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

2018-02-0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思想

杜 钊

(中共大理州委 组织部,云南 大理 67100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自身党的建设,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不断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系列党的建设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灵活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体系。习近平党建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回答了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及如何管好、治好这样一个党,并提出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个方面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时代特征、实践特色、民族特质的有机结合。”[2]

一、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唯物论本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新时期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唯物论本质。

(一) 要从实际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提出党的建设要“着眼于顺应和应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3]这就要求我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世情、国情、党情的客观变化,并根据新的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1.深刻认识党情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面对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不但要看到党自身发展的成绩,更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到党所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4]所以,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摆在全党面前的“新考题”,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依然存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5]

2.准确把握国情新特征。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6]“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7]正是立足基本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党员的国情意识,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8]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部署。

3.时刻关注世情新发展。把握世界发展势态,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指出:“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9]并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所以,中央提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时刻关注世界和全球的形势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二)要树立问题导向

习近平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1]强调增强问题意识,不仅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更是要求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作为工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直面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2]针对一些党员和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要求以抓作风为突破口,颁布中央八项规定;针对党内政治生态不正常的问题,要求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制定颁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针对党内破坏规矩的种种现象,要求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推动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针对权力滥用的问题,要求严密党内法规体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要重视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党和国家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民生工作实起来,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14]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全面细致掌握情况,精准把握事物本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二、坚持矛盾规律:习近平党建思想的辩证法思维

方法论是人们运用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矛盾,都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展现了善抓矛盾的治党方法。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矛盾也就没有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作为新时期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全面性和多维性的特点。

1.着眼于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统一。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5]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共产党人的思想防线。同时,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通过制度治党,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实现制度化、程序化。

2.着眼于推进伟大工程与开展伟大斗争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包含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更加侧重于破立并举、治理与治“病”相结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高“四自”能力和全面推进“五大建设”,聚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着眼于治标与治本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主张立足于治标、着眼于治本,通过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奠定坚实基础,为治本赢得时间。同时,严格按照党纪党规和法律法规的尺度,进一步推进纪法融合,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治标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且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办事情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习近平强调:“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16]这就抓住了当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管党治党的坚强意志和责任担当。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党领导干部讲什么样的政治、如何讲政治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7]

中央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政令畅通、落地生根;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必须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18]习近平党建思想将选人用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始终做到统筹兼顾

由于不同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1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20]同时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1]

实践证明,当前,党的建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是复合式的,必须坚持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统筹做好党建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要整体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做到统筹兼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要以纠正“四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在解决作风问题时,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制度执行。

三、坚持实践第一:习近平党建思想的认识论要求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实践论,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实践中创新党建工作,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增强认识真理的辩证思维能力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作过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2]党历来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3]这些重要论述和判断,都体现了深邃的辩证思维,为全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

习近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确立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会、始终坚持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坚守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坐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判断上来、落实到重大部署中去,才能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认识真理、把握规律,只是认识的第一步,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下执政使命的深刻认知,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习近平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2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党内教育,旨在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合力。

当前,改进作风正处于关键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对全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深刻告诫,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去奋斗、去开拓,将“务实”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生活中,从小事着手,从实际出发,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造就强大的“实干”合力。

(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实践在发展,要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与变化中的实践相符合,就必须真正解放思想,做到在解放思想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用发展了的真理指导创新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26]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动力。针对解决党和国家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习近平强调:“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27]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28]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而进一步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四、坚持群众史观: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历史观内涵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人类历史,确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这就是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历史观内涵。

(一)始终站稳人民大众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9]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核心要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习近平党建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把“人民主体”作为根本价值判断,把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30]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反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31]我们党始终把人民主体思想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价值判断,坚持做到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建设路线,始终坚持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根本原则,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推进着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党建工作的唯一标准

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事业放在首位,“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32]党员干部要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就要用行动践行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担当,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全身心投入热情和动力,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来赢得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33]并强调,“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4]所以,我们党提出建成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党建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结底,都是一切为了人民。

(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高度凝练,为我们党解决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这一根本的党性原则问题。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失去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伟大思想创造。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5]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6]“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7]习近平全面提出和深入论述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唯有深刻领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建设、发展、改革各项事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