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问题探究

2018-02-06邢瑞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时代

邢瑞娟

(遵义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中国文化呈现出新的格局,政府主导的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所提倡的精英文化和体现百姓文化追求的大众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如今,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不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广大国民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新时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面临着大众文化市场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消费主体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和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新时代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关系着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大众精神生活的真空,释放了大众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从而为大众提供坚实的精神食粮。

(一)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崛起,肯定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消费利益、尊重了广大民众的文化选择权利,开创了社会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广大民众谈不上拥有文化权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文化事业、文化资源、文化活动等等,实行全面的统包、统揽、统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民众不可能拥有文化的自主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文化大众化和大众文化的新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公民个人都拥有双重权利。一方面,成为自主谋生、自主发展的劳动主体和经济主体。另一方面,成为享有文化权利、进行文化选择、参与文化活动和实施文化消费的文化主体。

新时代,大众文化犹如一条有效的泄洪渠道,使百姓的情感得到宣泄、排解与释放。大众文化不仅关注了普通人所面对的工作、事业和生活,而且还关注了普通人无法回避的诸多人生问题,它既能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也能为大众提供精神安慰,能够满足大众多重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大众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使文化从垄断走向共享,使广大民众获得了文化的自主权,使文化成为大众自己的文化、真正回归大众生活的文化。大众不仅是文化的受众、教化的对象,而且是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与消费者,进而实现、保障和拓展了大众的文化权益。对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

(二)有助于提升大众的自身素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民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这方面,大众文化可以承担这一重任。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深广与精英文化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言,由于内容的通俗性,大众文化可以被大众普遍认知,从而实现对大众主体的教化作用。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抑恶扬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众文化可以借助电视剧、电影、小品、话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结合“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具体生动的事例,反复表达这一主题,从而使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深入广大民众心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自身的日常行为提供行为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扩大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第一,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日常生活的文化含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大众文化出现之前,文化只是被少数人所享有,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很低。第二,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提升了人们的生命价值。如今,不管在城市社区,还是偏远乡村,随时可见大众文化的身影。第三,大众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人们的现代人格逐渐形成。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对普通民众人格的形成具有更直接更有效的影响,对当代大众新人格的塑造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为大众提供强烈的现实关怀

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无论是文化的“人化”,还是“化人”,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文化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才能获得广泛而又持久的支持。无论是“二为”“双百”,还是“三贴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指向都十分坚定而明晰。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创作素材的,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文化选择、道德判断、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大众文化中,艺术和生活直接融合,它既是生活又是艺术,诸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就是艺术和生活融于一体的典型表现。例如,江南小调和陕北信天游、少数民族歌曲、少数民族舞蹈等大众文化,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一言以蔽之,大众文化给予大众强烈的现实关怀,是大众现实生活的写实。

二、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形象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与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大众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大众文化市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获取经济效益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大众文化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投资者只有通过社会大众的消费,才能获取利润。因此,大众文化产品在大众消费之前,要经过包装、宣传、广告等一系列商业化的处理,以扩大大众文化产品内容的诱惑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品化的诱惑下,一些人把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的合理的经济效益追求无限扩大,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坑。这些人根本不顾及自己的作品所导致的社会影响,只要有利可图,什么政治标准、艺术良知、使命和责任感,统统抛之脑后,肆无忌惮地制造“文化垃圾”,致使许多低级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文化市场,严重恶化了社会风气。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大众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绝不能让低级的文化产品流入市场,更不能把大众文化产品作为纯粹的商业性文化产品,为了追求利润而降低文化产品的质量。

(二)大众文化产业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的大众文化起步较晚,文化产业能力弱,发展速度较慢。在大众文化发展初期,其作品制作、表现形式、运作方式的质量都不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现象,即便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大多是模仿海外大众文化作品。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从总体来看,大众文化产业在科技、内容、形式、服务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品牌较少,文化产品的创新元素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合拍,从而严重阻碍了大众消费水平层次的提高。

(三)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渐渐发生改变,很多民众只关注当下的、个体的利益追求,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大众文化消费主体存在着重视物质追求、忽视精神追求,重肉体不重灵魂的现象,这对人的全面发展及理想目标的实现起了消解作用。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广大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攀比之风、炫耀之风尤为明显,大众生活失去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甚至沦落为纯粹的享乐和消遣。这种状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进而危及新时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众文化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1.大众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的文化基础设施,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公用图书馆、图书室的缺乏以及影剧院的不足,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从而也限制了大众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加强大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基础设施,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中国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甚至没有受过教育,处于知识的贫困状态,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广大偏远的农村。由于这些人口的文化水平低、审美能力差和文化消费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大众文化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利于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3.大众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就地区相比,中东部地区大众文化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就城市和农村相比,城市大众文化发达,农村大众文化落后。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针对大众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究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关系着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并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景。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了新时代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 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保障大众文化健康发展

针对新时代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来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从而保障大众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文化发展的长远战略和规划,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规章制度,协调好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发挥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作用,减小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从而为新时代大众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加快文化法治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点文化立法项目。抓紧制定、修改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3]保证大众文化市场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运行,从而为新时代大众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3.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通过行政杠杆来引导中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年,中国大众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诸如,扫黄打非、打击盗版、整顿文化市场等,有效地管理了大众文化市场。新时代,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的重大案件督办,加强手机游戏市场监管。继续推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方式,在制度层面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利好,把该市场做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造信用体系,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支撑。”[4]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深刻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5]

4.大众文化经营者要自觉规范自身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市场环境。一个真正具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大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考虑到自己经营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此自觉规范自己的活动,多经营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经营者,都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经营,坚决杜绝文化垃圾的经营,主动承担起向大众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任务,自觉地关注自身工作的社会效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市场环境。只要大众文化经营者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合法经营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良好的大众文化市场就会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6]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把新时代大众文化市场真正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大众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场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创作水平

提高大众文化的创作水平,离不开大众文化生产者。大众文化生产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投身于大众文化生活,密切联系大众文化的素材和源头,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1.文化生产者心中要有人民大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动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时代的精品力作。”[7]大众文化生产者要深入大众生活,发现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并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是大众文化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大众文化生产者要服务大众,并真心向大众学习,人民需要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生产者心头要有人民大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8]

2.加强大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力量,推进大众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加快文化人才培养步伐,创造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新时代需要大批兢兢业业的心中装有大众的文化工作者。电影、电视剧、戏剧、音乐、舞蹈、文学、曲艺、美术等等,都是大众所喜爱的文化形式。在这些文化形式中,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是大众文化工作者长期的使命。对此,中央明确指出:“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9]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10]同时,“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1]努力推进我国的文化创新机制,以避免美国大众文化的霸权和其文化产品的垄断。

2.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创新大众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阵地。”[12]“在文艺创作中,要大力积极倡导文学艺术家在实践中热情歌颂和深刻反映当今时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旋律。”[1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4]我们坚信,只要大众文化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深入生活,并从大众的生活实践中获取创作的素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意识来真实反映大众的社会生活,新时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就可以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不断提高大众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素养,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消费主体中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倾向,使人们过于关注物质享受和感官愉悦,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养成,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众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要将理性和科学精神融入大众文化。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积极追求精神生活的改善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大众文化应引导人们克服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形成适度消费、适度享受的生活方式。新时代,中国文化已经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也已经走向中国,中西方文化正处在交锋、交融、交汇之中。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但由于形成的时间短,缺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西方文化中包含许多值得中国大众文化学习和借鉴的精华,如理性精神、现代意识、法制精神、个性发展、创新智慧、平等观念、开拓进取观念、现代商业观念等等,尤其是要将现代意识融入大众文化之中,实现大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素养,构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着力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中国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大众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社会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鉴别、选择、创造的能力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新时代,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5]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的整体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步构建起来。

(四)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素养

文化的作用是化人,提升人的追求和境界。大众文化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对它进行人文提升。为此,要发挥先进文化的优势,积极引导大众文化走健康的发展之道。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引领的精英文化。

1.主流文化要对大众文化发挥主导和规范作用。要达到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的目的,就需要做到:第一,强化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筑牢全民族的精神支柱,确保全民族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拥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16]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决同社会不良之风作斗争,杜绝违法犯罪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第四,“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17]

2.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第一,要鼓励精英文化履行教育、引导大众的职责,努力提高大众的选择能力,使大众具有在琳琅满目文化产品中具备精挑细选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精英文化应当承担为大众文化消费提供好的精神产品的任务。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既要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又能对大众文化消费起示范、教育和引导作用。只有具有先进文化倾向的、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使先进文化的建设落在实处,才能使落后、腐朽的文化(包括封建迷信文化)失去市场。因此,精英文化要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建设,以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新颖的知识来丰富、充实、完善大众文化,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从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时代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