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患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
2018-05-17海勒马越娥史玉玲
海勒 马越娥 史玉玲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72)
为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皮肤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和病原菌构成,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131例确诊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真菌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鉴定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年龄≤14岁并确诊浅部真菌病儿童患者资料,确诊条件包括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或者真菌培养阳性,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共收集131例,其中男生84例,占64.1%,女生47例,占35.9%。年龄分布为:1岁以内18例 (24.8%),2~5岁32例 (24.4%),6~10岁37例 (28.2%),11~14岁44例 (33.6%)。患病部位比例为:足部47例 (35.9%),躯干部 (除外股部)32例 (24.4%),趾 (指)甲24例 (18.3%),股部12例 (9.2%),手部9例 (6.9%),头部7例 (5.3%)。
1.2 方法
标本采集及培养 患者皮损处经75%酒精擦拭消毒后取皮屑,一部分置于玻片,用10%KOH溶液溶解后直接镜检,另一部分接种于沙堡弱斜面培养基,如考虑马拉色菌,则加入橄榄油于培养基中,置恒温培养箱25℃培养2周。
分离培养及鉴定 根据培养菌落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落颜色、镜下菌丝及孢子的特征等鉴定菌种。将念珠菌属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显色,根据菌落颜色鉴定常见菌种:翠绿色为白念珠菌,灰蓝色为热带念珠菌,紫色为平滑念珠菌,粉红色为克柔念珠菌,白色的为其他念珠菌。
1.3 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SPSS 16.0处理,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真菌实验室检查及病种分布情况
131例确诊儿童浅部真菌病中,直接镜检阳性120例,阳性率91.6%,镜检阴性11例,漏检率为8.4%,真菌培养有致病菌株生长96例,培养阳性率为73.3%。根据培养出的致病菌种及临床表现可将浅部真菌病分为皮肤癣菌病、皮肤念珠菌病和皮肤马拉色菌感染 (除外培养阴性的标本),其中皮肤癣菌病53例,足癣最多,为22例 (41.5%),其次是体癣12例 (22.6%),甲癣8例 (15.1%),头癣5例 (9.4%),股癣4例 (7.6%),手癣2例 (3.8%);皮肤念珠菌病40例,其中甲部念珠菌病最多,为11例 (27.5%),其次是躯干部7例 (17.5%),手部7例 (17.5%),足部7例 (17.5%),股部6例 (15.0%),头部2例 (5.0%);皮肤马拉色菌感染3例,其中花斑糠疹1例,背部马拉色菌毛囊炎2例。
2.2 病种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男孩84例,明显多于女性47例,有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足癣、股癣、皮肤念珠菌病的男女比例男孩明显高于女孩,而体癣患者男女比例女孩明显高于男孩。各病种性别差异情况见表1。
表1病种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例)
Tab.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 of superficial mycosis and gender
性别人数足癣体癣甲癣股癣手癣头癣皮肤念珠菌病马拉色菌感染男581525423243女387103002160总计9622128425403
2.3 患病部位与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年龄在11~14岁的浅部真菌病患者数量最多。以患病部位来分,足部浅部真菌病以2~5岁幼儿居多,指 (趾)甲、躯干部 (除外股部)、手部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增加,股部在婴幼儿和11~14岁多见,而头部发病率在各年龄段没有明显差别。见表2。
表2患病部位与年龄的关系 (例)
Tab.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on of superficial mycosis and age
年龄(岁)人数足部躯干部指(趾)甲股部手部头部≤1180646022~53219640126~1037166814211~144412148541
2.4 各年龄段浅部真菌病的性别分布
在各年龄段,浅部真菌病儿童患者男孩数量均多于女孩,具体见表3。
2.5 病原菌构成情况
分离出的96株致病菌种中,皮肤癣菌51株 (占53.13%),念珠菌属40株 (占41.67%),其余还有3株马拉色菌,2株未分类真菌,具体病原菌种构成见表4。
3 讨 论
近年来,儿童浅部真菌病呈上升趋势,且婴幼儿患病率增加。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儿童浅部真菌病在病原菌构成、临床病种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且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均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存在差异[1],国内多个文献报道显示有的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以头癣为主,有的地区以体癣为主,致病菌种有以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或者念珠菌属为主的,也有以须癣毛癣菌或者羊毛状小孢子菌为主要的致病菌种[1-5]。
表3 各年龄段浅部真菌病的性别分布 (例)
表4 病原菌构成情况 (例)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以皮肤癣菌病最多,皮肤念珠菌病次之;男女比例接近1.8∶1,男孩明显多于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浅部真菌病患病率呈增加趋势;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其次是白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主要引起体癣和头癣。昆明、兰州地区的研究显示儿童浅部真菌病以头癣为主,致病菌种以犬小孢子菌位居第一[1,4],深圳、无锡地区以皮肤念珠菌病为主,致病菌种分别以红色毛癣菌和念珠菌属为首[2-3],本研究组结果显示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以皮肤癣菌病为主,病种以足癣最常见,而头癣相对较少,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地区气候、湿度、卫生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就医环境等有关。头癣患儿多是由于接触小动物而致病,本地区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人们比较注重家庭、婴幼儿及宠物卫生,使得头癣发病率显著降低。本研究中足癣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多发生于2岁以上儿童,这与一些文献相符[6]。婴幼儿皮肤比较薄嫩,抵抗力弱,会行走以后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都易导致儿童的感染[2]。同时由于人们的就诊意识强,不敢贸然给婴幼儿用药,导致本地区足癣患儿就诊率较高。体股癣发病率也比较高,致病菌以犬小孢子菌为主,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7],考虑与小朋友喜欢接触小动物有关;而体股部皮肤念珠菌病发病率也较高,以婴幼儿为主,多发于利于条件致病菌生长的皮肤皱褶处,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患病部位多为大腿根部,可能与尿不湿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儿童甲真菌病致病菌种以念珠菌属和红色毛癣菌为主,与一些文献报道相符[8-10],多以单个甲受累,常波及甲周皮肤,指甲真菌病多于趾甲。趾甲真菌病主要由红色毛癣菌引起,考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感染有关,指甲真菌病致病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可能与儿童喜欢四处乱碰、不注意手卫生等有关。儿童甲真菌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加,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多个甲受累,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提起重视。皮肤马拉色菌感染较少,花斑糠疹较马拉色菌毛囊炎多,好发于大龄儿童,以男孩较多,这与多数文献一致[1]。
浅部真菌病易引起瘙痒或者疼痛,给患儿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无法表述准确,常引起哭闹烦躁,经常搔抓会引起皮损处呈苔癣样改变,部分会留下色素沉着,搔抓严重致皮损处破溃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特别是趾缝间真菌感染引起浸渍糜烂[3-4],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足背的红肿疼痛。头癣如不及时治疗,真菌感染会蔓延至头皮其他部位,引起脱发,甚至会引起脓癬而导致永久性脱发。少数严重的皮肤念珠菌病,也会引起全身性的深部真菌感染[6]。所以此疾病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及时就诊。儿童由于皮肤比较薄嫩,皮损特征较成人明显,临床上诊断漏诊率相对低,本研究显示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率为91.6%,培养阳性率为73.3%,可见儿童浅部真菌病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方面都比较容易被诊断。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念珠菌属、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是主要致病菌种,且皮肤念珠菌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做好疾病预防措施也很重要,家庭生活方面需要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尤其是手卫生,对易出汗的儿童要经常擦干,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家里尽量不养宠物,在外也避免接触小动物,家长不在家里光脚走路,将儿童衣物与成人的分开洗涤等。
综上所述,对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菌种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对该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有着指导意义。
[1] 黄云丽,张道军,李红宾,等. 昆明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1646例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8):698-699.
[2] 张雅洁,周荣华,王启操,等. 深圳地区694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9):563-564.
[3] 孙慧,杨莉佳,张海平,等. 无锡地区293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6):344-346.
[4] 康潇潇,骆志成,李军友,等. 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机器病原菌构成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8):486-487.
[5] Hawkins DM, Smidt AC.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J].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14, 61(2):443-455.
[6] 吕香花,钟佰强,叶时英,等. 儿童皮肤真菌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78.
[7] 李钦峰,牛于正. 天津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J]. 天津医药,2011,39(2):180-181.
[8] 周敬,雷玲,石玉,等. 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临床特点及致病菌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4):211-213.
[9] Romano C, Papini M, Ghilardi A, et al. Onychomycosis in children: a survey of 46 cases[J]. Mycoses, 2005, 48(6): 430-437.
[10] 朱均昊,韩德忞,赵颖,等. 上海地区9566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病原菌分析[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11(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