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内涵

2018-02-06杨雨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杨雨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房山 102488)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既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又是实践的现实需要,是符合党心、民心、军心的正确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既包含了我们一以贯之予以坚持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判断,对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看“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既有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现实依据,又有中国特色主义体现出的新特质。

1.从世情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治理上的水平差距是制度和模式竞争的重要指标,由于“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现代政治分析与观察中已明显不合时宜,“良政”“善治”等一系列强调社会有效治理的理念,已成为衡量各国政治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制度比较与模式竞争,无可避免地都要体现到社会的治理水平上来。

近年来,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全面参与结合起来,将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既充分考虑到制度的承载能力,又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参与积极性,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治理能力的巨大提升,展现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绩效。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不断拉大了国际之间与国内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深刻的矛盾,在经济复苏乏力和阶层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代议制民主又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导致了西方国家政坛闹剧频发,社会治理陷入深刻危机。

第一,代议制民主存在先天性缺陷。它是以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为实施载体,即以多党制、议会制、普选制为主要特征,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为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提供了公开性的竞争平台,使得族群之间、群体之间的矛盾走向公开化。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同质性的政治文化是民主化的必要条件,即一个国家的民众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如民族统一、领土边界、领导方式等问题具有高度的共识。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民主化进程才不会演变为族群冲突、政党恶斗和国家分裂。除此之外,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代议制民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当民众收入稳定,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之时,会对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保持较高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制度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双向互动。当经济增长乏力,福利国家的模式难以为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降低时,政党及其候选人天花乱坠的美好承诺与现实生活的困境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导致民众的政治反感和政治冷漠,激发报复性的政治行为。在今天的西方,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和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底层民众日益不满,以及精英阶层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固化了财富差距和阶层流动,操纵选举,“金钱政治”成为社会顽疾,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深,加之“难民危机”导致欧洲的族群认同危机,代议制民主赖以实施的基础条件遭到严重破坏,西方政坛的系列乱局也因此频繁出现。

第二,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与突出优势。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让一度盛行的“中国崩溃论”不攻自破,与此同时,“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成了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西方国家的政党是部分性政党,即代表某一群体、某一阶层部分性利益的政治组织,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下,通常会走向政党之间的“否决性政治”,表现为在议会斗争中为了反对而反对,无法有效聚焦于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规划,导致政策的连续性严重不足。也就是说,在政党之间定期性的轮流坐庄的制度安排下,政治投机行为和政策短视行为频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整体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泛的代表性基础上,再配合“有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协商民主制度,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凝聚共识和规避风险,避免了政党之间的无效竞争,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专注于一系列有利于国家民族长远大计的战略安排和发展规划,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将发展改革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2.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篇布局、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治理的深度都是空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明显变化,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新特征、新问题、新要求。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强调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有效性,供给和需求之间更加平衡。

第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态势,反腐败斗争从“治标”走向“治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将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加强了对“懒政怠政”等隐性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更将“讲政治规矩”“对党忠诚”、拒绝“山头主义”和“团团伙伙”作为新时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要求,将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更是完善了反腐败的制度机制,优化了反腐败机构的职能配置和资源整合,在权责对等的原则下,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都处于相应监督之下,实现对权力行使者的监督全覆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法治承诺,法治理念、法治行为、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美丽”一词,意味着对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重视环境保护的各项指标,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观感受,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发展的具体环节中。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已经接近,即将从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能否完成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目标,关系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经济发展、反腐败斗争、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新动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依据,同时,这些新变化、新特征和新动向,也对新时代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3.从党情看:“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同时,我们党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即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第一,面对能否经受住“四大考验”,能否克服“四大危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第二,治国必先治党,强国须先强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全面建设。因此,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存在的现实,在各种尖锐挑战面前,如何不断增强党中央的权威,维护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如何将自身的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完成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重托,都迫切需要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来实现。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判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以现实发展状况为客观依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的战略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整体上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并逐步走向“中国创造”,时至今日,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绝对贫困人口即将实现彻底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久就会实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再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社会主要矛盾已明显不合时宜。第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从经济领域、物质领域全面转向文化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美丽、和谐的向往和需求日益增长。第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以及国内物质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用“落后的社会生产”已无法准确概括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显著提高,当前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们在处理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加供给的有效性,提升供给的质量,着力解决供给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未改变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这就说明对于新时代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相对于以往时期一个具有相对突出特点的阶段和时期,但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体现了党在处理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问题上,能够在整体中更加强调某一部分,在一个发展的长周期中突出阶段性特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处理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规划,以及在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上更加娴熟。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彰显了新时代的新指向。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有新的特质、新的气象、新的问题,又有一脉相承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这个新时代,是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革,意味着历史方位的转变,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就有相应的新任务,也必然对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新的开创性特征

(一)民族历史的维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民族历史的维度,表明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迈进了新的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的历史使命就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目标,为“富起来”和“强起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正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始逐步实现“富起来”的历史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聚焦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长远性布局和战略性规划,在“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基础上,开始朝着“强起来”的目标逐步迈进。

如果说“站起来”强调的是民族独立,那么,“富起来”主要侧重的就是经济建设,而“强起来”则是在二者的基础之上,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网络、国防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统筹推进,将对发展速度和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发展质量的追求,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和整体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筑牢“硬实力”的基础,提升“软实力”的影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总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从民族历史的维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迈向了更高的境界。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迎来了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占领着科学和道德的制高点,西方国家只要依然处于资本的主导下,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没有跳出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范围。

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七十年”的周期。第一个“七十年”是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日益成熟,革命斗争开始不断走向深入,成功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从理论走向现实。第二个“七十年”是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从一国走向多国,同时,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高潮走向低谷。第三个“七十年”是从苏联解体到21世纪中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的进行时,其主要舞台是在中国,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更充分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把握更加深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就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人类发展舞台上的繁荣与发展。

(三)世界维度: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社会主义历来就不仅是民族性的事业,更是世界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立足中国国情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本民族“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巨大发展,更从世界发展的维度,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近代以来,各个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然而,共同的目标追求,并不意味着相同的道路选择;在不同道路选择下,也产生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命运。有两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第一,二战之后,在新兴的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因为实行了代议制民主而走上发达序列。第二,在9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的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非洲的尼日利亚、南美的巴西和墨西哥,其中只有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其他8个全部是代议制民主,治理上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吗?”[6]面对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课题,有的国家将西方模式直接复制,而不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否与之相适应,不仅没有顺利实现现代化,而且导致族群冲突、暴力政治、国家分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直接采取没有历史根基和传统延续的“飞来峰”是行不通的。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外部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但注重本国的“文明基因”也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将现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将外部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才能避免在学习外部经验时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基于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经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充分结合起来,注重对外来经验的中国化改造,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实现现代化模式的垄断,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更为21世纪解决人类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从以上三点表述中可以看出其生成的内在逻辑,第一,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从实践出发,聚焦实践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第二,坚持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从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和人民创造历史两个维度上,充分体现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从其内涵与要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指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二者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要义,就必须深刻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构成的内在逻辑体系。

第一,“八个明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尤其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八个明确”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论”“方略论”“矛盾论”“法治论”“强军论”“外交论”“本质论”,构成了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

第二,“十四条基本方略”,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过去就有,一如既往坚持的,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实践中的变化而新提出的,其科学性已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长期坚持的内容。

“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基本方略”相统一,从原则和内容、方法与目标、理论与政策多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有关治国理政的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构成了这一思想的主体框架与核心要义,但其具体内容,必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实践中产生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角度出发,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坚持的根本立场,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工作方法,决定了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理论的科学性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即指导实践又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改进、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要产生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须掌握人民群众,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各项工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工作方法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贯穿于“四个伟大”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党的建设的新认识和新发展。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贯穿这些重要发展战略的主旨思想。第二,从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以人为本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再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想到现实,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以人民作为改革发展事业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以人民作为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全心全意造福人民。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完成‘术语的革命’,实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哲学一系列概念的批判性改造,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并创造了全新的理论术语系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8]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正是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始终坚持以捍卫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旨归。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更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新变化,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理论创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其中的“脉”,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进”,则是根据时代条件与特征的变化,根据所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作出的针对性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的“脉”与“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根本立场;党的理论创新之所以可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出发点。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坚持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9]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改革无论进行到哪一步,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各项改革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1.要切实把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和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落实到位。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和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具体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必须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第二,要确保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第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致的。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一方面,党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要有正确的集中,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决定,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2.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坚持。第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习近平多次强调,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第二,要把严格遵循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第三,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绝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工作中来。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指向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与设计,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步走”战略,到改革开放后提出“三步走”、新“三步走”等战略,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党和国家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科学规划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将30年的战略规划分成“两个15年”,一方面体现了党激励同志们干事创业、奋发进取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必将对各个领域的工作起到统领性的作用,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保证整体目标与重点推进之间的协调统一,激励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