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

2018-02-02王贵斌

黑河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提升策略核心素养

王贵斌

[摘要]当下,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对国民阅读习惯产生强烈冲击。要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思想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让自己内心变得丰富充实,思想变得敏锐深刻,就必须以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为基础。以确定有品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品质的教学设计、把握有品质的内外联系、培养有品质的探究精神为着力点,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从顶层设计高度重视阅读的作用。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特别是现今网络时代对阅读产生强烈冲击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更要固守语文课堂教学阵地,正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针对存在的“碎片化阅读”等典型问题,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年轻一代,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一、当下中学生阅读的典型问题

当下的中学生“由于技术、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交互影响,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类资讯就要尽可能的简短,以抢夺极度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应对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因此,各类惊悚唬人的标题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猎奇八卦的明星轶事,乃至暴力、色情信息等大行其道,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下,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往往沦为边缘性的存在”。目前,有些省市在中考、高考试题中考查一些必读名文篇目,但多数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勉强读读或仅仅读“精华版”,甚至直接背相关教辅,这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阅读现象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四个现象:

1.对阅读倦怠。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书,特别是纸质书籍。他们偶尔阅读,也净挑些无益无聊的书籍,对身心健康没有帮助。

2.对阅读害怕。这种学生害怕阅读,对纸质书籍尤其反感。

3.对阅读盲目。面对各种各样的书刊,无所适从,随意选择。

4.对阅读失语。囫囵吞枣,看似读了许多书,交流起来又一无所知,没有自己的理解见地。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品质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有品质”入手,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品质。

1.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确定有品质的教学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是语文素养最基础的一个层次。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实践中,主动积累、理解领悟,从而达到慢慢掌握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为今后语言的合理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学通过语言媒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既可以展现最广阔的社会图景,也可以深入人类的心灵最深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但每一篇名文的教学着力点是相对确定的,教师必须更多关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以语言阅读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学会阅读,逐步掌握母语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在阅读中领悟感受深厚的思想情感,形成体悟和语感,形成丰厚的知识沉淀。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重视确定教学内容中值得品读、思考与探究的精华部分,培养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语文素养的加强。

2.不断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教学设计品质的提高

在学生不断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间接提升了个人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应该设计好有启发性、有层次性、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要能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当好“主导”的角色,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在此过程中,不能不假思索地随意提问一些无关或浅层次问题,造成一种师生看似较快进入互动过程、热热闹闹但实际意义并不大的课堂现象。“教师必须先阅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阅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选择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其次,教师在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让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再次,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及时效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个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做到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达到身心愉悦的学习境界,学生倦怠阅读、害怕阅读的情绪也就逐渐消除,语文阅读教学品质也会逐步提升。

3.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有品质的内外联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和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展现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这个层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品质要充分尊重文本、坚持立足文本。因为文本不仅是作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启迪后人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体悟精神的主要途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文本内外的关系,辩证看待这种关系:既要把教学重点放到文本上、回归文本,又要做必要的拓展,不能束手文本、纸上谈兵。“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体现着真正的高贵。他们的作用,一是作为高贵的榜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二是在教学中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文本自身深入文本理解,对文本整体感知与局部研读相结合。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的内容,还要注意文本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再次,师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互动时,应当结合教学知识点及相应的思想内涵,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此,通过扩大课堂容量与学生阅读视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文本阅读,促进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写作初衷,认识文本的多方面價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鉴赏能力也会跟着提高,不再倦怠、害怕阅读,反而会对阅读生发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4.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有品质的探究精神

语文素养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美、欣赏、评价、品质等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既不是靠视觉,也不是靠听觉,而是借助于语言符号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在心理经验的参与下,在思想中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升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更好促进学生个人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阅读提升自身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审美品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有能力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进行相应的欣赏,分析语言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及特点。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不依附、不盲从老师的观点,甚至敢于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怀疑与批判,培养学生有品质的探究精神。

阅读是人类最优美的生活姿态,好的阅读品质体现了学生智慧的积淀、创造力的勃发以及灵魂的深度。教师要正视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针对存在的典型问题,以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四个“有品质”为着力点,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从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吴靖.给阅读一点时间[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2]朱立元.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周国平.人生不较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5]贾涛.艺术常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提升策略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