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技术创业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2018-02-0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者领域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技术变革在全球掀起了技术创业的浪潮。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统计,2012年度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只占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2%,然而得到风险投资的技术创业型公司却提供了美国私营部门11%的就业岗位,并且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1%[1]。Groen和Walsh认为,技术创业在未来将为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2]。

与此同时,学界也在持续不断的关注技术创业相关的研究问题。一些创业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了“技术创业”的专题,致力于聚集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来思考和研究技术创业相关的问题[3~6]。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带着不同的理论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来研究技术创业的现象,形成了技术创业研究的跨学科、多层次等特点[3,6]。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现状。这使得以往的技术创业文章发表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工程学类的期刊到金融类的专业期刊均能见到技术创业相关的研究文献发表[8]。然而,正是因为“百花齐放”的现状,使得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从主题到发表的期刊都过于分散,增加了技术创业领域的“景观”(landscape)复杂性,研究者们很难在复杂的景观中把握技术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点问题,无法对该领域有全面的认识,这对推动技术创业研究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亟需对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有个全面的认识,去识别研究的演变过程,界定最新的研究热点问题,为技术创业研究指明发展方向。

本文回顾过去47年间在26个创新创业和一般管理领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有关技术创业的247篇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被选取的文献进行分析,根据时间维度将技术创业的发展分为远期研究、中期研究和近期研究三个阶段;根据研究层次将相关研究划分为个人、团队/组织、产业/技术、国家/地区四个层面;根据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设计划分为综述和专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理论验证、实证研究(理论探索);根据内容分析,识别三十几种研究主题。根据发展阶段、研究设计、研究层次以及研究问题的分析,本文整理已有研究的理论贡献,界定最新的热点问题,建立一个分析的整合框架。勾勒出技术创业研究的进展,并且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技术创业的内涵

技术创业的概念首次在1971年普渡大学的《技术创业论坛》上提出的。在此之后的数十年,学者们对技术创业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如Cooper将技术创业定义为着重于开发新技术知识的新企业创建行为[7]。Roberts认为技术资源创造新机会的过程[8]。Beckman等认为,技术创业是基于一种具有高潜能、技术密集型的创业机会,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并利用实时动态的决策制定技巧来实现新企业快速成长的新企业创建行为[6]。Ratinho等认为技术创业是一种围绕技术解决方案去识别、创造和利用机会以及资源整合来进行创业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分组织环境[9],如表1所示。

表1 学者们对技术创业的定义

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创业是技术、创业和创新三者的交集部分[11],主要涉及创业和技术创新两大领域。技术创业不同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业的情境是企业组织形成的过程,而在技术创新的情境中,企业组织已经存在;技术创业不同于一般创业,技术创业侧重于技术机会的开发,需要比一般创业更深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12]。技术创业一般由具有STEM背景的工程师或科学家(团队)发起,面临着高度的技术和应用不确定性,有着更大的资本需求,但也具有更大的机会空间。

二、技术创业研究发展脉络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硅谷,以半导体技术为主的创业行为,开始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技术创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技术创业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部分根据文献的变化趋势和领域内的重要事件,在时间维度上将技术创业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发阶段(1971~1999年)

20世纪60、70年代,硅谷的创业浪潮开始涌现,其中大部分、创业企业都是基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成立的。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如Cooper关注1960~1970年美国旧金山半岛以技术为基础的新创公司的孵化问题[13],Roberts和Wainer关注这些技术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个人特质[8]。1971年,围绕技术创业的现象,普渡大学举办第一届技术创业论坛(the first Symposium of Tech Entrepreneurship)。随后,技术创业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如Litvak和Maule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技术创业者具备的关键特质[14]等。

1980年拜度法案(Bayh-Dole Act,1980)的通过,移除了美国公立研究机构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制度障碍,激发了大量技术创业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初创的、小型的、技术密集型的公司将研发机构(大学、科研所等)的技术商业化[15]。技术创业的研究范围由关注技术创业者个人特征和创业等扩大至高校/学术创业、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的问题,以及技术创业的风险投资问题等。如大学与技术创业的关系[16],高校技术商业化的问题[17~18],技术创业的风险投资问题[19],技术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20],技术创业的创业动机问题[21],技术转移的问题[22],创业过程的视角来看待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23~24],技术创业企业的网络联盟问题[25]等。

学者们不再仅限于关注技术本身或者创业者个人的特质,开始关注技术创业的外部机会、融资、创业环境、以及技术创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尽管这个阶段学者们定义了技术创业的概念,并且产生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但是学者们往往将技术创业作为创业研究的一部分,没有跳出创业研究的范畴,在概念上也没有与创业研究进行明确的区分。此时的技术创业很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甚至学界没有将技术创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二)共识形成阶段(2000~2009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成功,技术创业研究逐渐从创业研究的一般范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强调技术创业与一般创业研究的本质区别[3,26]。Shane和Venkataraman分别在2000年5月和2001年12月在马里兰大学组织了两次以技术创业为主题的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如创业研究、战略研究、组织研究、经济学、金融学、历史学以及技术管理等。会议的目的是讨论来自不同学科的和使用不同方法对技术创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随后《Research Policy》于2003年首次发表了以“技术创业”为主题的专栏。2004年《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发表了技术创业的专栏,Phan和Foo认为技术创业的研究可以是跨层次和多学科的[4]。在这个阶段,学者们致力于探寻技术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在网络和战略联盟方面,Carayannis等研究战略联盟对技术企业早期的发展[27],Li等研究技术创业企业联盟形成的企业特征和环境因素[28],Collinson和Gregson探讨了知识网络对技术企业形成的影响[29],Zhang等研究了创业者如何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来开展技术创业[30]。在企业能力方面,Hayton研究了知识资本对技术创业企业能力的影响[31],Carolis探讨了技术创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哪些能力[32]。技术创业逐渐产生了规范的研究范式。

(三)理论扩展阶段(2010年至今)

到2010年以后,技术创业研究逐渐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的方式,以技术创业现象为焦点,来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范围更加广泛,针对新的社会现象主题也更加丰富。如技术创业企业的能力对成长[33]、竞争优势[34],海归人员的技术创业行为[35],明星科学家的技术创业效应[36]等。2012年,西海岸技术创业论坛(WCRS)成立十周年之际,《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出版了技术创业的专刊,总结十年技术创业研究的进展,认为技术创业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Beckman等认为,技术创业研究理论主要借鉴创业研究和技术创新这两个成熟领域的理论;而研究技术创业,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论融合,既要澄清热点的创业现象又要洞察现象背后的理论[6]。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技术创业相关研究的主题太过于分散,不同的研究本身也相互隔离,因此,学界很难把握技术创业研究现状。其次,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也分布在大量的管理学分支期刊上,有些论文甚至发表在非管理领域研究期刊上,这使得学者们看到相同的理论模式在不同的领域应用也十分困难。因此,亟需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来看待技术创业领域研究现状以及识别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回顾过去47年在创业研究和管理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247篇论文,基于对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文献分布、研究设计、研究层次以及研究主题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技术创业研究的系统分析视角。

三、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来搜集、处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献。具体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解决的问题是数据收集,经过数据处理,在7673篇文献中过滤到符合要求的247篇文献。而内容分析法解决的是具体的文本分析问题;通过对247篇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层次和研究主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论文提出主要的分析结果。

(一)系统分析法

Ginsberg和Venkatraman[37]认为对于某个领域的文献研究进行全面回顾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分析评价法与一般的启发式搜索方法不同,它采用一种明确的搜索方法,对文献进行搜索和评价,因为该方法的程序是透明的和可重复的,能够提高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质量[38]。Crossan和Apaydin认为系统分析法很适合对那些研究成果发表分布广泛的学科进行分析[39]。而技术创业领域的相关文献分布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广度,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对于数据收集,相较这些有争议的主观收集方法,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的预定义选择算法(predefined selection algorithm)[40]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首先,确定搜索目标和关键数据资源。本文的期刊目标为同行评审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s),因为这些期刊一般被认为是经过领域内专家认可的,在领域内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41]。数据库资源为Thomson 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因为该数据库为同行评审期刊最全面的社会科学数据库。同时,根据Ratinho等对于技术创业期刊排名的研究以及ABS分级和JCR分区,本文选取Ratinho等研究中的期刊排在JCR分区二区以上和ABS二区以上的期刊,共计30余种。剔除没有技术创业为主题发表的期刊外得到26种期刊。其次,数据的时间跨度。本文在目标数据库中设定时间范围为1900~2017年,但是搜寻到的最早一篇期刊为1971年Cooper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上的论文,因此将时间范围固定在1971~2017年(截至9月份)。最后,搜索关键词。本文采用“Tech+entrepre”“Tech+Start-up”、Tech+new venture、Academic+entrepre、“Academic+Start-up”、“University+spin-off”作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搜索,将所有符合该条件的文献保留得到原始数据库,最终得到7673篇文献。然后根据期刊选择的标准,选定期刊后剩余2958篇文献,然后阅读所有文章的综述部分,将符合主题的文献保留,去除与主题无关的论文。最后,在26种期刊上得到了247篇文献。

(二)内容分析法

表2 编码条目和内容

四、结果分析

本文的目的是对现有的技术创业研究进行一个全面的概述并且为本学科提供一个研究框架。因此,本文在结果呈现上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本文的呈现内容主要有文献分布(数量、时间、期刊类别等)、研究设计、研究层次、以及研究主题等。

(一)文献分布

从文献数量分布来看,萌发阶段(1971~1999年)共发表了53篇(占比19.50%),共识形成阶段(2000~2009年)发表了89篇文献(占比32.87%);2010年至今,文献发表量达到了105篇(占比43.57%),见图1。从文献的期刊分布上来看,本文在Thomson 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查找包含技术创业相关研究的期刊,一共在26种期刊上获取247篇文献,因为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占总量的比重较大(82.16%),为了更好地呈现期刊分布,在图2中仅列出排名前十的期刊。从期刊的总发文量来看,《Technovation》的发文量排在首位达到59篇(占比23.89%),排在第二位的《Research Policy》发文量达到21篇(占比8.50%),《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和《R&D Management》发文量均为20篇(占比8.10%),而排在第十位的是《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发文量为10篇(占比4.05%)。总体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期刊发文量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期刊,这与期刊的属性高度相关。排在2~10位的期刊发文量走势较为平稳,差距不大,见图2。

从阶段划分来看,在萌发阶段排名靠前的有《Technovation》《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和《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到了共识形成阶段,排名靠前的有《Research Policy》(11.24%);到理论扩展阶段,《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的发文量排名更为靠前。

图1 1971~2017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图2 1971~2017年文献发表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上述文献发表的趋势来看,技术创业研究起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商业化等交叉领域期刊,随着关键事件、文献将交叉领域的研究现象与管理研究主流领域的研究范式进行创造性结合,技术创业开始逐渐进入主流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

(二)研究设计

在247篇文献中,实证研究的数量高达180篇(72.87%)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理论研究部分占96篇(38.87%),理论构建部分占84篇(34.01%)。其次是理论研究(51篇,20.65%),文献综述及专题(16篇,6.45%)。这意味着技术创业研究已经从理论探索深化到理论检验阶段。

萌发阶段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行的阶段,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论证并呼吁开展技术创业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现象来寻找技术创业的研究切入点,涉及到创业者个人特质[8,14]、创业动机[21]、高校的技术转化[17~18]以及创业融资[43]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反应了学者们对技术创业研究的探索,但是依然没有突出技术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尤其缺乏针对技术创业和一般创业的解释,研究视角拘泥于对现象的解释方面。共识形成阶段是技术创业研究快速增加的阶段,极大推动了技术创业研究领域的形成。这个阶段,技术创业研究的理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数量占到了22篇(24.79%),理论构建方面的实证研究占到了31篇(34.83%),理论验证方面的实证研究达到了30篇(33.71%)。在几个重要期刊专刊的推动下,来自更多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业,为技术创业研究提供了更多学科甚至交叉学科的视角。研究路线呈现出多学科,跨层次的特征。实证研究开始探索技术创业企业的能力构建[32,44]、网络联盟对技术创业企业的作用)[45]、技术创业的机会发现[46]等问题。学者们试图归纳出技术创业企业成功的特点,找出技术创业的典型模式。理论扩展阶段是技术创业研究迈向理论构建和检验的重要阶段。研究设计更加强调理论驱动的假设推导和发展,目的在于检验和发展相关理论。这个阶段有180篇文献的研究是开展实证研究的,远远超过前两个阶段的发文总量。

表3 研究设计分布表

(三)研究层次

在247篇文献中,除了8篇没有明确层次划分的论文之外,24篇(9.72%)探索个人层面的因素,124篇(50.20%)为组织和团队层面的研究,70篇(28.34%)关于产业层面或技术层面的研究以及25篇(10.12%)探索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研究。

表4 研究层次分布

从研究层次的文献分布可以看出,企业层面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重点,并且变化趋势平稳;在企业/团队层面的研究也较为广泛,产业/技术层面的重要程度次之,大多数这个层面的研究讨论某个领域的技术创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的发展趋势;地区/国家层面的研究重要性程度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变弱。20世纪和21世纪初,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寻求技术创业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机会,以及模仿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硅谷等)的成功模式,近期的研究主要总结新兴经济体(如以色列)开展技术创业研究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等。个人层面的研究在近期阶段逐渐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原因是技术创业的跨学科视角,更多来自组织人力资源学科的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创业者本人的特质、影响力等问题以及技术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技术创业企业的高层领导者领导力等问题。

跨层次是技术创业研究的典型特征之一,已有实证研究探索了个人层次或组织/团队层面的相关变量对更高层次的结果变量的影响。这表明采用跨层次的研究方法,强调纵向研究并且结合多个学科的思路来研究“个体–企业/团队–产业/技术–地区国家”等多层次互动联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四)研究主题

从241篇文献内容分布来看,除了21篇综述和专题以及部分理论研究没有明确的主题之外,其余220篇文献均有明确的研究主题,而且研究内容分布十分广泛。本节主要是厘清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归纳在技术创业领域内的重点问题,界定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系统梳理已有的综述类文献和专题文献(special issue),确定了归纳研究主题的原则—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即当前学者们主要从哪个角度来研究当前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根据此原则,通读剩下的220篇文献,识别了30多个主题。因主题过于分散,且排名靠后的主题大多仅有一篇研究文献,为了能够把握核心研究问题分析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本文将在划分的三个研究阶段中每阶段呈现前十的主题,见表5所示。

表5 研究主题分布表

根据研究主题的演化,我们可以推断技术创业研究领域内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在萌发阶段,学者们着重强调关注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高校/学术成果转化、地区/国家的技术创业机会等现象问题。到了共识形成阶段,学者们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企业层面,关注企业能力构建、技术创业企业的网络/联盟、企业绩效管理等问题,而高校/学术创业问题依然还是受到大多数学者的关注,此时关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转化,还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直接创业的问题。在理论扩展阶段,高校/学术创业又称为了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企业能力的相关研究问题继续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同时一些新的研究问题也出现在列表中,如在个人层面,海归明星科学家的创业问题,企业层面有技术企业的并购问题等。

五、技术创业研究的整合性框架

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采用了广泛的研究方法,具有典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特征。从而导致技术创业研究的结论缺乏一致性,很难形成自洽的理论框架。进一步限制了技术创业的研究和理论的开发与形成。因此我们认为,技术创业研究需要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本部分基于前面的研究线索,将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归纳为技术创业行为的“前置因素”(antecedents)研究、技术创业行为的“过程”(process)研究以及技术创业的“结果”(outcome)研究这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

“前置因素”的研究是技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因素,主要是与技术创业行为来源相关的研究。从早期的技术创业研究开始,学者们就十分关注技术创业企业的成因。本文将技术创业的“前置因素”分为技术创业者个人因素和创业机会两个方面。关于创业者和创业机会的问题是创业研究争论的热点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创业机会是被“发现”(discovery)还是主动“创造”(creation)的[47~51]。技术创业活动是由创业者发起的,即包括创业者个体的主观因素如创业者的社会认知、以往的经历等,也包含外部机会的客观因素如技术变革、技术转移等。技术创业过程是技术创业者与潜在利益相关者就技术创业机会展开对话、共识形成过程,充满大量交互作用[52]。

技术创业“过程”相关的研究涉及战略管理、组织学习以及领导力等多种理论。本文将技术创业过程的现有研究归纳在图3中。

在技术创业者和外部机会交互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成立技术企业。技术企业形成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商业化[53]以及技术创业的驱动力因素[54]。技术企业的成立还受战略方面的因素影响,需要考虑技术创业商业化的战略灵活性[55]以及上游和下游的联盟的作用等[56]。技术企业形成之后就是技术创业成长过程,学者们主要关注于技术创业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面临的“新进入缺陷”问题[57],企业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构建赖以生存的企业能力[32]。战略管理方面,内部资源、外部网络以及竞争优势会对企业成长过程产生影响[58];同时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来看技术的独特性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59]。组织学习方面,创业企业的知识增长能够使技术创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进步,进而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企业的能力[60]。不论是战略管理还是组织学习,都受到高层领导者的影响,如领导变革[61]、领导特质[62]等。

图3 技术创业领域研究前沿主题与研究框架

最后,技术创业活动的结果导向研究,包括绩效研究和其他结果研究。对结果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方面的研究。在绩效方面,研究角度十分广泛,从技术创新[33]到人力资源[63]或者是创始人的特征等[62]对绩效的影响均有学者进行研究。其他结果研究包括产业的发展、国家/地区的发展等。如产业的基础设施状况对产业的发展[64],外部政策对某一特定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65]。基于此,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制定好的政策来支持技术创业企业的发展[66]。国家和地区方面,早期的学者们研究了日本[67]、中国台湾[68]在促进技术创业的做法,近年来一些新兴国家(如以色列)[69]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功引起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过去47年在26种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有关技术创业的247篇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技术创业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厘清技术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辨析技术创业的内涵,初步勾勒出了技术创业研究的层次、主题演化特征和趋势。具体说来,根据时间维度将近50年来技术创业的研究阶段界定为萌发阶段究、共识形成和理论扩展三个阶段。萌发阶段起始于硅谷高新技术创业浪潮,重点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关注技术创业的现象。共识形成阶段,技术创业研究逐渐从边缘交叉学科渗透到主流管理研究领域,形成一个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理论扩展阶段,在研究范式形成后,技术创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学研究领域,逐渐趋于成熟。根据研究层次将相关研究划分为个人、团队/组织、产业/技术、国家/地区四个层面;目前学者重点关注团队和组织层面的研究。根据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设计划分为综述和专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理论验证、实证研究(理论探索)。随着技术创业领域的出现、形成和发展,研究方法也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现代统计分析工具,以技术创业现象为焦点,来进行实证研究。意味着技术创业研究已经从理论探索深化到理论检验阶段。基于全面的内容分析,本文识别出三十几个研究主题,反映出技术创业研究领域“碎片化”的研究特征。为了更好地推进技术创业领域的研究,论文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将技术创业的研究分为技术创业前置因素、技术创业过程和技术创业产出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在这三个方面建立逻辑联系,初步提炼出技术创业研究进展的雏形和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本研究在分析的过程中,只采用单一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若能综合更多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则更有利于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本研究主要针对国外的文献进行分析,如能将国内学者对技术创业的研究也进行分析,则能够更清楚了解我国的技术创业研究现状和本土化技术创业的研究热点问题。

[1] 拜尔斯 托H, 多尔夫 理C, 尼尔森 安J. 技术创业: 从创意到企业 [M]. 陈劲, 李纪珍,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GROEN A J, WALSH S T.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of creative enterpris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3, 80(2): 187-190.

[3] SHANE S, VENKATARAMAN S. Guest editor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181-184.

[4] PHAN P H, DER FOO M.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reg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 1-5.

[5] WRIGHT M, HMIELESKI K M, SIEGEL D S, et al.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7, 31(6): 791-806.

[6] BECKMAN C, EISENHARDT K, KOTHA S, et al.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2, 6(2): 89-93.

[7] COOPER A C. 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 what do we know? [J]. R&D Management, 1973, 3(2): 59-64.

[8] ROBERTS E B, WAINER H A.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entrepreneur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6, EM-18(3): 100-109.

[9] RATINHO T, HARMS R, WALSH S. Structuring the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publication landscape: Making sense out of chao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5, 100: 168-175.

[10] GARUD R, KARNøE P. 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 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277-300.

[11] 彭学兵, 张钢. 技术创业与技术创新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3): 15-19.

[12] WALSH S T, LINTON J D. The Strategy-Technology Firm Fit Audit: A guide to opportunity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1, 78(2):199-216.

[13] COOPER A C. Spin-offs and 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71(1): 2-6.

[14] LITVAK I A, MAULE C J. Comparative 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 Some perspectiv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6, 7(1): 31-38.

[15] MOWERY D C, SHANE 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1): v-i.

[16] DEAN C W. A study of university/small business interaction for technology transfer[J]. Technovation, 1981, 1(2):109-123.

[17] BROWN W S. A proposed mechanism for commercializ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J]. Technovation, 1985,3(1): 19-25.

[18] DOUTRIAUX J. Growth pattern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firm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2(4): 285-97.

[19] FLORIDA R, KENNEY M. Venture capital and high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 3(4): 301-319.

[20] FREEAR J, WETZEL W E. Who bankrolls high-tech entrepreneu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0, 5(2):77-89.

[21] CORMAN J, PERLES B, VANCINI P. Motiv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88, 26(1).

[22] SAMSOM K J, GURDON M A. University scientists as entrepreneurs: a special cas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hightech venturing [J]. Technovation, 1993, 13(2): 63-71.

[23] SMILOR R W, FEESER H R. Chao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patter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 6(3): 165-172.

[24] PFIRRMANN O. Neither soft nor hard–Pattern of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 in biotechnology[J]. Technovation, 1999, 19(11): 651-690.

[25] SANCHEZ A M, PEREZ O U.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high technology firms: the case of Aragon [J].Technovation, 1998, 18(5): 335-345.

[26] HINDLE K, YENCKEN J. Public research commercialis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 an integrated model [J]. Technovation, 2004, 24(10):793-803.

[27] CARAYANNIS E G, KASSICIEH S K,RADOSEVICH R. Strategic alliances as a source of early-stage seed capital in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2000, 20(11): 603-615.

[28] LI H, ATUAHENE‐GIMA K. The adoption of agency business activity,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technology ventur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6): 469-490.

[29] COLLINSON S, GREGSON G. Knowledge networks for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ocal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J]. R&D Management, 2003,33(2): 189-208.

[30] ZHANG J, SOUITARIS V, SOH P H, et al. A contingent model of network utilization in early financing of technology venture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8, 32(4): 593-613.

[31] HAYTON J C. Competing in the new economy: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technology new ventures [J]. R&D Management, 2005,35(2): 137-155.

[32] DE CAROLIS D M, YANG Y, DEEDS D L, et al.Weathering the storm: the benefit of resources to high‐technology ventures navigating adverse events [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2): 147-160.

[33] SCHMIDT A, WALTER S G, WALTER A.Radicalness of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and Young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 60(4): 728-138.

[34] HUANG K-F, WU L-Y, DYERSON R, et al. How does a technological firm develop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59(4): 644-653.

[35] KENNEY M, BREZNITZ D, MURPHREE M.Coming back home after the sun rises: Returnee entrepreneurs and growth of high tech industries [J]. Research Policy, 2013,42(2): 391-407.

[36] HAN X, NIOSI J. Star scientists in PV technology and the limit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5): 1707-1711.

[37] GINSBERG A, VENKATRAMAN N. 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3): 421-434.

[38] TRANFIELD D, DENYER D, SMART P.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knowledge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view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14(3): 207-222.

[39] CROSSAN M M, APAYDIN M.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 47(6): 1154-1191.

[40] NOFAL A M, NICOLAOU N, SYMEONIDOU N, et al. Biology and Management: A Review,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5): 014920 6317720723.

[41]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BACHRACH D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anagement journal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6(5): 473-488.

[42] 杨俊, 张玉利, 刘依冉. 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 [J]. 管理世界, 2015(9): 158-169.

[43] SWEETING R C. uk venture capital funds and the funding of new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es: process and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1, 28(6):601-622.

[44] HAYTON J C. Competing in the new economy: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technology new ventures [J]. R & D Management, 2005,35(2): 137-155.

[45] COLOMBO M G, GRILLI L, MURTINU S, et al.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R&D alliances on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4): 346-368.

[46] SHANE S.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and New Firm Cre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 47(2): 205-220.

[47]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48] ALVAREZ S A, BARNEY J B. Discovery and creation: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 [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 1(1-2): 11-26.

[49] SHANE S. Reflections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 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7(1):10-20.

[50] VENKATARAMAN S, SARASVATHY S D, DEW N, et al. Reflections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 Whither the promise? 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 21-33.

[51] ALVAREZ S A, BARNEY J B. Epistemology,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ments on Venkataraman et al.(2012) and Shane (2012)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38(1): 154-157.

[52]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nexus: A re-conceptualiz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5, 30(5): 674-695.

[53] GANS J S, STERN S. The product market and the market for “ideas”: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J]. Research Policy, 2002, 32(2): 333-350.

[54] O’GORMAN C. Stimulating high-tech venture creation [J]. R & D Management, 2003, 33(2): 177-187.

[55] MARX M, HSU D H. Strategic switchbacks:Dynamic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10): 1815-1826.

[56] DUTTA D K, HORA M. From Invention Success to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Technology Ventures and the Benefits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upply‐Chain Alliance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7,55(2): [s.l.].

[57] ASPELUND A, BERG-UTBY T, SKJEVDAL R.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Technovation, 2005, 25(11): 1337-1347.

[58] WU L Y, WANG C J, CHEN C P, et al. Internal Resources, External Network, and Competitiveness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A Study of Taiwanese High-Tech Ventur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8, 32(3): 529-549.

[59] TORNIKOSKI E T, RANNIKKO H, HEIMONEN T P. Technology‐Bas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Young Entrepreneurial Firm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7,55(2): 200-215.

[60] BERCOVITZ J, FELDMAN M. Academic entrepreneurs: Organizational chang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19(1): 69-89.

[61] BANERJEE P M, COLE B M. A study of biotechnology start-ups undergoing leadership change:Antecedents of change and endogenous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J]. Technovation, 2012, 32(9): 568-578.

[62] XIAO L, RAMSDEN M. Founder Expertise, Strategic Choices, Formation, and Survival of High‐Tech SMEs in China: A Resource‐Substitu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6, 54(3): 892-911.

[63] VANDENBROUCKE E, KNOCKAERT M,UCBASARAN D. Outside Board Human Capital and Early Stage High‐Tech Firm Performanc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6, 40(4): 759-779.

[64] WOOLLEY J L. The cre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for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domains of activity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4, 38(4):721-747.

[65] WOOLLEY J L, ROTTNER R M. Innovation policy and nano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8, 32(5): 791-811.

[66] VAN GEENHUIZEN M, SOETANTO D P.Academic spin-offs at different ages: A case study in search of key obstacles to growth [J]. Technovation, 2009, 29(10): 671-681.

[67] FUJISUE K. Promotion of academia-industry cooperation in Japan—establishing the “law of promo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industry” in Japan [J].Technovation, 1998, 18(6): 371-381.

[68] LEE W-H, YANG W-T. The cradle of Taiwa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Hsinchu Science park(HSP) [J]. Technovation, 2000, 20(1): 55-59.

[69] CHITSAZ E, LIANG D, KHOSHSOROOR S. The impact of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n Iranian technology venture performanc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 122: 186-195.

猜你喜欢

学者领域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期刊问答
领域·对峙
学者介绍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