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视角切入,打造灵动数学课堂

2018-02-02李千双

黑河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灵动课堂生活化小学数学

李千双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从数学的根本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学的学习应从具体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引入。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认知手段,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也有助于推进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智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切入,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整合生活与数学的相关信息,体现教学多元性、智慧性等特征。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灵动课堂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认知有较高契合度,教师引入生活化教学意识,从生活角度展开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认知机会,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立体性成长。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设计生活化训练,拓展学生的生活认知域度,从不同视点出发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感知,成功打造灵动多元数学课堂。

一、情境生活化,引发课堂积极因素

小学学生思维灵动,大多呈现活跃性,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较强敏感认知能力。教师利用生活视角展开教学情境设计,自然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顺利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在實际操作时,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调查,对教材生活化属性、学生生活化意识等因素展开调研分析,为生活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其次,是对创设教学情境方法展开筛选和优化,创设能够给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考虑学生接受度,只有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历,才是最为适合的;其次,要引入多重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清晰认知;最后,要关注其展开形式,把握好投放时机。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教师拿出一张银行卡,让学生估算它的厚度有几毫米。由于学生对银行卡比较熟悉,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1毫米”“2毫米”,学生猜测之后,教师拿出直尺实际测量,银行卡实际厚度大约为1毫米。为了让学生能有更直观的认知,教师让学生找出手边的几种物品,先估算其厚度,然后,进行实际测量,看与自己的猜测有多大误差。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对课本、文具盒、桌面等物品展开学习探究,并很快建立了毫米概念。

教师先用银行卡作为教学引导,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大多喜欢实际操作,自然会对实际测量有浓厚兴趣。学生在反复猜测和验证过程中,对毫米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生活化设计,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二、语言生活化,贴近学生思维认知

教师用生活化语言教学时,学生会感觉更为亲切自然,接受更为顺畅。所谓生活化语言,是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出发,提升教学语言的灵动性,与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形成高度匹配。教师个人魅力构建时,其语言是重要的因素,学生对教师评价时,往往看重教师教学语言特点。如果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会给出更多认同感,课堂教学自然呈现活跃景象;反之,如果教师语言过于呆板生硬,学生会产生厌倦感,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的:同学们刚刚上完体育课,累不累啊?学生异口同声:累。有学生还补充道:我跑了五圈,累死啦。教师说,跑五圈不算太多啊,我早上晨练都要跑四千米。大家知道四千米要比围着操场跑五圈要多多少米吗?学生大多摇头。也有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5圈是2000米,是老师跑的一半距离。其他学生显得很惊讶。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知道从家里到学校有多远吗?如果用千米计算,大约是几千米呢?学生开始热议,并给出自己的判断:3千米、4千米、6千米。教师让学生平时实际测量一下,步行计算步数、骑车计算车轱辘转数、坐车看公里表,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急切想亲自测量一下。

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融洽,得益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亲切的话语、诚恳的教态,让学生消除了隔阂感,与教师一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学习认知。

三、训练生活化,实现教学认知接轨

数学习题训练是强化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训练内容筛选、训练形式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化训练设计,这样,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加,训练效果也会有所提升。学生生活中有丰富训练素材,教师在具体搜集筛选时,要不断探索新角度,依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给出训练提示,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诉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新旧数学认知的有效接轨,顺利启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正视的课题。

数学课堂训练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认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学情调查。如学习《吨的认识》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这个级别的重量单位缺少认知,要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吨的概念,教师需要给出更多认知思维考量。有一位教师在课堂引导时便展开训练:狗熊、老虎、马、牛、大象、小松鼠要去参加森林运动会,来到一座小桥,发现小桥旁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请问哪些小动物可以过桥?如何过?由于学生们特别喜欢小动物,教师提问后,课堂学习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学生说:1吨等于1000千克,这大象自己就超过1吨了,它是不能过这桥的。狗熊、老虎和小松鼠加一起也不到1000千克,它们可以一起过桥。马和牛体重大多在1000千克以内,它们只能单独过桥,如果两个一起上桥,这桥也会被压垮的。有学生给出补充:如果这牛和马体重过大,超出了1000千克,也是不能过桥的。学生对吨的认知逐步建立起来。

吨是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对此缺少一定认知,但学生从动画片中早早认识了熊、马、大象、牛这些动物,自然也能够了解动物的体重等信息。教师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教学知识。

四、迁移生活化,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要重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能力迁移教学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更适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培养数学素质和能力。数学认知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发动者,需要有明确的操作方向,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意识,不仅能够有效巩固数学认知,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数学生活化设计的重要方向。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对学生最为关注的生活现象展开数学探索学习,可以顺利达成数学学习目标。如学习《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时,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明天我们要去野外郊游,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准备一些食物和钱。现在分组统计一下,每一个小组需要带多少食物和多少钱。学生听说要去郊游,自然是非常兴奋,积极参与到小组统计活动中。小组组长负责统一调度,小组成员纷纷报出自己的数额,大家利用加法展开统计。很快,各个小组统计结果出来了。教师逐一看过各个小组的统计结果,给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去郊游,不需要带这么多食物和钱,每人都需要减去一部分,大家再运用减法运算进行调整。就这样,教师让学生反复进行加法和减法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认知。最后,教师让每名学生回家征求家长意见。学生回家之后,自然会延续课堂学习活动,继续展开运算练习。

围绕郊游展开数学学习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认知构建,这正是教师所极力追求的。教师之所以反复让学生修改数字,就是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练习机会。

小学数学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学生依据生活认知展开数学学习,不仅能够获得鲜活的学习感知,还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马会平.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J].出国与就业,2011,(08).

[2]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2,(12).

[3]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2013,(02).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灵动课堂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