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文化审视

2018-02-06熊燕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

熊燕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国际政治竞争中,各国都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多年来,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攻击我们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想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动摇我们的政治信仰,从而动摇我们的政治制度,使我国像苏联一样,由于信仰的坍塌与精神世界的失守,最后走向彻底的崩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为此,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状况怎样,关系着我国文化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文化自信:理性审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因此,文化自信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字面含义来说,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敬仰、奉行,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牵引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内容来说,核心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与其他信仰相比较,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

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指导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革命性态度彻底地、批判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第一次科学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产生出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它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体现在它能指导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才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建设,才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央。所有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科学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5]

2.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真理性,更具有价值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真理,它才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才能成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从而具有崇高的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是停留在一般地揭示世界的发展规律上,而是希望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改造人类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这一崇高价值理想。“从信仰的价值诉求和对其他信仰态度上看,其他形式的信仰虽然不乏普度众生的崇高追求,然而,它更多地侧重于个体的修身养性,总体上呈现出处世性,无法承担其改造世界的使命。”[7]马克思主义,不仅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与利益上,有最大的价值共识,还科学指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条件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8]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信仰是人内心世界较高层次的追求,是理想信念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把人从他所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把人的事实存在转变为价值存在。[9]因此,但凡有益的信仰都具有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例外。

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性。在于它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这样的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达、财富充分涌流、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共产主义社会最大程度契合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时间维度上看,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社会理想,具有超越性。

2.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具有超越性,还具有现实性。第一,它不像宗教信仰那样,构造一个虚无缥缈的、金碧辉煌的彼岸世界,让人目眩神迷,深陷其中。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是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目标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现实的,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通过人的努力可以逐渐实现的。第二,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人对自身的积极构造和不断努力去变革现实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不像宗教信仰只叫人把目光停留在天国世界,而逃避现实世界;只叫人消极修行,而不主动构建自己。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结合

1.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社会价值追求与个体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从社会角度看,是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了价值指引;从个体角度看,共产主义社会内在地包含了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为个体实现人生的完善提供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体系,而且为个体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提供了最合理的指引,把对社会的关怀和个体的关怀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2.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发展,个体发展也需要社会为之提供条件。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张社会个体积极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并认为只有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

历史上,虽然有不少信仰也对现实社会进行理论批判和构造社会的终极关怀,但总的来说,对个体的终极关怀胜过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即使有对社会的关怀,也是虚无缥缈不能实现的。“在所有信仰的理论世界中,没有哪种信仰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能够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关怀即共产主义社会信仰相提并论。”[11]

二、文化自觉:理性审视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面临的文化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与侵蚀

1.西方借助文化全球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也日益加速。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也越来越频繁与激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身有益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总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极力向我国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美国中央情报局行动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强调要对我们加强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广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12]他们还不断攻击马克思主义,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总之,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文化渗透与殖民,影响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动摇我们的意识形态基础,以达到西化和分化我们的目的。曾经用文化渗透成功地搞垮了苏联,至今还沉浸在空前胜利的喜悦中的他们,更热衷于借助这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手段,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和平演变”。

2.西方的文化渗透,弱化了我国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殖民早有警觉,但不得不承认,西方敌对势力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我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开始怀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文化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信心和自豪感,认为西方的文明才代表了世界前进的方向。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我国逐渐兴盛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信仰追求,丧失对崇高的敬畏。不少人被西方御用文人的漂亮说辞所蒙蔽,盲目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其中,有人竟把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观地归为是我们没有实行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多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冲击

伴随着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各种发源于西方的社会思潮在我国也滋生起来,其来势异常凶猛,影响范围甚为广泛,正悄然改变着我国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思潮中最典型的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

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和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否定国家干预、否定社会主义;战略上,极力鼓吹以西方大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全球化等。在我们发展处于关键期、改革处于深水区时,这种思潮的渗入,目的就是要阻碍我们的发展进程,使我们的改革偏离正确轨道,妄图把我们纳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摧毁我们的经济基础。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打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旗号,大肆攻击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鼓吹和美化西方的宪政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普选制等,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地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他们的政治制度。他们把不符合其意愿的国家称为“不民主”的国家,因此,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改造这些“不民主”的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还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歪曲和抹黑我国的人权状况,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宣扬改良主义路线。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各样的“虚无”手段,歪曲历史、否定历史、抹黑民族英雄人物和党的领袖人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否定和歪曲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西方国家还大肆推行“普世价值”论,借用概念的外壳,避而不谈实质内容,把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说成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否认其历史性、具体性,进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美化成“永恒的规律”,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些西方大国宣扬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把西式民主等价值观强加于别国,这完全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政治霸权主义。[13]

这些思潮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对我国施加影响。“普世价值”论,通过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迷惑对手,使西化目标卸下思想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和平演变’创造前提条件;新自由主义鼓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提供实现资本主义路线图;民主主义则致力于架设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桥梁,以减少和平演变的阻力。”[14]尽管这些思潮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出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动摇我们的政治信仰,摧毁我们当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三) 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走向大众化的文化困境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虽是我国主导的政治信仰,但还没有真正转化成大众的普遍信仰。究其原因,与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知程度有关。一般来说,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如若内化为一种信仰,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物质力量,那么,首先需要信仰主体对信仰的理论或思想有一定的认识,进而才会产生情感认同与奉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需要科学认知,也需要情感认同。[15]而我国普通民众正是难以做到深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难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魅力,从而缺乏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认知和情感条件。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丰富性和抽象性,导致普通民众认知困难。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普通民众不经过深入学习,难以真正把握其精神实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普通民众既缺乏有效的学习平台,又缺乏持久学习的动力和精力。马克思主义哲理的抽象性和语言的晦涩性,又加剧了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难度,降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向大众化的研究不足。第一,最近几年,虽然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但整体上落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研究存在经院化倾向,也就是专业性有余,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不足,影响了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认知兴趣。

3.民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普通民众难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导致他们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只停留在诸如“唯物主义”“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产主义社会”等抽象的概念和论断上,且对这种概念和论断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中,不乏把唯物主义等同于物质主义,辩证法等同于诡辩,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拜金主义的辩护等。这些歪曲的理解是非常危险的,第一,它会大大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境界性。第二,它会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恶性循环的传递与扩散,从而让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大打折扣。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向大众化的进程。

三、文化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文化途径

任何一种信仰从来都不是自发地发展壮大的,尤其是在当今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有文化的自觉与自强意识,积极主动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建设。

(一)直面西方文化与思潮的渗透阴谋

1.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提升文化安全意识。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任何民族、国家若想完全阻挡或置身事外,都是不可能的。面对文化全球化,第一,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性,积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洪流当中去。第二,要在文化全球化中提升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是产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条件。提升文化安全意识,就要引导人们意识到维护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与意义。

2.善于鉴别和抵制不良文化。西方国家采取越来越隐蔽的手段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意在通过人们不觉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政治信念。为此,我们要善于鉴别和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去伪存真,有选择性地进行消费。特别是对当前在我国泛起的各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能听之任之,让其肆无忌惮地发展,要举起“批判”和“抵制”的大旗,揭露其错误性和虚伪性,让人们不受其迷惑和影响。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西方同我国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价值观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6]因此,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增强其引领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巩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勇于和善于向国外展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的魅力

1.转换策略,变守为攻。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我们不仅要积极回应,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更要改变过去疲于应对和围绕别人制造的话题转的局面,主动出击,变守为攻,积极向他们展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的魅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一个文化成熟与自信的民族,应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民族,在文化的开放中,既应勇于和善于吸收别人的文化,也应勇于和善于向别人宣传与展示自己的文化。”[17]

2.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实践支撑,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西方国家利用社会主义的整体受挫,制造“社会主义失败论”,污蔑马克思主义,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妄图使我国像苏联一样垮台。可事与愿违,我们不仅没有步苏联的后尘,反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好,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恰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当下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和成就,有效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回应西方制造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就显得尤为必要。

3.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的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讨论。”[18]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软权力”,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在各种文化和思潮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宣传

1.理论要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走向大众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所谓通俗化,是指要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与讲解。在宣传与讲解过程中,既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普通民众易学易用,同时,又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会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降低其理论魅力和科学性,矮化其形象。

2.形式要多样化新颖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走向大众化和具有生命力,离不开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化新颖化,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更能激发广大群众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文化形式上,可采取教育、书籍、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媒介上,可以用多媒体、报纸、书刊、影视等途径,在方式上,可以采取宣讲、理论咨询、座谈等方法。[19]此外,还可用民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变化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带来的实践效果。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传播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

3.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阵地,出现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都不敢发声,理论宣传者对马克思主义都不自信,那么,又怎么能说服普通民众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阵地,要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态度;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要真懂、真信,更要自信地、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