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问题探析

2018-02-05张永春

科技视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新型城镇化农村金融

张永春

【摘 要】金融体系服务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针对金融体系服务城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金融;金融体系

1 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及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1.1 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1.1.1 青海省银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青海省涉农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较为平稳,表现为从业人员逐年增加以及资产总额逐年扩大。截至2016年,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453.5亿元,同比增长9.3%。与此同时,在2015年还新增了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是湟中三江村镇银行和乐都三江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逐年增加,表明农村的金融需求逐年增多,农户和农企的金融意识有所强化。

1.1.2 青海省保险业发展基本情况

青海省保险业在过去五年发展迅速,保险效益显著提升。保险公司呈现逐年增加的特点,保险密度从2012年的565元/人提高至2016年的1159元/人,增长了94.9%。同时,青海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保险的覆盖力度。从2014年至2016年,新增林木种苗保险、藏香猪保险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保险种类的多样化逐步与农户及农企保险需求相匹配。同时,各级乡镇分别建立了“三农三牧”保险营销服务部及保险服务站点,解决青海省农牧区“三农三牧”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1.1.3 青海省证券业发展基本情况

青海省内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司数量近五年基本不变,但证券机构的布局范围在不断扩大,例如证券营业部网点扩容至20家,全年的营业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1%。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也逐渐由传统业务向多元化经营转变,这对提高青海省资本市场的活跃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融资结构来看,青海省企业通过A股市场的融资额较低,多数公司仍选择发行公司债进行融资,直接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省内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难以满足国家IPO的基本标准。

1.2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省域内经济发展的迅速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青海省的城镇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青海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6%增至2016年的41.06%,省内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甚至还超过了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如2015年格尔木市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高达98.84%,成为了各州县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典范。从2012到2106年,虽然青海省近五年的城镇化水平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全国同期城镇化率相比仍然处于偏低水平。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牧区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2.1.1 农牧区金融机构职能缺失

第一,农业发展银行功能缺位。青海省农牧区的金融体系多以农信社为主,形成了“一社支三农”的格局。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承担不了支持三农建设的责任,而且机构职能的发挥存在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体系完善、产业集约化发展等功能未能显现。第二,农牧区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性网点已经覆盖到村级,但是青海省农牧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不断撤出农牧区金融市场,放款权利不断上收。同时,商业性金融的资金投资多以收益率高的项目为主,很少投入收益低的农牧区融资项目。第三、青海省农牧区保险机构功能发挥不足。

2.1.2 农牧区金融体系涉农贷款投放不足

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2016年海西地区涉农贷款为3602952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17822万元,占比3.27%;农企贷款3045184万元,占比84.5%。从投放的总量来分析,四大农村金融机构中,中国农业银行投放的涉农贷款总量最多,农村商业银行投放的涉农贷款总量最少。从投放的方向来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投放主体仍是以涉农公司为主,农户占比极少。这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经济发展受阻会阻碍当地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2.1.3 农牧区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2016年青海银监局印发了《青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推广规划》,“双基联动”合作贷款的推出旨在解决农牧户和城镇居民贷款难、贷款贵和贷款慢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所催生变化的金融需求都需依靠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现阶段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例如,专门针对青海省农牧区小城鎮建设的城镇化债券还在继续探索中;更多更优质的保险类金融产品也亟待地需要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

2.1.4 农牧区金融机构吸纳储蓄能力偏弱无法有效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青海省农牧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的正规金融体系,由于农信社覆盖面广,多数农户会选择将资金存入农信社。以海东市为例,自2013年新型城镇化试点逐步铺开后,海东市各农村金融的存款余额增长率幅度都在1%范围内波动。虽然,存款余额的总量在稳步上升中,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衍生出多种金融需求,此时的吸储能力并不能适应金融机构贷出去的量,进而造成金融效率提高缓慢,不能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推动新型城镇进程。

2.2 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农牧区金融服务主体缺位,制度配套不健全

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主要由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组合。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从农牧区撤并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使得部分州县出现了存款难、贷款更难的现象。因此,农牧区金融机构的主体为农村信用社,占比超过60%。因为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出现了偏离,违背了服务“三农三牧”的宗旨,造成了大量资金的外流,金融服务主体严重缺位使得农牧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缓慢甚至受阻。endprint

2.2.2 虹吸效应加剧资金供求矛盾

新型城镇化主要涵盖人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和收入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产业升级转型等催生的金融需求。然而,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虹吸效应会逐步加剧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供求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的经济会产生辐射作用,这使得欠发达地区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资源逆向流出,造成急需资金的地区经济资源更加匮乏。加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多在农牧区这类贫困区域,资金需求巨大,故虹吸效应加剧了农牧区资金供求矛盾,减缓了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度。

2.2.3 金融机构生态环境弱化限制金融产品创新发展

青海省农牧区的金融创新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农牧区金融机构生态环境弱化是主因。金融生态环境地弱化无法为农牧区金融创新提供滋养的土壤,反而还束缚了金融创新的尺度。金融生态环境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创新的重视不足。第二,青海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域,省内人才流失严重。第三,青海省农牧区金融体系受制于信息技术的滞后及地域发展不平衡,使得金融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3 新型城镇化下完善农牧区金融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农牧民真正需要的合作金融

与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相比,合作金融的本质是基于合作制原则的金融体系,是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和农村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第一,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扶持的手段,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合作金融,提供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确保合作金融组织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均基于农牧民需求展开;第三,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主力军,政府应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3.2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收入城镇化的有机统一,要想充分实现三种类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一方面,要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保险机构应大力开拓农牧区金融服务业务,增强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赋予非正规金融体系合法地位。民间金融正好接棒正规金融机构的退出,能够弥补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

3.3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首先,现阶段,青海省农牧区的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县域内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主体缺位。因此,应当尽快建立资金回流长效运行机制,拓宽农牧区金融主体的融资渠道,避免一味地依靠财政收入来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需求。同时,县域还需加大金融制度改革,引导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农牧区市场,创造新型城镇化建設新的融资模式。

其次,金融体系还可以改变或是创新现有的金融合约。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导致农牧区人口的大量外流,造成农牧区很多宅基地、土地承保经营权都处于闲置状态。这类物品则可以通过金融创新的途径用合约进行打包处理进行抵押,这就解决了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最后,针对传统的农牧区金融体系,我们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重构农牧区金融体系。结合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金融机构组织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形成一套独具本地特色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巨丽丽.金融支持与青海城镇化发展[J].青海金融,2014,01.

[2]高学伟.以新型城镇化视角看农村金融存在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新型城镇化农村金融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