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2-05黄晓丹
黄晓丹
【摘 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90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入选时间为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例数4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组间数据经比较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经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后可将缩短手术用时和住院用时,减少出血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1--01
子宫内膜息肉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由于雌激素影响从而产生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1]。主要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异常以及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生理情况和身体健康。目前,宫腔镜逐渐应用于临床中,但此方法和开腹手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增加了手术护理配合难度[2]。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进行如下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90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入选时间为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期间,年龄最大者为65岁,年龄最小者为27岁,(50.2±2.7)岁为患者平均年龄,其中52例患者为多发息肉,38例患者为单发息肉。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例数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间并无统计学意义形成,但数据间具有比对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巡回护理人员在手术前1日对患者病情和病历进行了解,并进行手术前宣教,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依据医嘱进行配合,手术后将患者送至病房,进行工作交接。观察组患者护理模式为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其护理内容大致分为:
1.2.1 手术前1日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将疾病的有关知识告知给患者,同时将宫腔镜手术治疗原理、优势予以告知,将手术医生和手术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介绍[1]。按照患者的心理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实施个体心理支持,从而消除患者对于手术产生的负担或者恐惧。告知患者进行手术前准备,术前12小时需要禁食,术前4小时需要禁饮。
1.2.2 术前30分钟护理 需要将手术室温度进行调整,手术室温度应控制在22-25摄氏度之间,湿度应控制在55-60%之间。而后对手术过程中需要的器械和药物进行相应的检查,保证物品完好。而后将患者送至手术室,对其信息予以核对。创建双项静脉通路,确保手术过程中给药或者补液等措施顺利实施。
1.2.3 手术过程中配合 检查所需设备处于功能位。在实施麻醉前,给予患者双脚穿脚套保护,避免受凉。告知患者此手术所需体位,询问患者双脚有无受伤史,请患者配合摆放,询问患者舒适度以及双腿分开最大限度,如患者无不适反应,将体位复原[3]。协助麻醉医生麻醉后,根据之前预演体位进行摆放。选择平卧位,臀部位置需贴近手术床脚板下折床缘处,两腿分开100度左右,约束带固定。双手置于托手板,约束带固定。在进行体位安置时,避免超出患者最大承受范围,以免引起术后不适。配合医生常规消毒铺巾,打开显示器,连接摄像头、光源机、电凝线,光源亮度以医生要求为准,电凝遵医嘱调节至合适功率,脚踏板置于医生方便踩踏处。于输液架上挂生理盐水3L,连接膨宫管,将水输出,排尽管内空气,确保膨宫管输注处于顺畅状态,遵医嘱调节膨宫压力。随时观察膨宫液体,及时更换,避免空气进入管内。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不良反应,按照护理配合路径实施护理。
1.2.4 手术后护理 术后按照临床规范进行手术设备关闭,清点以及登记相关物品和功能异常的设备,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保暖,送至病房,和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手术后3日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其术后情况,是否出现不适感,如果存在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1.3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评估方式,如问卷分数在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问卷分数在80-89分之间为满意,问卷分数在70-79分之間为一般满意,分数在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计算
将SPSS19.0统计学软件工具应用于本次研究中,计算研究中的相关数据,数据表现形式为(n%),检验采用,统计学意义产生的标准为组间数据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的护理满意度经计算后为95.56%,对照组患者对基础护理模式的护理满意度经计算后为80%,组间数据比较后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形成,相关数据由表1可知。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时因为子宫内膜局部出现过度增生引发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伴随腹腔镜技术的完善以及发展,此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中,腹腔镜手术方法的主要优点表现为定位准确,能够将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减少,手术后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同时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就目前而言,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方法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但因为宫腔镜术手术应用时间较短,并且发展较为迅速,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于手术配合工作并不熟练,进而对手术顺利的实施产生影响。为此采用又舒适护理配合路径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则显得尤为重要。此护理模式的主要优势表现在能够缩短护患和医患之间的距离,使得护理配合具有相应的顺序性以及规律性,从而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减少,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确保护理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应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中,可将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可起到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参考文献:
陈海霞.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2及孕激素受体B亚型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D]. 郑州大学, 2011.
王春立. 护理配合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7):1111-1113.
王富云.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119-120.
郑莉. 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 2016, 31(9):1492-14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