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二磨牙缺失改良卡环设计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2-02王星齐鲁杨芳
王星 齐鲁 杨芳
[摘要]目的:对单侧上颌第二磨牙缺失的活动义齿卡环设计进行改良,评价改良后卡环对活动义齿的固位与稳定、美观及舒适程度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40例单侧上颌第二磨牙缺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使用传统卡环设计;实验组:20例,将传统卡环进行改良。对所有患者使用义齿后对其固位与稳定、美观、舒适等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在固位与稳定方面患者满意度95%,对照组7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美观方面实验组60%,对照组65%,对照组优于实验组;舒适程度上两组满意度相同,均75%。结论:改良卡环后活动义齿固位及稳定较传统卡环好,美观效果较传统卡环差。
[关键词]活动义齿;设计;游离端缺失;固位;稳定
[中图分类号]R78 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7-0106-02
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RPD)是用来修复牙列缺损、患者可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主要由支托、卡环、连接体、基托、人造牙等部件组成。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必须将维护基牙及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放在首位,主要是使牙合力按符合牙齿生理承力的方式沿牙长轴方向根向传递,避免基牙受到侧向或拔出力的作用,然后,针对不同的牙列缺损情况和修复要求,对义齿进行具体的支持、固位、稳定和连接等设计。本实验针对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无可利用倒凹者对传统义齿卡环进行改良,达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9月_2015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口腔修复科就诊的上颌第二磨牙缺失的患者40例,其中20例选择传统卡环义齿修复,20例使用改良卡环义齿修复。1.2纳入标准:①上颌第二磨牙缺失,没有第三磨牙或者第三磨牙不能作为可摘局部义齿或者固定义齿基牙者;②邻牙牙体、牙周健康;③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种植义齿修复者;④对胎牙健康,缺牙区(牙+合)龈高度正常;⑤患者愿意接受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⑥对金属不过敏者;⑦患者基牙无倒凹或倒凹深度过浅者。
2方法
修复前口腔常规处理,然后进行牙体预备。基牙及余留牙的调磨,调磨伸长的牙及尖锐牙尖、适当调磨基牙的邻颊和邻舌线角。第一磨牙远中边缘嵴处预备支托窝,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预备1.5mm隙卡沟。制取功能性印模,灌注石膏模型,确定牙合位关系及上颌架,模型设计和模型预备。钴铬合金活动义齿制作,实验组:采用改良卡环制作,第一前磨牙间隙卡环跨越3、4间隙,不进入4倒凹区,卡环尖端以箭头形式固定于4、5邻面外展隙处,其余部分与传统义齿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卡环制作义齿。见图1~4。
3结果
40例患者常规戴入义齿,调(牙+合)。戴入后随访2年,从固位与稳定、美观、舒适程度三个方面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见表1。
4讨论
可摘局部义齿是牙列缺损修复时普遍采用的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磨除牙体组织少,制作方法简便、费用较低等优点。传统的卡环会受到天然牙倒凹深度的影响,卡环的固位部分进入基牙的倒凹区,产生固位力,当后牙倒凹深度过小或无倒凹可利用时,义齿固位及稳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当义齿受力时,因基托下软组织的可让性,义齿下沉,义齿前部的卡换就会出现翘动。本研究对义齿卡环进行改良,将隙卡改制为箭头状,当义齿就位时卡環沿天然牙间隙处划入,当义齿受力卡环有翘起倾向时,箭头卡入外展隙处防止翘起脱位。
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与非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其设计各有特点,但前者较后者的设计更为复杂,也是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难点和重点。因为游离端的存在以及缺牙区黏膜与基牙的可让性不同,义齿行使咀嚼功能时,设计不当极易造成基牙过载,承受有害的侧向力、杠杆扭力和拔出力作用,以及出现义齿翘起、摆动、旋转、下沉等不稳定现象。可摘局部义齿有3种支持方式,即牙支持、黏膜支持和牙与黏膜混合支持,其中最有效、最重要也是义齿设计中应尽量争取的是天然牙的支持。当上颌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均缺失,属于Kennedy Ⅱ牙列缺损,按常规设计是在第一磨牙和第一前磨牙放置直接固位体即卡环。当上颌后牙游离缺失时,部分患者基牙无倒凹或倒凹深度过浅,加之游离端缺失时黏膜组织的可让性会导致义齿使用过程中下沉、翘动,是临床修复中的难点。本研究实验组采用改良卡环,对照组采用传统卡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修复医师诊治。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固位与稳定方面患者满意度95%,对照组70%,实验组固位与稳固性优于对照组;美观方面实验组满意度60%,对照组65%,对照组优于实验组,原因是传统卡环较改良卡环暴露少;舒适程度上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满意度均为75%。
综上,笔者认为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只要遵循设计基本原则,可在卡环形态上进行改良以满足临床个性化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