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余华小说创作风格及叙述形式的嬗变

2018-02-04周子扬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嬗变余华

周子扬

摘  要:从先锋小说的暴力叙事,到回归理性现实的温情脉脉,余华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保持嬗变:在“叙述指引”下,打破自身“公式化”的写作模式,拓展风格、延伸技巧,在想象与现实的冲撞之间寻找到“面向回忆”“直面现实”的“平衡出口”。试图走近时代、揭露“疼痛”、呼唤人性的余华,带着身为一名作家的使命意识,用自己小说叙述的嬗变向世界传达着“文学的真正力量”

关键词:余华;创作风格;叙述形式;嬗变;理性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一、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九八六年》写于1986年,《往事与刑罚》写于1989年,在这期间余华写下了众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先锋小说”,但《往事与刑罚》和《一九八六年》的相似之处隐约暗示着余华的写作趋于“公式化”了。再加上余华小说中简单、自由、诗意的语言风格常常让人感到冷酷和难以捉摸,进而无法思考表象之下的深刻,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束之高阁”的局面。尤其在他早期那些总要伴随着“死亡”的,特征鲜明的作品中,让读者失去了对于“死亡”的兴趣,恐怕是最糟糕的了。

幸运的是,关于写作,余华有他自己的“嬗变”原则——“当某一个题材让我充分激动起来,并且让我具有了持久写下去的欲望时,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努力忘掉自己过去写作中已经娴熟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会干扰我寻找最适合的叙述方式,我坚信不同的题材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也能够看到文学在余华身上展现出的别样面孔。

继对现实“冰冷”的反叛之后,余华小说的风格又有了更多的拓展,《古典爱情》的故事发生在“书生”与“小姐”的科举年代;《鲜血梅花》的背景是具有“金庸气质”的江湖;《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里反复有国共战争的背景作为故事的线索出现……同时,小说的叙述语言变得越发细致、生动。

在精妙的叙述建构面前余华小说中的故事性和审美意义始终处于黯然失色的地位,而这也不是余华所满意的“文学的力量”。在不断继续和深入的写作中,在渐渐感到文学拥有软化人心灵的伟大力量的余华,开始让自己的作品“平易近人”了。余华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余华意识到写作并不单纯的只是写作,它既是在创造人生也是在经历人生,它应该深入人心、表达人心。但时代在变化、人心在变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学自然也要进行探索与改变。而不自觉间觉醒了身为一个作家使命意识的余华,在给予自己“指引”的“叙述”之路上开始了一往无前的探索与变化。

二、叙述内容的转变——从非理性迈向理性的现实

带着敏锐的洞察和一个作家不自觉的、执着的使命意识,余华从非理性的世界迈向了理性的现实世界。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为:余华小说中的“血腥”和“暴力”开始减少了;小说中的故事性越发凸显,故事情节不再是不知所指的存在,越发贴近现实;“时代”特征从之前的虚无逐渐成为故事的背景,甚至走入现代,作为当下正在进行的场合,不断接近现实。

在这些大多都是短篇的小说里,余华讲述着一群男女的生活与现实,用着依然简洁的语言,却将故事里人物的神态在我们的眼前无比清晰的展开。而那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段段平淡而充满趣味的情节,正是被放大了的或者说已经让人感到麻木了的“真实的荒诞”,所以才会让人感到那么“栩栩如生”,也才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思考和反思——这些似曾相识的荒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让我们麻木不仁的?这些更加贴近现实的叙述,正是余华试图让我们看到并感受到的,也是他表达对于生活和命运的理解与关切的新的尝试,也正是他自身使命意识的体现。

三、叙述角度的转变——想象与现实的平衡出口

余华用一个个也许是不经意间被唤醒的零碎记忆,拼凑出了“浩浩荡荡的天下事”。那个不再追求自我、崇尚自由、沉醉于非理性叙事的余华,带着对人性和命运的叩询,用面向记忆的叙述缓缓道出历史与现实。

直面现实并洞察到其中极端矛盾的余华,鲜明地记录了这个特殊时代里发生并且将不断发生的真实的荒诞——从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到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余华在《兄弟》里呈现的就是这样极端却真实的社会形态,以此为框架余华在这部作品里写下了更为宏大的社会和现实。

至此,余华的叙写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又不一样了,“回顾自己过去的写作,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收回来叙述的,只有这部《兄弟》是放出去叙述的,尤其在下部。”对于亲身经历过这样两个时代的余华来说,《兄弟》中的时代特征已经变成了现场,于是《兄弟》的叙述也变得更加开放,余华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一些流行语,将欲望与命运的放肆和荒诞、喜剧与悲剧,在李光头和宋钢身上刻下了毫不留情的对比,一个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的“流氓”成了刘镇首富,一个中国传统好男人形象的人却一步步沦为四处贩卖假货的小商贩,最终死于非命。时代和命运,在余华的笔下纵横交织,“我们刘镇”这个似存非存的叙述者冷眼旁观现实的纷繁复杂,徒留现实中的人在荒诞与理性之间挣扎。

参考文献:

[1]陈曦, 杨烨. 浅谈余华小说中不容亵渎的人性——《在细雨中呼喊》与余华的小说风格[J]. 小品文选刊:下, 2017(7):9-9.

[2]谢庭玉. 余华小说语言风格与蜕变之我见[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9).

[3]趙鹏宇, 宋凤娟. 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简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1):188-190.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嬗变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探析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