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循证医学60年回顾

2018-02-06茹意顾云东郑淇李欣李斌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念珠菌

茹意 顾云东 郑淇 李欣 李斌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皮肤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崇明分院,上海 202150)

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历史悠久,20世纪2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截至目前,文献报道有300多种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1]。国内第1篇官方发布的《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政府推广建议》报道于1956年9月[2],此后60年,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逐步开展诊疗工作,随着21世纪中医药进入循证医学时代,浅部真菌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再以经验用药为指导,各种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始大量涌现,涉及浅部真菌病治疗的方方面面,现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由于EBM发展的历史原因,既往对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国内首篇对照临床试验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CT)《雄黄膏治疗105例头癣疗效观察》于1959年报道于江西中医药杂志[3], 1959年至今,国内可查阅的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CCT研究166篇,其中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随机对照试验)研究39篇 (占23.5%),而高质量的RCT研究较为匮乏,首篇RCT《中药香莲复方外用治疗股癣及外阴念珠菌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1991年报道[4]。整个20世纪有关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CCT研究有64篇,其中RCT研究仅6篇 (占9.3%)。2000年至今17年间,中文期刊发表的CCT研究激增至102篇 (国际期刊未见报道),其中RCT研究33篇 (占32.4%),与20世纪相比遵循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证据明显增多,其中唯一一篇多中心双盲双模拟RCT《香莲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前瞻双盲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5]于2016年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浅部真菌病,自上世纪中期逐渐被研究者提及,但相关研究仅17篇。首篇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 (外用制剂)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病例报告于1965年报道[6],而中西结合内服联合外用药物研究《中药增效剂配合30%冰醋酸治疗甲真菌病82例疗效观察》首载于2004年[7]。20世纪的临床研究,普遍缺乏循证医学基础,随机化进程和随机隐藏方法不科学,阴性实验结果极少,中药外治结果往往优于西药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薄弱。近年来,基于EBM理念和方法的临床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中草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已步入循证医学时代。

2 基础研究

2.1 单方中药

大量研究证实单方中药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其中以清热药和杀虫止痒药最多。作用机理包括:①破坏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②吞噬真菌细胞的核酸、蛋白质;③干扰真菌细胞的能量代谢;④干扰真菌对物质的吸收及摄取。但由于早期技术水平受限,不能精确测定中药MIC (最小抑菌浓度)值,导致中草药抗真菌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提升,抗真菌中药逐渐成为中药研究的新热点。

国内首篇基础研究《凤仙花在试管内对数种皮肤真菌的影响》1957年[8]报道于人民军医,1976年刊载于重庆医药《中草药治疗霉菌病的实验室筛选》[9]的基础研究开启了体外实验筛选中药抑菌作用的新纪元。土槿皮、凤仙花、大风子、皂角、地骨皮、菟丝子、厚朴、射干、黄芩、黄连、黄柏、莪术、山苍子、丹参、苦参、白头翁、夏枯草、知母、牡丹皮、丁香、高良姜、藿香、蛇床子、大蒜、明矾等一大批临床经验用药的抑菌功效获得证实。

解表药 解表药中,最早被证实具有抗真菌功效的中药为细辛[10],研究刊载于1981年。细辛挥发油对黑曲霉、木霉、链格孢霉、聚多曲霉、黄青霉等多种真菌[11]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黄樟醚[10],细辛挥发油的MIC值<1.56 g/L[12]。生姜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显著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生姜挥发油[13]对镰刀菌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在0.062 5~0.125 g/L[14]之间。此外,薄荷[15]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清热药 大多数清热药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功效,清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最早见于1982年,研究证实清热药黄连对石膏样毛癣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连素[16](小柏碱),MIC均值约1.25 mg/mL[17]。黄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均有抗菌作用,MIC值在6.25~12.5 g/L之间[18]。黄芩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也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19],其MIC均值在1.25 mg/mL左右[17],青黛[20]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七种皮肤致病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色胺酮,MIC值5 g/L。此外,苦参[21]、牡丹皮[22]、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对白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理气药 理气药中,最早报道具有抗真菌功效的中药为山苍子,研究刊载于1986年[23],其有效成分柠檬醛可通过抑制白念珠菌DNA和RNA的合成,抑制细胞壁中多糖合成达到抗真菌作用[24]。山苍子挥发油对白念珠菌、曲霉菌、表皮癣菌、新生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等[25]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对皮肤病真菌的MIC值为0.03~0.4 μL/mL[26]。

温里药 报道于1989年1项研究[27]表明肉桂具有广谱抗菌力,能够抑制皮肤癣菌、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黄曲霉菌等多种真菌生长,其有效成分为肉桂醛,MIC值为0.062 5~1 g/L。此外,高良姜[28]挥发油对白念珠菌和皮肤癣菌都有抑制作用,MIC值为0.78~6.25 μL/mL;花椒油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猴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为1.56 μL/mL;丁香[28]对10种皮肤癣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成分为丁香酚,MIC值为3.125 g/L[29]。

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广藿香具有抗真菌疗效被最早发现[30],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广藿香酮,对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31]等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藿香挥发油对抗皮肤真菌病的MIC值高达700~1 000 μL/L[32]。厚朴主要成分厚朴酚[33]对真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活血化瘀药 国内最早报道具有抗真菌功效的活血化瘀药是自然铜[34],研究刊载于1986年,这也是最早的矿物质中药抗真菌活性报道。研究发现,自然铜的有机膏不论是在人体试验还是在动物模型中,均能表现出明显的抗真菌作用,特别是对浅部真菌的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姜黄属[35]的中药郁金、莪术、姜黄均具有一定抑制真菌的作用,姜黄的抑菌作用较强,MIC值0.08~2 g/L,郁金MIC值0.3~2 g/L,莪术MIC值0.1~2 g/L。

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药中的抗真菌中药较少,蒺藜[36]提取物 (TTS-12)对白念珠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MIC可达0.15 mg/mL,TTS-12通过与细胞膜上甾醇直接结合,抑制ERG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大部分解毒杀虫药具有抗真菌能力,凤仙花[8]作为首个实验研究证实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其研究刊于1957年。土槿皮[16]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成分为土槿乙酸[37],其对白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MIC值5.0 mg/mL[17]。明矾对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有显著的抑菌效果,MIC值1.25~2.5 g/L。蛇床子[38]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均值>5.0 mg/mL[17];大蒜[39]的活性成分蒜酶和蒜氨酸,具有强烈的广谱抗真菌作用,其对白念珠菌的MIC值为12.5 μg/mL[40]。

2.2 复方中药

复方中药抗真菌的作用机制复杂,有效成分难以明确。研究表明,部分无抑菌功效的单味中药,置于复方制剂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并呈现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例报告方面,复方中药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首载于1960年[41];其内服治疗体癣的首个案例见于1965年[42];外用兼内服治疗首见于1962年[43]。大量研究证实复方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真菌功效,单方中药基础研究成果亦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为复方中药深入研发奠定基础。

3 澳大利亚抗真菌的天然药物——茶树油

澳大利亚天然茶树油 (Tea Tree Oil, TTO)是抗真菌的天然药物明星,它被广泛用于医疗用途的历史逾80载。茶树原为遍生于澳大利亚的野生植物,其品种繁多,但用于制作天然茶树油的品种只有Melaleuca alternifolia。截至目前,标题中包含检索词“Tea Tree Oil”的研究共计237篇,大部分为高质量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 (包括在体、离体试验)。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发现通过水蒸馏法提取出的TTO具有很强的广谱抗菌力[44-45]。首篇TTO治疗浅部真菌病的RCT发表于1992年[46],研究发现10%TTO乳膏能有效改善足癣的临床症状,但治愈率低于1%托萘酯 (tolnaftate)对照组。2年后,一项多中心双盲RCT研究将1%克霉唑 (clotrimazole)作为对照,结果显示100%TTO与对照组疗效相当[47]。TTO抗真菌体外实验证实,TTO能抑制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真菌,其MIC值1 112.5~4 450.0 mg/mL,其中TTO对白念珠菌的MIC值为4 080 mg/mL,对马拉色菌MIC值为1 261.5 mg/mL,提示TTO超强的抗菌能力可能与其浓度和提纯工艺有关[48]。除TTO外,国外研究者证实天然药物大蒜中的有效成分阿焦烯 (ajoene),可以用于足癣的短期治疗,且疗效颇佳[49]。Ajoene也因此被认为是高效、低成本的替代品而引发关注[50]。

国外抗真菌天然药物研究多采用RCT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成熟,证据质量高。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比较而言,中医药独特理论体系更注重辨证论治和个体化用药,临床研究缺乏高质量证据,基础科研缺乏创新和重复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

4 结 语

循证医学方法学可使科学研究设计与实施更加严谨、完善和规范。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经验丰富,若能将循证医学理念结合,严格设计实验方法,整理和总结有效方剂,将临床行之有效的药物上升至理论反复论证,既能够避免宝贵经验流失,也为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

澳大利亚天然药物TTO的研发之路值得借鉴。如今TTO不仅用于抗真菌功能药物研发,还广泛用于化妆品添加,治疗面部痤疮和细菌感染的皮肤疾患。期望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证据质量提升,不仅数量充足,还有深入的药物成份和作用机制研究,真正做到临床与基础结合,深度与广度并重,形成规范、严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报告,实现成果转化,并推进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国际化进程。

[1] 许冰.抗真菌中草药研究概况[J].云南医药,1984,5(1):5.

[2] 上海市卫生局推广用来治疗脚癣的复方土槿皮酊[J].人民军医,1956,463(9):35.

[3] 雄黄膏治疗105例头癣疗效观察[J]. 江西中医药, 1959(11):19-20.

[4] 范瑞强, 梁剑辉, 卢玉贞. 中药香莲复方外用治疗股癣及外阴念珠菌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170-175.

[5] 范瑞强, 陈信生, 杨洁, 等. 香莲栓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前瞻双盲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696-700.

[6] 王复仁.中药合掌散与"柳乳雷"软膏交替外用治愈两例叠瓦癣报告[J].辽宁医学杂志,1965,(2):21-22.

[7] 魏武洪.中药增效剂配合30%冰醋酸治疗甲真菌病82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4,33(1):116-117.

[8] 袁兆庄.凤仙花在试管内对数种皮肤真菌的影响[J].人民军医,1957,(7):26-28.

[9] 重庆医学院第一医院皮肤科.中草药治疗霉菌病的实验室筛选[J].重庆医药,1976(5):78-80.

[10] 周勇,姚三桃,吴琦,等. 细辛挥发油抗真菌作用及其有效成分黄樟醚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1,(12):62-64.

[11] Lee JY, Moon SS, Hwang BK. Isolation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kakuol, a propiophenone derivative fromAsarumsieboldiirhizome[J]. Pest Manag Sci,2005,61(8):821-825.

[12] 唐裕芳,张妙玲,曾虹燕,等. 4种中草药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对霉菌的抑制效果[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12(2):182-184.

[13] Yamamoto-Ribeiro MMG, Grespan R, Kohiyama CY, et al. Effect ofZingiberofficinaleessential oil onFusariumverticillioidesand fumonisin production[J]. Food Chemistry,2013,141(3): 3147- 3152.

[14] 付爱华,尹建元,孙莹,等.黄精和生姜抗皮肤癣菌活性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4):384-385.

[15] 胡丽芬.薄荷抗真菌作用初步研究[J]. 消毒与灭菌,1989,(1):10-12.

[16] 卢玉娟,武庆科,李鹤玉,等.土槿皮等三种中药抗真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82,(3):21-24,86.

[17] 王玲,吕雪莲,孙令,等. 黄连等6味中药提取物对皮肤癣菌的抗真菌活性研究[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8):498-500.

[18] 吕小迅,周玉珍,方丹云,等. 黄芩黄精等四种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11(1):18-19.

[19] 周汛,李桂明. 23种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 (11):1390.

[20] 宋兆友,李清华,金继曙,等. 中药青黛抗真菌成份的研究报告[J]. 蚌埠医药,1984,(1):77-78.

[21] 吴岚.苦参碱对口腔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C]// 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北京:2008.

[22] 宫毓静. 牡丹皮等10种中药对白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11,17(23):129-132.

[23] 涂新义,徐晓清,郑炽霞,等. 山苍子油及其主要成分柠檬醛抗阴道滴虫的实验观察[J]. 中药通报,1986,11(11):54.

[24] 夏忠弟,杨军祥,李沛涛.山苍子油抗白念珠菌的机制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 20(2) : 107.

[25] 单秀娟,万力,董晓娜.山苍子油抗真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性杂志,2007,2(4):253-256.

[26] 王发松,杨得坡,任三香,等. 山苍子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真菌活性[J]. 中药材,1999,22(8):400-402.

[27] 刘雪雁,黄家章. 肉桂醛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消毒与灭菌,1989,6(1):16-18.

[28] 桂蜀华,蒋东旭,袁捷.花椒、高良姜挥发油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21-22.

[29] 陈洁,符纯美,晏继红,等. 传统中药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3,28(5):495-497.

[30] 杨賛熹,谢培山.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测定[J].科学通报,1977,(7):318-320.

[31] 吴和珍,苏文煬,付聪,等.广藿香等五种中药体外抗白念珠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1):70-71.

[32] 杨得坡,Chaumont Jean-Pierre,Millet Jolle. 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9-11.

[33] 金晶. 中药和厚朴酚抗真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4] 自然铜有机化合物--然铜有机膏抗真菌活性的实验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1986,6(4):25-28.

[35] 曹煜,周先宝. 姜科姜黄属植物挥发油抗真菌实验研究[J]. 贵阳医学院学报,1988,13(2):157-159.

[36] 张军东,徐铮,曹永兵,等.新型抗真菌剂TTS-12对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相关ERG基因表达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6):1229-1234.

[37] 董小青,刘丽英, 陈虹,等.土槿乙酸抗白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J].天津药学,2008, 20(2):1.

[38] 于军,苏学今,王丽.射干、金银花等八种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28(4):299.

[39] 张炳华,刘素辉.大蒜提取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J].新疆中医药,.2005,23(3):10-12.

[40] 熊延靖,董群. 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11):1233-1238.

[41] 江西省皮肤性病研究所.中药膏治疗头癣的初步研究报告[J],江西中医药,1960,8(1):5-8.

[42] 武成.内服中药治愈一例体癣[J],江苏中医,1965,10(1):41.

[43] 于德勇.用中药复方外洗及内服治疗湿疹皮炎癣疾等皮肤病30例的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1962,13(3),32-33.

[44] Beylier MF.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some Australian essential oils[J]. Perfum Flavourist,1979,4(2):23-25.

[45] Williams LR, Home VN, Zang X. The composition and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oil ofMelaleucaalternifolia[J]. Int J Aromather. 1988,1(3):15-17.

[46] Tong MM, Altman PM, Barnetson R. Tea tree oil in the treatment of tinea pedis[J]. Australas J Dermatol,1992,33(3):145-149.

[47] Buck DS, Nidorf DM, Addino JG. Comparison of two top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Melaleucaalternifolia(tea tree) oil and clotrimazole[J]. J Fam Pract, 1994,38(6):601-605.

[48] Nenoff P, Haustein UF, Brandt W.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Melaleucaalternifolia(tea tree oil) against pathogenic fungiinvitro[J]. Skin Pharmacol ,1996,9(6):388-394.

[49] Ledezma E, De Sousa L, Jorquera A. Efficacy of ajoene, an organosulphur derived from garlic, in the short-term therapy of tinea pedis[J]. Mycoses, 1996,39(9-10):393-395.

[50] Fleming T. PDR for herbal medicines[J]. J Am Med Assoc, 1998,(19):1853-1854.

猜你喜欢

浅部真菌病念珠菌
更 正 声 明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信鸽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
鸭鹅常见真菌病的防治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临产孕妇念珠菌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调查
吉林省辉南县腰岭子金矿地质特征及浅部资源储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