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课堂
2018-02-03冯宝晶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系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堂:它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及心理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系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体系,与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有一定联系,而又与它们有着本质区别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学校课堂为阵地,最系统、最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与其他专业相比,“基础课“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但有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也有直接的理论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充分体会了此门课程对素质教育直接而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基础“课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對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成分有机统一而成的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人的素质是多维度的,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基础”课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实实在在地贯彻了素质教育。
一、“基础“课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以及信念信仰这些根本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 “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1]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改革和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相互激荡。面对世界范围多元文化摩擦、交汇和冲突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多元化、多样性的新特点,人们普遍感到困惑茫然,不知所措。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又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困惑和茫然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和探究这些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以“基础”课为例,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讲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讲家庭美德中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讲社会公德中的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点点滴滴的感受。最后,老师结合学生的感受体会,抛出本讲的重点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学生们听到如此抽象、略感高大上的问题,瞬间一脸的茫然,接着开始刷刷地翻书寻找答案。一会儿有人回答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精神。这时学生们中响起了一阵阵的“嘘嘘”声,什么意思呢,当然是对书中的答案不太认可,表现出怀疑态度。对此,老师怎么办?当然不能回避问题,而是要政治立场坚定,并力争实事求是,立刻结合学生自己刚刚讲过的内容,比如孝敬父母从理解父母开始,给人快乐自己会更快乐等等这样的一些自身真实的感受入手,这些生活体会都是在思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原则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听到老师这番解读,学生豁然开朗了,课堂上嘘嘘的质疑声变成了噢噢的赞许声。本讲的最后:“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授课教师可以从知识体系上系统评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把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素质融为一体,用科学的态度、从生活中来的态度宣讲一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政治课,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又不至于使学生对政府的宣传教育产生逆反抵触心理。
二、“基础”课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2]
素质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给受教育者,使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和创造性的机会。“基础”课从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力入手,重在责任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中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等新特点,太多的人在感慨:现在社会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等等,这在青年学生中反响更为强烈。青年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非常之敏感,常常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活和社会的奥秘,“基础课”给学生们提供了思索和探究的机会。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一文中曾说:“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这种方式在40个人左右的班级里有了最充分的展示。问题一个一个摆出来,如:现代社会中有利于个人进步、给人机遇的资讯是否可以共享?要想成功发财是不是要丧失道德底线,丧失人性?等等。以讨论中国打工仔要不要给韩国女老板下跪这个问题为例,引申出学生们许多思考:人格、国格与生存哪一个更重要?中国人的素质为什么这么低?中国人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样,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这个问题就扩展为爱国主义问题、职业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中国民族性问题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在讨论中产生了观点的碰撞,在交锋与碰撞中,逐渐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也使他们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刻,同时也锻炼并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他们逐渐学会遇到问题时不再感情用事,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冷静低对待不同观点,在是非问题上要突出强调主体的判断力、选择力。再比如,在要想成功是否可以不择手段、丧失人性?大多数同学通过辩论达成了共识:不择手段可以得到一时的财富和成功,但不可以获得长久的成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种道德判断不是教育者灌输的结果,而是他们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价值选择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endprin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素质教育就“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在这一点上,“基础课”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提高自身道德判断能力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价值取向、道德原则有了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门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责任教育。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都贯穿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青年学生大多拥有梦想、胸怀大志,基本都认识到了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必须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中是无法生存、无法成功的,而且一个人只有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才是更大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一点在学生们的讨论、课后的小论文中已达成了共识。正因为如此,人应该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懂得为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为社会和国家负责。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片面强调了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而忽视了为自己、为家人负责意识的培养,这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点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的感觉。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从最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比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分析大学生消费观和生活理想:“你一个月的花销是多少?用于吃、穿、用的费用是多少?用于学习的是多少?用于娱乐的是多少?设想一下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通过问卷调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工作后能否承担自己的生活,能否建立自己的家庭,而不再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援,能否有能力孝敬父母等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这些意识都是道德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三、“基础”课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使用法律、保护法律的能力,这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两个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决定了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法律素质也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和实施。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可以以典型的“合法不合德”的绵羊案件为例开展课堂研讨:比尔和乌索同是草原上的牧民。一日,比尔将羊赶回羊圈,清点羊数时发现多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原来这是乌索的羊群中混过来的一只。比尔看到这只绵羊在自己的羊群中鹤立鸡群,心里产生嫉妒,又看到放进的草料被这只绵羊吃了不少,心里又感到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凭什么要给这只羊提供上好的草料与舒适的羊圈,反正这只羊是它自己进来的,又不是我故意赶进来的。这样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就敞开圈门将这只绵羊赶出了羊圈。半夜,乌索来比尔家打听羊的下落,比尔就说已经将羊赶出去了。在这茫茫草原上,乌索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上午,乌索放羊时发现了一堆鲜活的白骨,原来这只绵羊变成了狼的美食。乌索气愤地要求比尔赔偿,比尔振振有词地说:"我凭什么赔偿?"两人争执不下,就到了当地的县城法院。法官审判的结果也是比尔给乌索赔偿。这个故事涉及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冲突问题,从法律的“无因管理”的角度,法官审判的结果是合法的。但从一般大众的理解来看,比尔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却不能算得上是违法。对此案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厘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现实中道德与法律并非完全对立的关,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德变成了法律,法律也变成了道德,互相融为一体。实现从法律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所在。
四、基础课比较集中地培养和训练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智商只占了一个人成功因素的20%,情商主宰人生的80%。我国传统教育中重视智商培养,轻视情商训练。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疲于应付考试,只能尽量多地传授知识,而无暇顾及技能和品德的培养,更不要说心理素质的培养了。当代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存在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自信心不足、社交恐慌、耐挫折力欠缺等等。基础课把学生从考试的重负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从容地思考自己、认识自己。在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以讲授心理学基本知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为主,有时穿插一些心理测验,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心。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对自身和周围环境认识不足,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落差,心理难以适应造成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挫折情境,锻炼学生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正确认知自我。例如,让学生设想自己身无分文而身处异地,然后設计生存计划。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式教学,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对待社会既不单纯相信,又不消极悲观,更好地给自己定位,设计自己的人生。
陶行知曾说:“科学而又具体入微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基础课教学尚需以更科学、更具体、更细致的方式,从学生素质教育入手,针对学生在待人、处世、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原则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最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 与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28.)。
[2]武东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解读[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51.
作者简介:冯宝晶(1971-)女,内蒙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