内部的结构关系:党员与党、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
卢卡奇是在与旧式政党的对比中阐述共产党组织的结构特点的。在旧的类型的党组织中,党的内部构成不是有机的,而是机械的。成员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的,其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分离的,其拥有的自由是虚假的、形式的自由。“个人只能作为‘群众’、作为追随者、作为零出现。”[7]“党被划分为能动的部分和被动的部分,后者只是偶尔而且只是按照前者的命令起作用。”[8]这样的党不能成为党内成员与整个阶级之间的中介,不能有意识地对客观历史产生能动的影响,在历史观上必然导致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错误:过高估计个人(领袖)的能动意义,过低估计阶级(群众)的意义。
相比之下,共产党是更高类型的组织。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是走向自由王国的第一个有意识的步骤。它的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它的内部关系是团结统一的,统一的前提是自觉的阶级意识和严格的纪律。党的成员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成员的自由与纪律是不可分离的。“共产党的纪律、每一个成员无条件的全身地投入运动实践,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唯一可能途径。”[9]共产党如果没有纪律,就无法把无产阶级集体意志贯彻到行动中,就会退化为资产阶级政党或机会主义的政党,成为松散的组织。只有严守党的纪律,积极地参加党的工作,相互密切联系、团结合作,个人才能克服物化处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在党的内部关系上强调组织纪律性,决不意味着党员只能被动的、机械的服从。卢卡奇特别强调普通党员的意志与党的领导人的意志必须要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在党的决议及其贯彻执行过程中,党员有权利和义务与党的领导人对话,这有助于消除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中常见的领袖与群众的对立现象。
(二)共产党的外部关系:党与群众
卢卡奇指出,仅仅重视和强调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从形式的和伦理的方面分析党组织。割裂党组织与非组织的无产阶级、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必然对组织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要么以组织代替群众采取行动,把革命变成少数人的密谋行动;要么将组织与群众自发的本能的行动融合,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群众的思想感情简单等同。这种关于党与阶级、群众关系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党与阶级、群众不是同一的,不可相互替代。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党是从阶级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组织,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不能成为脱离群众的宗派组织。党是无产阶级的党,必须与阶级保持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党通过策略,提升群众的阶级意识,走在群众前面引领群众,而不是站在群众后面充当尾巴。“共产党与阶级本身的广大群众在组织上分离开来,是基于阶级内部在意识上的不同分层,但同时是为了加快在可能达到的最高意识水平上消除这些分层的过程。”[10]它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
(三)共产党内外关系的实质: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辩证关系
卢卡奇强调党的严格纪律、党内部的团结统一,党与阶级、群众的辩证关系。卢卡奇坚持了列宁的基本思想。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宁专门论述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成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1]卢卡奇坚持党员个人、党组织、无产阶级、群众必须处于生动的相互作用之中,党的纪律不是形式的要求。卢卡奇认为,“列宁在讨论如何维持共产党的革命纪律时,除了强调党员的忠诚以外,还强调党与群众的关系以及党的政治领导的正确。”[12]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不是单纯的组织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与历史观、世界观问题紧密联系。
卢卡奇关于共产党内外关系的思想建立在其阶级意识理论基础之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无产阶级由自发到自为、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的过程。“阶级和党的正确关系的标准和指针,只能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中找到。”[13]党是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党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正是与群众的相互作用中、在斗争中实现的。要更好地发挥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推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党的内外关系。
三、共产党的组织与策略的统一
(一)从政治高度认识党的组织建设问题
对党组织的正确认识涉及对革命问题的认识,涉及政治问题。卢卡奇指出,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是群众自发的斗争理论。卢森堡认为,真正的革命精神只有在群众的自然的自发性中才能找到,革命是纯粹无产阶级性质的。这过低地估计了非无产阶级因素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必然会忽略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同其他革命力量结成革命阵线的必要性。卢卡奇认为,卢森堡抬高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而贬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虽然卢森堡坚持革命党的任务首先在于对整个运动的政治领导,但是,由于她轻视甚至否定组织的作用,最终还是将组织和革命问题相割裂。
在关于党对运动的政治领导方面,卢卡奇认为,卢森堡的观点停留在纯粹理论的和抽象的层面,他极为赞同列宁的观点:把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机械地分开是不行的,必须从政治层面思考共产党的组织建设问题。必须遵循辩证法,坚持党的组织与策略的统一。
(二)党的组织严密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
共产党既是高度集中的组织,又是独立的组织。为了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自我教育,使其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束缚下解放出来,党必须采取灵活的、务实的策略。无论是在无产阶级内部,还是与其他阶层的联合,党都必须坚持组织与策略的统一。
1.把握无产阶级阶级的统一性和阶层差异性,坚持组织与策略的统一。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内部在客观上存在不同的阶层,其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党与阶级在组织上的分离具有必然性,这是相对于无产阶级群众表现出来的党的组织独立性。虽然无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但这不足以分化整个无产阶级利益。无产阶级的经济客观具有统一性,其阶级统一性大于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和严格组织,要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发展的客观状况,进而更好地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
党的内部生活与党的外部活动是统一的、联系的。正确理解组织,离不开正确理解策略。“如果把策略和组织分离开,如果不看到两者都包括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同一个发展过程中,那么策略概念必然要陷入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的两难境地。”[14]机会主义者无条件地迎合群众的情绪,满足群众日常愿望。盲动主义者无视群众,把革命视为觉悟的少数职业革命家夺取政权的行动。他们的错误在于,把组织视为准备革命的单纯技术问题,有意或无意放弃对群众的政治领导,因而不能运用策略的灵活性,根据革命形势的客观变化,不断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其实质是割裂组织与策略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严密组织与灵活策略的统一,以有效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发展。
2.把握非无产阶级阶层的特点及作用,坚持党的组织与策略的统一。无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地位,只有废除阶级社会才能解放自己,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所以,它代表所有被压迫被剥削阶级阶层的利益,在斗争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与其他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
从阶级和阶级意识特点来看,共产党与非无产阶级阶层只能进行策略性联合,必须坚持组织独立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无产阶级与其他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根本不同,是阶级利益差异;另一方面,小资产阶级、农民等阶级阶层的运动只是自发的,它们没有形成影响整个社会改造的阶级意识。他们的行为与力量是促进革命还是阻碍革命,这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能够意识的阶级)的行为。这决定了党与非无产阶级不能共存于一个组织中,任何超出策略合作的做法都可能危及革命的命运。党必须根据客观的阶级力量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确定具体的、灵活的斗争策略,坚持思想的坚定性、组织的一致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
四、青年卢卡奇政党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政治和组织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卢卡奇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他在《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的开篇引用列宁的话——把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机械地分开是不行的,强调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政治的高度来思考。他反对把组织建设完全技术化、非政治化,反对诸如资产阶级政党和机会主义工人政党类型的机械的政党,反对抽象的个人自由而强调严格纪律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纪律问题一方面是党的基本实践问题、它真正发挥职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它决不仅仅是技术和实践问题:它是革命发展中最崇高和最重要的精神问题之一。”[15]他“强调在形式方面构筑一个能够凝聚无产阶级意识,贯彻党的宗旨,同时以行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党组织。为了保证党在形式上能够形成一个坚如磐石的组织,必须强调党的纪律性。”[16]这一强调政治与组织统一性、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建党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必须把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统一起来。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面对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面对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党员政治理想动摇,政治追求模糊,政治纪律松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而且要协调推进政治与组织建设。共产党是政治组织,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党的组织建设不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它和党的其他建设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忘记了这一点,党的建设就会走入误区甚至困境。
2.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17]作为革命的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有着严格纪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党的纪律不是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必要条件。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无法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明纪律,纪律不能成为‘稻草人’,不能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我们把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要任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在查办违纪案件中重点审查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问题,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8]广大党员要自觉强化共产党的组织意识,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
(二)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和防止党腐化变质
党来自于无产阶级群众,是在无产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9]同时,党是无产阶级的独立组织,是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形象,与无产阶级群众不可混同。由于党开展活动的需要,党内必须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因此,党与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众必须处于密切的相互作用之中,这样,才能防止党僵化、官僚化、腐化,成为脱离群众的宗派组织。如果割裂党与群众的关系,过分强调党的作用而忽视群众、否定群众史观,或者过分强调群众而忽视党、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1.要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20]要真正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防止党内出现特权阶层,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切实坚持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风政风持续明显好转。
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党的建设不是一次完成的,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党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不言而喻。只有党不忘初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放在心上,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依靠群众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的各项成果,党就不会重蹈苏共覆辙,就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党的组织与策略的统一,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
卢卡奇坚持党的组织与策略的统一,强调严密组织与灵活策略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机会主义的策略和组织无视辩证法,往往为了当前的利益而牺牲最终的目标和根本原则,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例如,工联仅仅为了提高工人待遇而斗争,而不是以此为手段推动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进而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马克思早就指出,要警惕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与机会主义作斗争。卢卡奇在阐述组织与策略统一时,特别指出了正确理论对党的极端重要性,“共产党组织的极其实际的性质、它作为斗争党的本质必须以它掌握正确的理论为前提。”[21]这实际上要求党始终坚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组织上的集中统一,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当前形势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上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22]坚持组织与策略的统一,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反对无原则的机会主义,对于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仍然十分重要。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建强各级党组织,才能保证行动的坚强有力。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要以思想、理论上的统一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才能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具体的形势任务制定各个发展阶段的最低纲领。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着眼最终目标、立足当前目标,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用思想的统一和组织的统一铸成坚不可摧的先进组织,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具体策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广大人民认同党的理想,决不能牺牲原则,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