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大经济走廊,生态环境数据什么样?

2018-02-05王玉娟国冬梅

中国生态文明 2018年4期
关键词: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

□ 王玉娟 国冬梅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设立“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倡议。为服务于平台建设,我们调研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10余个国际数据库或网站,提取了1960~2016年国家层面的相关数据,重点筛选了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17个指标,从基础地理、大气污染排放、陆表水资源分布、生态资源分布等4方面,整体分析了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相关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六大经济走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1.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途径广阔陆域范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各要素变动频繁,生态限制因素较多。

(1) 俄罗斯水资源极为丰富,居世界第二,蒙古国水资源比较匮乏。从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来看,俄罗斯最多,且逐年递增;中国最少;中国与蒙古国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蒙古国的减幅更大。另外,中国和俄罗斯大坝数量较多。

(2)俄罗斯土地覆盖类型多样,以森林和草地为主,森林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地区,草地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蒙古地处亚洲中部,主要以草地为主,土地覆盖类型单一,裸地面积占有较大比例,荒漠化趋势不断加剧。

(3)廊道内气候严寒,存在大量冻土层,穿越7个国际重要湿地区和贝加尔湖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限制,兼顾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途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荷兰、波兰7个国家。沿线荒漠零星分布,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分布有多处自然保护区。

(1)哈萨克斯坦的河流大部分为内陆河和季节性溪流,水位随季节变化大,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补给水源。从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来看,俄罗斯最多,荷兰最少,其中,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为逐年递增趋势,俄罗斯增加最多,中国、荷兰为逐年递减,中国减幅较大。波兰和俄罗斯的大坝数量较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荷兰的大坝很少。

(2)俄罗斯土地覆盖类型多样,以森林和草地为主。波兰、荷兰、德国、白俄罗斯农田资源丰富,农田面积约占国土的一半以上。哈萨克斯坦草地面积约占国土的68%。

(3)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区域监测的自然保护区较多,其中荷兰、德国、波兰的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密集,哈萨克斯坦的自然保护区相较沿线其他国家较少。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纵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穿过伊朗直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这一经济走廊,水资源短缺、咸海退化等问题突出,同时受荒漠和山地、高原等地形约束比较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因素,避免耗水量大的建设项目。

(1)乌兹别克斯坦有多条跨境河流经过,湖泊大多为跨境湖泊,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最为著名的是咸海。伊朗水资源缺乏,河流多是季节性河流,水量受气候和降水影响很大;土耳其大坝遍布全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的大坝数量较少。从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来看,吉尔吉斯斯坦最多,土库曼斯坦最少,且各国均在逐年减少。

(2)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地覆盖以草地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是高原国家,绝大部分国土在伊朗高原上,裸地面积占国土的52%。土库曼斯坦裸地也较多。

(3)走廊沿线国家监测的自然保护区有1032个,均为较大型自然保护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等国家监测的自然保护区较少。

4.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依托泛亚铁路,自中国云南昆明和广西南宁出发,纵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穿越马来半岛直抵新加坡,其中万象、河内、金边、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等为重要节点城市。走廊地势整体差异较大,北段约700公里穿越海拔高于2000米的区域,南段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9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差异较大。

(1)越南河流总流量占世界江河总流量的2%,其中有63%为跨国河流。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基本没有湖泊分布。老挝的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最多,新加坡最少。

(2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四国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的农田面积较大。新加坡为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人造地表面积较大。

5.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中国喀什,终点为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约3000千米,穿越青藏高原西部、印度河平原和巴基斯坦南部沙漠,是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经济走廊和连接中巴的交通要道。廊道内地形复杂,且巴基斯坦段沿线分布有大量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在廊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 巴基斯坦地形较为复杂。从南部海滩、珊瑚礁、沼泽到中部的沙漠、高原、平原和北部的高山、冰川等,多种景观并存。

(2)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是印度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较少,且在逐年减少。巴基斯坦有20多个大坝,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

(3)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境内60%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沙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土地覆盖以农田和裸地为主。

(4)巴基斯坦监测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40个,其中有6个国际级保护区,均为陆地保护区,且经济走廊巴基斯坦段沿线分布有大量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这一走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段。

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跨越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自然条件良好,其中曼德勒、仰光、达卡、马德拉斯等是重要节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走廊穿越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山地,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

(1)从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来看,缅甸最多,孟加拉国最少,四国均呈逐年减少趋势。中国大坝数量最多,大部分为中小型大坝,印度大坝遍布全国,尤其是中部和南部比较集中。

(2)孟加拉国和印度农田面积较大,约占国土面积的70%,缅甸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孟中印缅四国的裸地面积较少。

(2)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自然保护区共有1428个,总面积约为173.9万平方公里,整体分布较为稀疏,孟加拉国自然保护区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1.基于调研对象得出的结论与当前实际差异很大

目前调研的国际网站发布的生态环境数据陈旧。例如,其发布的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只统计到2010-2012年,没能及时更新我国最近几年的大气环境数据,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实际情况。世界银行及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GDP单位能源使用量一直在增加,这也不符合客观现实。对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统计也有类似情况。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数据,难以为决策提供支持。

2.沿线国家生态环保信息化水平较低

通过调研发现,“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信息化水平较低,有些国家的政府门户网站上基本没有数据信息,而且更新慢。对于后期“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共建来说,将会有一定难度。亟须开展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这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任务之一。

3.沿线国家生态环境研究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基础地理信息和生态环境数据获取渠道有限,只有一些基于遥感数据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基于问题导向的分析极少,没有形成综合数据库和“一张图”基础信息。相应地,深入的专题分析更加缺乏,例如六大经济走廊沿线环境风险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及脆弱性评价、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跨境流域水环境评估、贸易和投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各国生态环保需求评估等。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我国生态环保数据的主动共享,增进生态环境互信。在现有数据基础上,通过“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相关信息共享,集成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改善目前数据陈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主动与沿线国家分享,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树立良好形象,促进我生态环保理念、政策、标准、技术和企业“走出去”。

2.围绕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构建国际化平台大数据库。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服务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据此,建议“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建设,要包括生态环保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不仅要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还要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综合措施,形成对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评估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与UNEP等国际机构和沿线国家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3.围绕绿色“五通”开展专题研究。一方面为政府提供对内决策,另一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融入“五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平台建设要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框架下,联合国内外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针对问题和需求,利用大数据和空间技术,深入开展专题分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行业产能合作、贸易、投资提供生态环保方面的技术服务,并建设具有咨询服务功能的不同系统和模块。

4.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合作。沿线国家的生态环保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和组织,有些可以公开获取,有些要授权获取,且需要支付费用。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国际机构和相关政府的沟通,建立各方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同时,建议依托“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动沿线国家提高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服务各国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5.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建机制,促进大数据平台可持续发展与运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要真正形成服务能力,长期运行下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全面信息集成和获取等技术支撑。因此,建议前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积极推动市场化机制的运营方式,坚持提供生态环保大数据公共产品和咨询服务结合,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机制创新,着眼长远,坚持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对各国、各界才有吸引力,才可能切实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
神奇的走廊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走廊上的时光
生态之旅
走廊上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