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运河情 璀璨文化路

2018-02-05张田

北京纪事 2018年2期
关键词:徽班状元大运河

张田

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它全长约1797公里,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工程最大、公里数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 9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震惊”了那些来华传教、学习、旅行的外国人,他们将大运河的壮观与繁华都记载下来。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北京依旧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障这颗“心脏”正常跳动,政府投入大量的人物和物力进行维护。清政府为了保证全国各地的漕粮顺利运入北京,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漕运管理系统,漕河的疏通维护,漕船的建造维修,粮仓的保管以及漕粮的征收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也是重要的码头之一。元朝就曾在此设立漕运官署。明代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抢夺漕粮及物资,明嘉靖皇帝还下令在通州建造张家湾城,利用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来保护京师和漕粮。清代在沿袭明代部分漕运制度外,又新增不少新的漕运机构,如:仓场总督衙门、漕运厅、大运河西仓监督署等等。至今在通州区仍留有不少有关大运河漕运的文物遗址。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政府无力顾及运河之事,光绪二十六(1900年),漕粮通过海运抵达天津后通过铁路运往北京,而北京城内最重要的运输水系的通惠河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民国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人侵中国,长年的战乱使京杭大运河各段都出现断流,民族危亡,百姓离乱,鉴于当时这种情况也只能放弃对大运河的疏浚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多次对大运河淤塞废弃的河段进行疏浚改造,经过几十年的整修和改造,大运河北方部分航道恢复通航,济宁至杭州段一直保持通畅,这段水系也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据悉今年,通州-香河-武清将计划实现旅游观光性质的通航。2020年北京通州段、天津武清段和河北香河段将实现客货运通航。

这条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仅发挥了运送漕粮与物资的作用,在国家统一、民族认同、经济发展及南北文化融合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的这座北京城,它的建造就离不开大运河,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所需的珍贵木材都是通过大运河由南方运进北京的,至今在北京通州还留有皇木厂村的地名。除了木材外,石料、砖瓦、各种建筑材料都由南方运入北京,各地新鲜的水果、蔬菜、茶叶、丝绸、香料也源源不断地由大运河送往北京。清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利用的就是京杭大运河。不少小说都描写乾隆下江南是为了消遣娱乐寻找美女,但作为一名成功政治家的乾隆,目光怎么可能如此短浅?他下江南的主要目的——第一视察水利工程及漕运情况,第二监督江南官吏工作情况,第三笼络江南士子,第四体察民情。乾隆皇帝通过这几次的江南之行,加强了南北方的勾通与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比起物质的丰厚来说,人才的多寡才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元素。明、清两朝的开科取士,根据文献记载,明清两朝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得进士的人共有51624人,在这五万多名进士中获取第一名状元头衔的又有多少名呢?据统计明清两代全国共出状元203名(其中还包括两位满科状元),其中以江南籍居多,江苏、浙江共出状元105名,占全国的51.7%,俗话常说“天下文章属三江”指的就是这个。

京杭大运河把南方的精英人才一一输送到帝都北京,明朝的89名状元中,前四名全是南方人:浙江20名,江西18名,江苏15名,福建11名。如:曾棨,江西永丰人,官至礼部左侍郎,曾出任《永乐大典》的编纂;商辂,浙江淳安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他官至内阁首辅;申时行,苏州人,官至宰辅;在清朝114名状元之中,江苏有49人,浙江20人,仅江浙两省就占状元总人数的60%多。像徐元文,江苏昆山人,与其兄徐乾学、徐秉义同为进士,在当时传为美谈,号称“昆山三徐”;于敏中,江苏金坛人,《四库全书》的正总裁;翁同龢,江苏常熟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陆润庠,苏州人,书法大家;张謇,江苏海门人,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人称“状元实业家”。除了这些状元外,还有许多名臣志士也是通过大运河来到北京的。如力挽明朝江山的大忠臣于谦,浙江钱塘人;大政治家张居正,湖北江陵人;清官海瑞,海南人。清朝的名臣中,张英、张庭玉父子,安徽桐城人;晚清的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莫不来自南边的湖南、湖北和安徽。还有一些名人,虽然不是名臣,官做得也不大,如,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孔尚任、洪昇、顾炎武,他们也应该是由南方乘船而来,并在京师做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甚至还有一些经商的,像同仁堂的股东乐尊育的祖上,是明未浙江宁波的一位摇铃医生来到北京的;还有王致和,安徽仙源县举人来京科考不中,最后创造出臭豆腐、酱豆腐的儒商……可以说他们都是乘船而来的。就连《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是由苏州坐船北上来京,黛玉死后她的灵柩及贾母的灵柩同样也要乘船送回老家苏州。

除了人才顺河而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是随着大运河“漂”来的,那就是戏曲。

我国古代的四大声腔——弋阳、海盐、余姚和昆山四大声腔。明代嘉靖年间,在江苏昆山的音乐家魏良辅在昆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弋阳,海盐、余姚甚至北曲诸腔的优长,创造出了细腻委婉、清丽典雅的新腔,人们称为“水磨腔”。这就是以后风靡大江南北的昆曲。不久昆山望族梁辰鱼为这种腔调量身定做了一个剧本《浣纱记》,并在苏州一带演出,获得极大轰动,人们到处传唱这种新曲!给予极大关注与欣赏!不久,万历年间这种称为昆曲的剧种,由大运河平江(苏州段)乘船进入京师演唱。当时在北京演唱最红的当数陈园园,在坊间更在一些王公贵胄府中演出,后来并到宫中演出。到了清代昆曲更加受到皇家的喜爱,常常在宫中为帝、后演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昆曲在民间也同样兴盛发展。它的剧目以才子佳人、情感缱绻为多,如明代也曾在京居官的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尤其以其中的《还魂记》最受欢迎。清代帝王中,早期是康熙帝酷爱昆曲,但他感到昆腔偏文,缺少金鼓喧天的武戏。恰恰明末清初弋阳腔自江西鄱阳县进入长江到镇江,再由镇江沿大运河来到京师。这个剧种没有管弦乐伴奏,完全以鼓击锣敲作为伴奏,剧目也多以武戏为主,正好与昆曲一文一武相辅相成,于是清宫便以昆弋为主要剧种。而其他地方剧种,则一律不得进入宫廷演出。到了康熙中期,北京前后出现两个惊天动地的剧目,都是由当时在京居官的京官创造的。一个是孔尚任创作的传奇《桃花扇》;一个是由洪昇创作的《长生殿》。由于这两个剧本都是世界级的鸿篇巨制,一经演出便在京师引起轰动效应!但因涉及前明和皇帝的诸多劣行,皇帝不喜欢,找个理由把这两个作者都逐出了京城。这两个名剧也未曾在京城大规模上演,然而名著就是名著,此两剧在外地得到了盛演。直到今天,此两剧仍是京、沪、南京、苏州等地的各昆曲和京剧演艺团体经常上演的经典保留节目。说罢宫中再说民間,到了清乾隆年间的晚期,昆弋已经衰落。这时,秦腔又来到京师,发源于陕西的秦腔,经过陕西安康的白河流入长江,再从长江转入京杭大运河。当时最著名的秦腔艺人是四川籍的名角魏长生,他饰演的是花旦、泼辣旦,剧目多是民间生活小戏,引得看腻了高雅缓慢唱腔的昆弋腔大戏的京师老百姓,对秦腔趋之若鹜。当然魏长生也演出了一些黄色的“粉戏”,清廷抓住了这一点,为了保护昆弋的权威,竟将演秦腔的魏长生递解出京。然而,野火烧不尽,数年后魏长生再度进京演出,留下了秦腔的火种。下面就要说到徽班如何从扬州大运河而来,并演化成国粹京剧。endprint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了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闽浙总督伍拉纳命扬州的盐商,把在扬州演唱并取得全国美誉的三庆徽班请到京城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这一演出不但赢得了皇帝的喜欢,还得到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于是三庆徽班便不再返回扬州而留在了京师,为北京的士农工商演出。演出的地点就在今前门外大街大栅栏胡同内的三庆茶园、庆乐茶园、庆和茶园等老戏园子内。几年后,在扬州一带演出的另二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也由大运河乘船来到帝都北京,演出了诸多接地气的平民戏剧,这就是三大徽班由南方进入北京的一段历史。有人说,不是四大徽班进北京吗?这是不准确的。另一大徽班和春班,是庄王府创立的王府班。不过王府请来的是徽班的老艺人做教员,在京郊附近招收了一些子弟学习演出徽剧,主要是徽剧中的武戏。稍后,在清嘉庆年间,汉江水患,在武汉演出的一批优秀汉剧演员通过大运河来到京师谋生演出,他们没有自组剧团,而是分头参加到在京师站住脚的徽班演出。经过一二十年的磨合,于是出现了徽汉合流,也即是此时的徽班,以徽剧的“二黄”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主要音乐。

几十年以后,大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四大徽班的徽汉两调经过吸纳昆弋和秦腔等剧种的精华,再有个“京化”过程,逐渐发生质变,而产生了一个新剧种,这就是“国粹”京剧的诞生。在第一代的奠基演员,有所谓“同光十三绝”之称。这十三个杰出的艺术家,除其中的刘赶三、张胜奎是两个北方籍的伶人外,其余十一人,分别来自安徽的安庆一带,江苏的苏州、扬州,湖北武汉等地,显然是从大运河“漂”来的。而其中苏州籍的梅巧玲、武汉江夏的谭鑫培,都是与京剧的建立与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至今,谭门七代,享誉梨园,为世界之最;而梅巧玲的孙子、重孙——梅兰芳、梅葆玖,不仅是京剧界旦角的翘楚,而且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这都要感谢这条大运河把这样顶级人才送到京都。京剧不仅在北京站住了脚,而且沿运河的那些城市,天津、南京、武漢、徐州、苏州、无锡、上海等都有着许多京剧爱好者,同时它们也是传播京剧事业的重镇!在京剧向南传播时,直隶的河北梆子、唐山的落子(评剧)等戏种也通过海河,由天津传入了北京。

那么,如果没有这条大运河,这些剧种、这些戏班会不会走陆路来到京城呢?也许会的,但这将增加很大的困难。因为一个戏班的迁徙、巡演要带很多东西,如众多的戏箱,戏箱内要装众多的“行头”,还有装台的桌、椅、板凳,舞台上的“守旧”“大账”等众多装置,还有文武场面(乐器)、刀枪把子等等众多物件。一个戏班,至少要四五十个人,这么多人,这么多东西,如果走陆路,仅靠驴、骡驮运是非常艰难的。可是放在船上走水路就容易多了,所以这条大运河,对文化的传播、交流起了巨大的贡献!

悠悠大运河,历经千年历史,虽然有过满目疮痍,但在今天党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又重现了昨日的辉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条大运河都起到了勾通南北的重要作用。除了连接交通外,最重要的是它融合了南北的文化,形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之路!在我们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宏伟蓝图,和北京市新总规落地之时,大运河文化带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更美丽灿烂的未来。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徽班状元大运河
徽班这座宝库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九门轮转”小考——兼论徽班演出“轮转制”的运作机理
状元饼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京剧与徽班那些事儿
京剧青衣时代的奠定——陈德霖与晚清京师徽班旦行的变革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