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旋转位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激惹症状的临床研究*
2018-02-05陈培芳夏德鹏杜培学丁立钧刘安利辛冬梅
陈培芳 夏德鹏 杜培学 丁立钧 刘安利 辛冬梅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颈椎病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约占50%~60%[1],患者多以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颈背部压痛,伴随放射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保守疗法或手术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小针刀疗法因其创伤小、安全系数高的优点深受颈椎病患者的推崇,但此法多用于颈椎病退变明显且软组织粘连较重的患者。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展小针刀的应用范围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采用定点旋转位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激惹症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国家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年龄20~40岁,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晕针或对针刺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心脑血管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患有精神性疾病或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颈椎正侧位片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且钩椎关节退变明显,椎间孔缩小,相应椎间隙变窄,CT检查更加明显。
1.2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日照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二科颈椎病伴神经根激惹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与针刺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性别的比较
1.3 治疗方法 针刀组取穴:颈部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倒坐在靠背椅子上,双手叠放在椅背上,使颈项部充分暴露,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触按病变部位压痛点,以阳性反应点为支点旋转颈部至扳机点用记号笔标记,一次选择1~3个点行常规消毒,每点注射药液1~2 mL(2%盐酸利多卡因1 mL、0.9%氯化钠注射液 10 mL、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术前准备后选4号铲型针刀,参照针刀四步进针法,快速刺入皮下软组织层缓慢进刀,如针刀触到条索或结节后行纵向横向剥离2~3次出针,如针刀未触到条索或结节时以进针刀1.5~2.0 cm行横向剥离2~3次出针,针眼用创可贴粘好。嘱患者3 d内勿洗浴,口服3 d抗生素预防感染。每5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判定疗效。针刺组取穴: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穴、曲池、合谷、外关[3]。 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位,穴位局部皮肤选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后再选用0.30 mm×40 mm华佗牌针灸针,单手进针,快速将针尖穿过皮肤再缓缓刺入;大椎穴以45°角斜刺15~30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20~15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曲池穴以90°角直刺30~35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20~15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天柱以90°角直刺15 r/min 25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00~12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合谷穴以90°角直刺35 r/min 45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50~18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外关穴以90°角直刺15~30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00~12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后溪穴以90°角直刺15~25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 (频率100~12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颈夹脊穴以90°角直刺15~30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行针(频率100~120 r/min)待患者产生酸、麻、胀、重得气感后停止行针,再使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电针连接双侧颈夹脊穴及曲池、合谷穴选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5次为1个疗程判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量表评分法也是当今评价神经根颈椎病症状体征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由症状、体征、工作生活及手的功能4个部分组成,基本较客观涵盖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征,令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填写此表,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从正常到重分别计3分、2分、1 分、0 分。2)视觉模拟量表[4](VAS)评分。随访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
1.5 疗效标准 结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专科“项痹病”的疗效评价标准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0%>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疗效指数≥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为无明显性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5、10、15 d后及3个月后随访时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针刺组治疗5、10 d后及3个月后随访时临床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15 d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相当(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两组总有效率相当(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职业化、低龄人群的发病率日趋增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VA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针刺组同时间比较,△P<0.01。
组 别 时 间 症状体征评分 VAS评分针刀组 治疗前 9.33±2.60 7.20±1.45(n=30) 治疗 5 d 12.13±2.10*△ 4.36±1.97*△治疗 10 d 14.57±1.17*△ 3.13±1.66*△治疗 15 d 15.80±1.06* 1.63±0.76*随访 15.27±1.23△ 2.23±0.82△针刺组 治疗前 8.83±3.63 7.37±1.35(n=30) 治疗 5 d 9.83±2.83* 6.30±1.26*治疗 10 d 11.50±1.31* 4.17±1.56*治疗 15 d 15.00±1.87* 1.97±1.03*随访 13.67±2.26* 3.73±1.1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颈椎病的病因与劳损、退变、炎症、创伤、先天性椎管狭窄及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以创伤及退变最为常见[7]。 姜宏等[8]研究示,颈椎间盘突出与间盘的蠕变、纤维环及髓核所受力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力学上认为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是其异常受载的产物[9]。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相应的侧隐窝及椎间孔使得神经根受压移位。另外,颈椎小关节及钩椎关节的错位也易导致椎间孔缩小及横突扭转从而刺激压迫相应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神经根激惹症状。
定点旋转位小针刀疗法弥补了针灸疗法的不足之处,具有费用低、疗程短、见效快的优点,深受患者的推崇。笔者的研究主要通过定点旋转位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伴有神经根激惹症状的患者,定点旋转位小针刀疗法是定点旋转整脊理论与小针刀理论的结合体,是以颈椎周围阳性反应点为支点向左或向右旋转颈部至扳机点,使压痛点处的软组织充分牵拉、暴露,在旋转牵拉力的作用下局部粘连、结疤或肿胀的软组织得到充分松解,再沿旋转后肌纤维的方向针刀刺入支点处,此时应遵循针刀四步进针法,但此时进针深度较常规针刀治疗深度浅、横向纵向剥离次数少,在牵拉力的作用下粘连或结疤的软组织更容易被松解彻底,在针刀刺入肿胀的软组织时勿纵向或横向切割,以横向剥离减压为主,以减少正常软组织的损坏,此疗法进针浅、安全系数高、对局部病灶松解更彻底。目前临床研究吴峻等[10]提出整体观念,针刀松解以斜角肌附着部位的横突后结节及关节突周围软组织为主要松解点,配合整脊手法调整颈椎微小关节的移位。孙国栋等[11]主张小针刀治疗配合三维定点整脊手法治疗。王俊杰等[12]也主张行针刀治疗后再配合手法辅助治疗。朱立国等[13]表明颈椎病术后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可进一步松解术后遗留的粘连及瘢痕组织,调节关节错位并有效解除滑膜的嵌顿,使颈椎椎间受力平衡,从而使颈椎达到正常解剖部位,缓解甚至消除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上述针刀配合整脊的治疗方法虽然临床效果显著但是针刀禁忌证和整脊禁忌相结合使得该方法的适应范围缩小且安全系数降低。综合疗法方面金宏谟等[14]主张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如:针刀、手法、中药、针刺、埋线联用;张雪兰等[15]主张综合治疗,针刀、静脉输液、牵引下调衡疗法;与单用小针刀疗法相比,综合疗法耗时、花费高、方案繁多,使得患者痛苦加大。
研究表明,针刀组在前10 d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15 d后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针刀组随访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说明针刀组见效快且长期疗效优于针刺组,针刀组在此治疗过程中治疗次数少、费用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以后针刀临床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1] 彭海,郭勇,潘泮.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66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4
[3] 王启才.针灸治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0-202.
[4] Young BT,Rayan GM.Outcome following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low-demand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J].J Hand Surg Am,2000,25(1):19-2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 常瑞兰,孙静.硬膜外腔注药配合颈项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90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654.
[7]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駟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8-199.
[8] 姜宏,施杞,王以进.颈椎失稳临界值和极限强度的测量[J].医用生物学,1997,12(4):224.
[9] 朱立国,于杰,高景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述[J].中医正骨,2005,17(8):69-70.
[10]吴峻,施振东,陈安,等.针刀治疗斜角肌慢性损伤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J].上海针灸杂志,2009,25(5):307-309.
[11]孙国栋,师彬,吴清波.“三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计灸临床杂志,2009,25(6):10-12.
[12]王俊杰,王随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6,27(2):140.
[13]朱立国,张清,高景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5,18(8):489-490.
[14]金宏谟,岳东文.针刀为主五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吉林中医药,2007,27(3):32.
[15]张雪兰,杨永丽,张炜光,等.小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吉林医学,2007,28(14):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