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因素与疾病康复的关系
2018-02-05靳潇潇
靳潇潇
【摘 要】医学模式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改变,新的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患病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针对这种模式,对于疾病的康复临床医生也要做相应的临床康复思维的改变和完善,以便和现代医学模式相对应,也有助于病人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疾病;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现代医学模式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要考虑到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到病人发病的心理因素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素看作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即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关,但三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是不同的[1]。
1 新的医学模式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人在患病后生理功能由于机体对疾病的应激反应而变得紊乱,良好的心理可以缓解应激反应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的紊乱。疾病在经过药物的治疗好转后,生理功能并不能马上恢复正常,而是需要一个修复和适应的过程[2],而在这个机体对药物修复和适应的过程中不同的心理对药物在机体里的药物效力作用是有所不同的。舒适的、愉快的心理可能会对这个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机体吸收药物作用,甚至可以超过预期药物效力的可能,使机体生理功能尽可能缩短时间恢复[3]。相反则可能会产生相对消极的作用,使机体的生理活动收到抑制,受到局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所以心理作用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如何调整病人的心理
2.1 首先就病人个体而言,自我情绪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人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体验,情绪也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所以调整好病人个体情绪是首要的。消极的情绪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机体机能活动失调,对机体的健康十分不利,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康复期间药物的吸收和机体机能的恢复,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对生理功能的损害,保证生理功能不受外在的侵害。
2.1.1 病人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将自己的心情情绪调整到一种相对适宜、相对舒服的状态。对自己有信心,对医生的治疗有信心,对自己病情存在疑问,不要自己胡思乱想,相信医生,相信现在的医疗技术。另外要学会适当减压,不要把自己情绪受控于自己的病情当中,对自己的病情做到“无所谓”的态度。在康复治疗期间,应当适当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转移自己对病情的“视线”,另外加强个人的身体锻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锻炼,以促进机体机能的恢复,还有就是要注重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卫生,有个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对心理情绪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作为病人家属和朋友。病人在生病期间能够给病人带来安慰和安全的可能只有家属和朋友了。家人和朋友在身边是给病人最大的安慰和信心。亲情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可以起到一种无形的而强有力的效力作用,所以家人和朋友应该给病人以关心和信心,鼓励病人相信医护人员。不要抱怨、牢骚,使病人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家人和朋友应该做到理解患者不同的负面情绪,要尽量保证患者的情绪属于一种相对较适宜的状态,协助病人完成这个康复的过程。另外,作为家人要密切注意病人在治疗康复期间的心理活动和身体状态,尤其是不能够表达自己实际情况的病人。以便做到医护人员实时对病人的状态做相应的治疗调整,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2.3 作为医务人员,更是要帮助病人调整心理活动。每个病人进入医院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早日康复,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健健康康的生活。医务人员首先要给病人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以消除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的恐惧感和其他的消极的暗示,让病人最自己有信心。另外,医务人员根据不同情况的病人,要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特别注意在帮助病人调整心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医务人员应当做到有良好的医德、要尊重患者、要有积极的稳定情绪、精湛的技术等。良好的医德,有助于调节患者与医护人员偶尔紧张的医患关系,更有助于帮助调节患者心理问题;学会尊重患者,用良好的语言与患者沟通,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或者不恰当的语言,以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精湛的技術,更是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由于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相对缺乏,以娴熟,高超的医术让患者放心,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4],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此外,对于病房的布置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给病人以温馨温暖的治疗环境。例如,可在病房相应的摆放不同的植被,病房设施上尽量的人性化,有特殊情况的病人尽量个体化。
3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只是病人的心理因素,也包括医务人员的心理因素。
医务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面对棘手的病情做到不紧张,不怯场,以冷静的态度,细致的临床思维去面对;面对情绪比较激动的患者,要以理解和宽容态度对待,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5],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这样才能够去尽职尽责的去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才能够协助病人一同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朱熊兆. 心理干预对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17)
李作峰. 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 2012(14)
王玲,甘代军,马俊,樊炳燊. 现代医学模式运用于医疗实践的阻碍与对策[J]. 西北医学教育. 2016(04)
黄刚. 康复心理学在我国的现状与未来方向探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2:78-82.
王翠萍,傅玉英,陈秀凤. 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心理因素的浅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04,08:638-6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