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理念创新的逻辑和启示

2018-02-06吴亚辉郭晓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理念群众

吴亚辉 郭晓峰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根据实践发展变化创新发展理念是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1]“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了逻辑严密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理念创新奠定了逻辑前提。

(一) 以“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对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具体的论述,恩格斯指出:“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的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这说明只有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才能正确指导实际工作。邓小平基于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建设发展的过程,从三个方面思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面貌由此提升,人民的精神为之振奋,但1957年之后,各项工作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然而,我们并没有正确认识失误,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将这种失误发展到顶峰。因此,当从“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迫切思考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6]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二战中欧洲抵抗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7]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苏联的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发严重,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艰难,社会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加纳式的社会主义”“乌贾马社会主义”。这些新独立国家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建立新社会,但最终结果是并没走上国家富裕的道路,反倒带来不少困难。“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8]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制定正确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邓小平作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判断。

(二)以“改革开放、两个大局”的发展理念,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发展”为动力。以优先发展沿海,内地支持沿海并最终沿海带动内地双向互动发展为方针。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1.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10]邓小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理念。

2.以沿海和内地服从“两个大局”理念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必须在统筹全国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两个大局”由此产生。“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1]改革开放后,迫切需要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12]作为沿海这个“大局”,为全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动内地这个“大局”的发展,最终实现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二、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

(一)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深刻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和前提。党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以符合时代前进的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的新突破,为人民谋利益。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13]作为领导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带领人民走上现代化道路,取决于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由此,只有发展,才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和前提。

2.引领发展是党必须坚持的历史使命。“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4]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能否带领人民走上富民强国的现代化道路,取决于能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决好发展的问题,这是党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二)以“发展的目标、原则、战略、道路、模式和动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强调发展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5]这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生产效益的提升与环境的保护共同发展的过程。

2.强调发展原则,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无论是不顾效益的高速发展,还是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结合,都是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6]这便防止了只顾速度而不顾效益的盲目发展。

3.强调发展战略,实现国内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17]

4.重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全国如何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继沿海发展起来之后必须思考的问题。江泽民指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18]

5.探索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非公经济对解决就业,活跃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非公经济,创新模式。“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9]

6.挖掘发展动力,以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带动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指出:“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

(三) 以“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胡锦涛面对发展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与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同时,随着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不断变革,一些长久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

1.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地区为了发展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盲目发展。对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21]这表明,在发展中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经济社会。

2.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指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2]贫富差距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正视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

(四)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回答了“怎样发展”

1.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固有方式。胡锦涛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3]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2.以“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胡锦涛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24]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方利益,才能促进现代化大局的发展。

3.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指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5]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最初的敬畏自然到后来的过度开发自然,直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真正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自然界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只有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眼发展“为什么人、由谁享有”,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党的发展理念创新推进到新高度。

(一)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发展“为什么人,由谁享有”

1.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6]反之,如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出现国富民穷以及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群体手中,社会阶层固化流动静止,这种发展显然违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全面的、实质上的发展,最终导致发展不良,社会矛盾激化。

2.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那么,高度重视现实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也就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要义。习近平指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7]也就是说,国家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问题,保证每一位困难群众都有最低生活保障,使人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怎样实现发展的现代化”

1.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第一动力引领发展。习近平指出:“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8]因此,抓住创新,就等于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保证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2.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内在要求推动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十个手指弹钢琴的问题,强调了协调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29]因此,必须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作用。

3.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必要条件实现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30]由最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从自然资源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定位为绿色发展方式促进发展的双向互动,以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4.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必由之路繁荣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31]历史告诉我们,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融入世界发展大势,迎接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5.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本质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2]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为基本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所设想的先富带后富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启示

(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前进

发展理念只有回应现实并关照现实,才能凸显价值。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引领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迅速打开发展的局面,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两个大局”的发展理念。初步发展起来之后,江泽民提出了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国内与国际一体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等发展理念。发展起来之后,胡锦涛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到如今面对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因此,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前进的大道中,党始终坚持了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而科学发展这条主线贯穿其始终,确保了发展理念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二)明确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确定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理念要致力于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需要。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3]从改革开放之初先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到后面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无疑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4]这充分说明确定发展理念,首先要明确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所在。

(三)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特别强调其观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5]毛泽东历来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邓小平看来,无论坚持实践还是加快发展,都必须依靠群众,“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6]“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37]江泽民“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38]而科学发展观更是从“发展的主体”和“主体的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最终,“五大发展理念”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39]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是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成果的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的方面,如“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0]“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41]“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2]“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43]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作为发展理念遵循的根本价值取向。“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主要是解决先富问题,到了第三步就必须正视共富共享。”[44]从先富到共富共享,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创新的生成逻辑。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理念群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