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P模式下吉林省主导产业布局分析

2018-02-03高月媚洪诗鸿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

高月媚+洪诗鸿

摘要:吉林省曾一度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化基地之一,但目前经济实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本文在此背景下,以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为依据,将吉林省划分核心区及边缘区两大区域,指出吉林省当前产业布局存在的缺陷,并分别对两大区域的主导产业的布局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C-P模型;吉林省主导产业;产业布局

随着近年东北经济的滞缓,吉林省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研究吉林省经济区域的划分及主导产业的布局显得尤为迫切。

1.吉林省“核心一边缘”区提出的依据

克鲁格曼1991年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 (简称C-P模型)中,假设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两区域的初始条件是对称的。当至少有一个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时起,对称状况即遭破坏。工人的迁移改变了实际工资水平,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这使得北部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南部的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小。按照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北部将逐渐成为核心区,南部成为边缘区。

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占有很大优势和比重。因此,我们把吉林省中部经济区假设为核心发展区;其他区域假设为边缘区。促使一个区域内部发生核心与边缘两种状态的动因是工人的最初流动,即流动要素报酬,而流动要素报酬就是工人的工资。我们通过吉林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工资差异也验证了吉林省核心——边缘模式的可行性。

2.吉林省产业布局现状

吉林省虽有五大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产业。但目前并未形成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的梯次产业布局,目前主要产业的布局大都以城市为中心,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

3.吉林省目前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3.1核心區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程度低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同处于核心区域中的长春与吉林两市经济联系较强,但在向边缘区域扩展时,则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这说明核心区域对临近边缘区域辐射能力较低,边缘地区接收核心城市辐射的能力比较差。

3.2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

吉林省目前产业集群数量很多,但是发育程度低,许多企业“扎堆”、简单拼凑,产业集群缺少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中介服务机构。产业链并没有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和信息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3.3主导产业内部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在吉林省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中,汽车和石化产业内部主体的合作相对好一些,而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内部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则很弱。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企业间相互独立、布局也相对分散,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4.两大区域主导产业布局选择方案的研究

4.1吉林省核心区的主导产业布局规划

4.1.1 强化主导产业并增加对周围区域的辐射能力

对于吉林省核心区(长吉两市),要以目前的优势主导产业如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石油化工产业、光电信息业、生物制药业为依托,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同时进行结构性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另外加快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等朝阳产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规模,带动相邻地区产业集群梯次布局。

4.1.2 向周围区域梯次转移

长吉两市目前已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都面临着升级的压力,要在价值链中寻求更高的定位,就需要将部分传统生产环节向资源更低廉的地区转移。

4.2吉林省边缘区域的产业布局规划

除长吉两市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地处边缘区,应当根据罗斯托准则,靠核心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来进行最佳方案选择。

4.2.1吉林省南部地区产业布局方案

吉林省南部地区主要是四平市和辽源市,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都有较好的承接能力,运输成本相对低廉,可以承接长吉两市的汽车、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产业转移出来的部分生产环节;也可以为核心区域农产品加工行业提供配套或是供应原料,甚至可以通过产业融合形成广泛的产业集群。

4.2.2吉林省东部地区产业布局方案

吉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州,农产品加工和医药产业仍将是这一地区着重发展的领域,空间布局上,应重点加强产业融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将其作为该区的另一支柱产业。

4.2.3吉林省西部地区产业布局方案

松原市已形成了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和医药领域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白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并且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性开采,但以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很有潜力。西部还应进一步实现地区整合,如将松原市传统优势部分向白城市转移,集中松原市的知识和技术积淀发展该产业的创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5.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区域用水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评价
北汽集团零部件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