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研究综述
2018-02-06周冬梅冯夏根
周冬梅 冯夏根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是党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党代会报告既是党的历史缩影,又是党的一面理论旗帜,承载着党的基本建设理论和行动纲领。党代会报告是党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其加强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党史进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近年来,学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此加以梳理,供学界研究参考。
一、党代会报告用语研究
继日本学者村田忠禧[1]通过分析我国党代会报告词语变化来分析党的十六大特点之后,国内不少学者开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历次党代会用语进行研究。
张传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告别了充满“革命”与阶级斗争的语言,在用词用语上具有日趋务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词语主线,富有时代气息,有着鲜明独到的风格特征;在语言表达方面,历次党代会报告选词凝练,追求严谨和准确。[2]自改革开放之后,“改革”“民生”“三农”“就业”等词频繁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从中不难透析出话语已由“革命与斗争”转向“改革与建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的主线与特征。
党代会报告中词语出现频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党执政的主题。王向民对党代会报告中的共有词和变迁词进行了计量学分析,认为借此“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变迁和时代特征,认知政治权力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关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经历了“两大调整和一个实践”的伟大变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继承中的变迁”的最大成果。[3]
任冬梅认为,“通过对共有高频词汇、独有词汇以及突出词汇的计量学分析,可以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战略重点在哪里、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分析词汇,她发现高频词汇同时也是共有词汇,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及继续推进改革仍将是党的工作重点”,而“‘服务’一词出现在历次党代会报告的频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则体现出政党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嵌入与回归,由‘权力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特点。”[4]
万里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核心主题词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特点,词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共的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5]
唐皇凤、陶建武结合党代会政治报告内容和词频分析,认为“执政为民是党长期以来的执政宗旨与价值追求”,党的核心执政使命始终是“建设”与“发展”,“因形势而进行相应调整,使中共执政理念的现代演进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同时,我国政治发展也具有显著回应性,以执政理念的调适增强治理制度的回应性,并在增强政治回应性的过程中提高政治体制的调适性,这是中国实现健康和安全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超大规模社会在急剧的革命性变迁过程中保持活力和稳定的重要经验。”[6]执政党的执政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词汇和话语并进行宣传才能在社会中呈现出来,而党代会报告正是一个理想载体。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用语研究的梳理上看,中国共产党把党代会报告作为其及时调整理念和施展政策的载体。
通过计量学的定量研究与内容分析的定性研究相结合来分析党代会报告用词用语,能较客观地说明事实,避免过多的主观臆想,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使用计量学分析难以分析到党代会报告的方方面面。因此,应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面研究。
二、党代会报告主要内容研究
(一)党代会报告主题研究
通常来说,大会报告主题所表达和反映的即是报告最主要的内容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主题思想锁定的都是关乎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因此,把握好历次党代会的主题,能起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的效果。
曲青山认为,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和确定大会主题是从党的十五大开始的,[7]他还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六次党代会主题,认为这六个主题“都是从关系党和人民重大利益的角度概括的,都是从涉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的,报告所提及的问题和概括的主题都是大问题”,“体现了党的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具有继往开来和与时俱进的特点。”[8]
刘开法通过研究十二大以来党代会主题报告的概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主题报告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揭示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9]
万纪耀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主题的演进缘由及部署,认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历史轨迹,党抓住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并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10]
总之,尽管学者们分析党代会报告主题的角度不同,但均指出了其重要性与变化特点。1978年以来党代会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始终离不开人民利益与国家发展的根本点。
(二)党代会报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自党的十二大提出之后,至十七大才完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尽管提法上稍有个别字词的变化,但其内涵一直以来都贯穿于历次的党代会报告中。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表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内容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过程。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报告,杨凤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高扬的旗帜与核心指导思想,“这一旗帜或核心指导思想将继续成为党代会报告的灵魂。”[11]李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回答和指导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十三大至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回答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赵秀芳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程经历了: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十五大至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阶段。[13]
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但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源,同时又是开启新改革的理论起点。
(三)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创新研究
一直以来,文化建设都作为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界对历次党代会中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思路、文化发展的目标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
杨凤城分析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演进过程,他认为,“十二大报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大概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十三大和十四大均沿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十五大在节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详细阐述了其渊源和内涵,此后十六大沿用十五大的提法,十七大则采用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提法。”他还指出,互联网对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党代会报告将会提出应对方略。[14]
樊锐认为,党代会报告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密切相关的,这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5]
张国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即“由‘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转变”。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伟大任务,“党对传统文化态度进入到传承、弘扬和创新为主题的新阶段”[16]。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表明,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加深。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文化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九大明确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党内民主研究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得到不断探索和实践,对完成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陈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对社会主义民主属性、范畴、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党形成的民主观及其影响下的民主实践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它既确保了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又充分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当代民主政治的进步。”[17]
何益忠认为,“新时期党内民主的探索始于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十四大后,“党内民主开始走出民主集中制建设框架,逐渐成为党的建设中的独立内容”;党内民主的内涵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不断发展,“从批评权发展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等方面”;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则从作风建设转变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的代表大会建设、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建设等。[18]
许森荣、杨晓倩认为,1978年以来“党的民主观由强调民主的阶级性逐步向肯定民主的普世性发展”,民主取得很大进步。[19]党内民主不仅与党的生命相系,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系。不同于其他执政主体的民主,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具有自己的特色,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把反腐倡廉、反腐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当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十九大中更是要将反腐进行到底,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来为反腐工作提供保障。陈文胜认为,从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看,“反腐倡廉思路具有一贯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创新性的特点。”[20]
白宝成认为,十二大以来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修改中已概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基本内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21]
杨锐、王静则从反腐败工作的定位、反腐败斗争的特征、反腐倡廉的方针和反腐倡廉的措施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政策的演进。他们认为,“以党代会为线索,1978年至2012年的反腐倡廉策略可以十四大为界大致分为两阶段。十四大以前(包括十四大)的阶段,党以打击和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整治腐败;十四大以后,反腐倡廉采用新思路,采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手段预防和惩治腐败。”[22]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主张通过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廉政建设,而非仅限于严刑酷法。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上,重视经验总结固然重要,但实证研究支撑与逻辑支撑还应加强,避免过多的描述性研究。
(六)其他方面内容研究
外交战略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历次党代会不能忽视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脉络和特点。陈少铭指出,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基本反映出我国对外战略的演变轨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二大以来,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党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基于此判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战略总体呈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国际社会中中国的话语权也得到提升。[23]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外交也进入新时代。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中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述,沈萍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共对台政策重点突出领土归属问题,而改革开放后逐步强调主权与人民权利并重,这是个重大转变,从中体现了其执政理念的人本性和务实性,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进步空间与对话。”[24]中共对台政策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过程性”“务虚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制定各项对台政策,有步骤、有计划调整和实施对台政策,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统一大业的梦想。
总体上看,学界对党代会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的研究重点在理论演变与理论创新研究上,而从宏观上把握历次党代会报告整体研究的文章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尽管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都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三、关于党代会报告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一)党代会报告对党和国家的理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十二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构建,各届党代会不断把理论体系推向创新和完善,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则聚焦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精髓。例如,十二大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所做的工作部署,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及其方针,十四大提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确立,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规定,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论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设定,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无不体现出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
潘利红和黄文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共得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25]
刘开法认为,不同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成果集中体现在党代会主题报告中,“主题报告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6]从理论层面上看,历次党代会报告概括总结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体现,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二)党代会报告对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工作均作出了战略规划和具体部署。在党代会报告的指导下,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不断提升,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更加科学务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目标下,要更好地发挥好党代会报告的实践价值。
张传能认为,“党代会报告根据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规定国家发展的方向,它首先具有引领中国发展走向的作用。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重要载体。”“党代会报告对党的自身建设也起着重要指导作用。”[27]其他学者在对党代会报告的解读与研究中,也普遍强调其重要价值,但是,要进一步发挥党代会报告的实践价值,还应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四、学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着力点
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党代会的关注度十分高,学界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用语、主要内容及意义与价值三大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和角度较为丰富和新颖,为进一步深化党代会报告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一)目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每届党代会召开后,学界针对最新党代会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庞大,但诸多研究没有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学界有关党代会报告的相关著作和学位论文数量十分少,该领域存在着后续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第二,研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是一个有着多元丰富内容的理论体系,近几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就业、扶贫、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热度日增,但学界对党代会报告中这些版块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学界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成果总结相对较多,对其存在问题的研究则较薄弱,可行性措施研究方面成果也不多。第三,国外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学界对国外有关党代会报告的研究成果较少,仍有待加强。
(二)今后加强研究的着力点
第一,要加强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将党代会报告作为重大历史问题,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第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历次党代会报告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探讨党代会报告的理论概括与创新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实践前进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是怎样在此后的党代会报告中得以概括、形成的。第三,进行比较研究,即将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形成、主题、内容、话语特征、文体结构与特点、理论创新等诸多层面进行比较,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党代会报告进行比较研究,在多方位比较中得出新认识。第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不断推进对党代会报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