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研究

2018-02-0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公共安全城乡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引言

城乡公共安全服务指的是围绕城乡人员、财产、治安等社会公共安全要素建立起来的安全防范与管理服务体系。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五大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其他领域平衡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我国,传统的公共安全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城乡协调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急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统筹资源,共享信息,改进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公共安全服务运行方式。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指的是运用网格的思想和技术来整合不同地域的公共安全服务资源、多维组合多方公共安全信息、多方协同反应公共安全事件,即在一个立体空间内进行多维和动态的公共安全防范与管理。网格管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计算机管理领域,将其思想应用于本研究即把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看成一个动态系统[2],并在这个系统中进行虚拟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所以根据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制约因素,认为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引入网格技术作为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保障十分有必要。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

近年来,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网格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以“城乡统筹”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36443条检索结果。以“公共安全服务”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540条检索结果。对检索到的文献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学界对公共安全服务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公安领域,占比达到23.67%,而且是力图从“术”的途径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本篇文章主要从“道”的角度,旨在通过网格的思想去建立一套公共安全服务机制,从方法上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一)关于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445条检索结果,其中吴越、吴纯认为提供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当前,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要着力解决均等化、持续化、效率化、效益化等问题,而核心是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李礼提出了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满足城乡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4]。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和理论层面,以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绩效的评估反馈为基础来引导行政命令促使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这些研究表面上虽然能够消除一些不平衡,但没有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和使用各种资源,协同发展每个地区。祝小宁、白秀银则认为:需要创新城乡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借助当前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充分盘活现有资源,从而在不巨额增加资源总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公共服务需求[5]。所以本文认为应该跨出公共管理的领域,运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操作手段,来改变这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在有限的资源下高效利用各个要素使效益产量达到最大化。

(二)关于网格的研究

现今,城市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革命和创新,它首先通过管理手段来对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进行数字化,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然后通过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使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网格管理是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协调城乡的公共安全防范、管理与治理体系,借鉴国内诸多城市已经引入的网格思想对公共安全服务进行管理和改善,引入了网格机制来保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设备公用。

(三)研究设计

在网格机理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提出了建立网格机制是满足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需求的有效路径。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四个机制与其操作路径,包括聚合机制、归责机制、互动机制与共享机制。这四个机制层层递进,互通有无,能够协调发展达到网格机制健康运转的状态。然后,此研究设计根据这四个机制的需求提出了构建相应网格机制的对策建议。

二、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与其操作路径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就是将属地细分成电子网格地图上的不同要素,并对应电子地图上不同的城乡单元,使这些要素结合各种安全服务信息代码,建立起一个大容量的数据库。以网格单位为管理基础,能够使城乡公共安全服务达到均衡化、持续化、效率化和效益化,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一套“属地成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服务于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的网格机制包括网聚机制、归责机制、互动机制与共享机制四个层级,所以可以借助政府的指挥控制、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持,构建出一套从机理到操作的公共服务网格运行机制,如图1。

图1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的网格机制运行机理

(一)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聚机制

网聚,顾名思义就是网络聚集不同资源与要素,把它配置到不同的单元中去。同时还应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代码设置,使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完成信息的快速传达、地域的准确定位、手段的正确选择。具体来说,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聚机制指的是将不同的地理单元、不同的发展水平单元、不同的公共安全事件单元进行细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其形成数字化代码,然后根据集成化数据处理建立起大容量的数据管理平台。再对城乡不同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模块划分,根据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进行不同的单元归类。最后,对公共安全资源进行管理与权限划分,使不同的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对应到相应的公共安全资源。公共安全资源形成数字化的聚合,在彼此内部关联的情况下能够产生与其他不同单元的外部关联。因此,我们需要实现城乡公共安全要素与资源的高效交流与互相协同,完善彼此之间的聚合,如图2。

图2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聚机制

(二)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归责机制

在公共安全服务资源网格化的基础之上,需要进行职能分工来识别资源。我国公共安全服务大多数归责到公安部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把所有相关部门都归责到公共安全服务的网格机制中去。这就需要在网聚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资源模块进行责任设定,对数据化的事件单元进行关联设定,并且根据城乡居民对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扩大资源模块范围。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紧急救助严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与技术人员,这就需要添加医疗模块及时对数字化信息需求进行反馈。当然,一个公共安全事件涉及不同的责任主体,资源模块也应该在横向上拓宽责任主体的范围,以确保全方位满足公民安全需求;在纵向上信息能够完成层级输送,及时将信息上传下达,以保证城乡之间安全信息的交流,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见图3。

(三)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互动机制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互动机制不仅要求各类公共安全服务模块之间的互动,还要求城市与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模块之间的互动。同时,与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各个影响因素模块也要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互动,通过数据分析完成有效的防范与预警机制。互动机制的运动目的在于完成城乡公共安全事件的协调、反馈与沟通。首先,在一个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过程中,网格系统应该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及时调动不同的责任主体资源,但也可能出现资源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各个模块之间的互动,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挑选出合适的模块进行资源的替代。同时,城市与农村之间公共安全服务的非均等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资源的不平均分配,这就需要城市的资源模块能够与农村的资源模块时刻保持互通关系,使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单元能够随时在网络空间的调动下对农村做出补充。再者,不同地域的资源模块也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情况与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理念和能力相配套。

图3 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归责机制

(四)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共享机制

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公共安全服务互动基础上最终能够达到资源的共享,反之,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也是城乡统筹公共安全网格机制的本质要义。通过网聚、归责与互动机制的一系列交流与反馈,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居民对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比如城市近年来多是对人身与财产安全的需求,而农村则多是对自然灾害防治与保障的需求,并通过不同的需求来设计资源的共享机制,使同一种资源能够对应不同的需求反复使用,而不同的需求能够迅速对应到相应的资源模块而得到迅速处理。这就要求城市和农村、各个不同类型的资源模块之间能够实现高效的交换与配合。现今,我国公共安全事件种类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通过网格对资源的配置思想达到高度聚合状态,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运用网格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将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看成一个动态系统而不是静止对象去研究,同时其资源模块也应该是能够动态灵活使用的。

三、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对策建议

(一)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政策建议

政府作为公共安全服务的供给主体,首先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充分下达网格的管理理念。公共政策应该充分体现公共安全服务的目标,即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6]。然后,应该使其融入到网格系统中,使整个网格系统的运转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其次,要打破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壁垒,在政策上规定各个地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借助信息技术打通各个单元的交流以及数据的共享和模块的定时交流。最后通过行政指令、政策监督等方式,保证对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建立进程的绩效评估,整理出具有榜样性质的优秀机制,剔除和整治技术不过关或者数据不准确的机制。

(二)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组织建议

在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组织上要按照“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对其进行组织,首先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事件类型的整理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数据化,根据数据分析与算法技术整合各类模块,使各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连接、互通有无,构建出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网络系统,以最终消除资源重复利用或者没有资源利用的问题[7]。这种组织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分散的要素与资源进行计算机集成化数据管理,从逻辑分散再到逻辑集中,再从逻辑集中到逻辑分散,充分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再者,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进行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避免资源模块的冲突,协调外部环境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三)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平台建议

国家网格系统是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最大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各个子平台的搭建。从城市到农村,每一个地区的网格运行机制与网络管理系统都是公共安全服务的子平台,这些子平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长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开放,以便在公共安全服务中满足不同领域的服务需求[8]。并且,这些平台应该能够反映公民的需求,能够通过计算机运算找出公共安全事件发展的地域与时空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的指导使自己的工作有其侧重点,提高资源配置的准确性。

(四)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技术建议

在公共安全事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历史状况和发展规律,构建历史分析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可以运用网格技术建立不同的历史分析模型与逻辑分析模型,对虚拟的公共安全服务进行模拟演练,以提高操作的准确度[9]。然后,通过网格技术不断地将公民新的需求整合到既得数据模型中去,不断地对资源进行再分配,对模型进行改善和优化,以不断地完善新的资源配置。这一目的要求我国的公共安全网格系统的构建需引入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不断提高当局行政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以满足管理网格机制的技术需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聚合机制、归责机制、互动机制与共享机制的层层递进与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的资源合理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升,这四个机制充分结合、互相配合才能够促进城乡协调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有效运行。

2. 城市与农村在时空上和地域上各有各的规律,不能一概而论,网格机制应该注意在它们的基础上运行。所以,应当合理地总结梳理出来发展有偏差的不同地区的普遍规律,然后可以构建此类模型,将普遍规律打通,用网格机制联结在一起,从而有效解决城乡公共安全服务在各地区的发展不同、资源配置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性。

3. 网格机制的各要素能够充分运行,城乡公共安全服务才能够协调发展;同时还必须得到政策、组织、平台与技术上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其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顺应规律,结合实际地不断完善,满足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

总之,优化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网格机制研究,不仅可以改善公共安全服务的城乡统筹协调机理,而且还可以创新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模式。这样便可以有效改变过去由于信息的共享不足、信息披露不力造成的决策失误、配置失效、协调无力、反应能力迟钝等问题造成的服务缺失,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

[1] 吴越, 吴纯. 基于城乡统筹的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3):62-66.

[2] 王林. 城市公共安全的提升与城市规划改进研究[J].理论探讨, 2008(2): 79-83

[3] 祝小宁, 白秀银. 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网格机制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0(9): 88-92.

[4] 方堃. 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5] 杨美英. 统筹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 王瑜, 丁辉, 马英楠. 城市公共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探讨[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06.

[7] 高孟翔.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8] 赵业业. 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机制研究[D].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3.

[9] 姜爱林, 任志儒.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2): 4-14.

[10] 罗敏, 祝小宁. 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10(4): 63-67.

[11] 白秀银. 地方政府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以西部C市为例[J]. 理论与改革, 2012(3): 96-98.

[12] 杨海涛.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13] 司鹄, 贾文梅.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敏感性分析[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1): 71-76.

[14] 杨海涛.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15] 李礼. 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7): 24-27.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公共安全城乡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