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不忘初心佑牧野
2018-02-01李留刚赵真
李留刚 赵真
这是一段40年不忘初心的追求,
这是一幅40年波澜壮阔的画卷。
这是一段40年励精图治的历史,
这是一部40年除害兴利的华章。
40年,春华秋实。40年,硕果满枝。改革开放40年来,坚韧不屈的新乡黄河人,用勤劳和智慧战胜了一次次洪水,修起了一座座涵闸,建起了一处处工程,加固了一道道堤防……让九曲黄河得以岁岁安澜,让牧野大地处处呈现出民安、仓实、乐居、业兴的勃勃生机。
防汛抢险:勇斗洪魔 岁岁安澜
1956年出生的原阳黄河河务局原抢险队长张振杰目前已退休,但是,一提起2003年的那場黄河秋汛,他记忆犹新。那一年8月下旬,受“华西秋雨”连续多次降雨的影响,黄河中、下游干支流多处出险,张振杰带领队员上沁河,出渭河,战顺河街,再战大宫,决战兰考蔡集,还参加了原阳大张庄、仁村堤、毛庵、三官庙等多处工程的险情抢护,最辛苦的时候曾连续两天一夜没有休息,队员们困得受不住了,就和衣躺在铅丝网片上眯一会儿。3个多月的抢险结束后,队员们有的病了,有的瘦了,有的受伤了,但是他们都挺了过来。至今,张振杰仍记得那一张张布满泥痕的面孔:杨治林、高才、张大秋……那一年,张振杰被评为河南黄河防汛抢险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养护处和双井工程班被评为省局防汛抢险先进集体,原阳黄河河务局也获得省局防汛评比第一名。
2003年的黄河秋汛,仅仅是人民治黄以来新乡治黄人战胜黄河洪魔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新乡黄河人不仅战胜了2003年黄河秋汛,还与沿黄军民一起完成了1979年辛店险工抢险、1981—1984年温县大玉兰工程抢险、1984年武陟北围堤抢险、1984年温孟滩抢险,战胜了1992年8月6260立方米每秒高含沙、高水位洪水和1996年8月7600立方米每秒洪水,特别是在1982年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中,更是组织10万余人冒雨上堤防守,在10小时内抢修子埝21公里,确保了抗洪胜利,受到了国务院的电贺。
如果说新乡黄河的岁岁安澜见证了新乡治黄人的忠诚,那流域外的抢险更昭示了新乡治黄人的使命和担当。2004年小北干流放淤试验抢险和2006年大宫至王庵畸形河段的切滩导流现场,都能看到新乡黄河人的身影;该局还于2010年7月19日,支援新乡人民胜利渠抢险;2012年,支援内蒙古黄河抢险;2008年,还先后组织45名抢险队员支援了四川抗震救灾工作,被黄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0年,再次组织14名队员参加甘肃舟曲泥石流抢险,被河南黄河河务局通令嘉奖……
新乡治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治黄职工真正的含义,用实际行动换来了新乡黄河的岁岁安澜!
堤防建设:坚筑长堤 安澜牧野
新乡黄河地处黄河下游上首,位置重要。黄河一旦在河南境内决口,影响将达10万平方公里,并以沁河口至新乡原阳的堤防决溢遭灾最重,泛滥范围将包括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以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将有1800多万,新乡等城市将被淹没,京广、津浦、京九铁路也将中断,故有“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河南黄河险在新乡”之说。
历史上,由于黄河堤防年久荒废失修,黄河多次在新乡泛滥决口。据西汉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新乡发生决溢的年份共164个年份,属堤防溃决的124次,河溢成灾82次,因溃堤致下游河道变迁者6次。六大河徙,四徙于原阳,一徙于延津、封丘。原阳、延津、封丘三县人民受灾最为严重,“漂浮枯木污棺无算”“居人庐舍漂没殆尽,人民或巢或舟”“男欲耕无高燥之地,女欲织无蚕桑之所,束手愁叹,坐以待毙”。这就是历史上黄河河患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照“依靠人民,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治黄方针,新乡黄河人采取了抽槽换土,修筑堤戗,捕捉害物,消除隐患,修补残缺,植树植草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堤身抗洪能力,并先后于1951—1952年、1955—1956年、1974—1983年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复堤加培,完成土方2016万立方米,将黄河大堤普遍加高2米到3米,帮宽10到15米,基本达到了防御花园口22000 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计标准。三次大复堤基本都是以锹挖、肩挑、车推的原始的施工方式为主,一直到1980年3月,新乡修防处建立了铲运队,参加了武陟杨庄改道和原阳筑戗施工,才开始了半机械化施工。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仿佛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在书页泛黄的《新乡地区黄河志》里有着这样的记载:荆隆宫、曹岗、留光等公社平均日工效10立方米,三姓庄8人,一人一车达到28立方米的高效率。第三次大复堤中,共完成土方1106万立方米。
2006年黄河二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以来,依照黄委“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建设要求,新乡黄河河务局又先后完成标准化堤防建设128.59公里,对堤防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并在背河修筑了100米宽的淤区。近年来,还在堤防上先后完成树木种植面积3.72万亩,400万余株,完成草皮种植面积3.65万亩,建设景点10余个,使218公里的堤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景观线”和“绿色长廊”。
“十三五”期间,新乡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再次批复了堤防加固55.9公里,堤防道路172.2公里,防浪林15.7公里,险工改建39个坝垛,控导新建、改建34个坝垛,总投资11.4亿元,至“十三五”末本期防洪工程建设结束后,新乡标准化堤防建设将宣告全部完成。“十三五”期间,新乡黄河河务局还立足滩区安全,开展了封丘倒灌区安全建设研究,并制订了规划,项目完成后,不仅可以为倒灌区280个村庄、38万群众提供防洪保障,解决倒灌区经济发展的安全问题,还可以使倒灌区群众免受搬迁之苦,减少政府对灌区迁建的投资,为利国利民之工程。
群防队伍换成了专业养护队伍,漏风漏雨的矮小的护堤房变成了两层小洋楼,凹凸不平的泥堤顶变成了平展顺畅的柏油马路,参差不齐的榆树、杨树、桐树、柳树也换成了法桐、女贞、栾树、红叶李等高档绿化树种。
堤内是雄伟壮观的黄河,堤外是规划合理的新村,堤上风光无限,堤下波浪滔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千疮百孔的堤防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218公里的绿色长城,218公里的铜墙铁壁。
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新乡黄河堤防实实在在的变化!
河道治理:主流稳定 滩区平安
新乡黄河滩区面积大,拥有黄河最多的滩区人口,共有53.14万人,约占河南黄河滩区人口的41.6%,面积达797平方公里。而人民治黄初期,新乡黄河河道工程,历史上仅有遗留的曹岗险工、古城护滩、西大坝、周营等工程以及支离破碎的土坝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完善的工程设施对黄河河道约束,黄河在堤防河道内横冲直闯,横河、斜河时有发生,黄河在滩区内经常泛滥成灾,大水大淹,小水小淹,滩区的庄稼就变成了一年一收,甚至颗粒无收。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姑娘们都争着外嫁逃出滩区,黄河滩区也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至今,包括黄河滩区的“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仍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扶贫区。
为稳定河道,保护滩区群众安全,黄河上开始了漫长的守堤、护滩、控导三个阶段的河道整治,在经历了1949—1956年“宽河固堤”和1957—1967年“固堤保滩”阶段后,1968年开始,按照“以坝护湾,以湾导流”的原则,在原阳马庄试修挑流坝500米,同年,又修建了原阳双井控导工程,收到了明显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乡河道治理采用以规划治导线为依据,按照弯曲型河道治理的微弯型整治方案,在规划治导线上于1998年和1999年修建了顺河街、三官庙控导工程进行布点,之后,先后对大留寺、武庄等多处控导工程进行了续建,并对双井、古城等多处控导工程进行了加高改建。截至目前,新乡黄河共建有控导工程16处,共计786座坝、垛、护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河道工程体系。
坚如磐石的坝、垛、护岸,为滩区群众提供了安全的心理依赖,这依赖更是人民群众对新乡黄河人的信赖。2018年汛前,原阳黄河河务局对三教堂工程紧急抢修三个垛,8月份雄浑的黄河水不断拍打着村前堤岸,可该村近600名村民并不恐慌,依然耕作如常,闲时更是乐意来到河边的堤岸上纳凉。
现在的黄河滩区,庄稼由一年一收变成了一年两收,群众由外出避洪变成了打工挣钱,生活稳定了,收入也提高了,小伙子娶上了媳妇,大姑娘更不用外嫁了,因为,昔日的“洪泛区”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金土地”,滩区群众富裕了。
引黄供水:改善生态 助力发展
原阳,地处黄河冲积扇最上端的左岸,属于华北冲积平原的脊部,又是河出邙山进入开阔平原的首冲之地。受自然、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该河段黄河决溢频繁,据史书记载,自东汉光武帝以来,决溢就达67次,并有4次形成河道变迁,频繁的水灾,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阳人民,饱受了洪涝和盐碱的侵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产盐碱,种地不打粮”的顺口溜,就是当时原阳县的真实写照。
黄河洪灾让原阳人饱尝了背井离乡的苦日子,可洪灾过后的盐碱地更让原阳人尝到了只产盐碱不打粮的苦头,他们做梦都想让盐碱地变成良田。终于有一天,为脱贫致富不断探索的原阳人惊喜地发现了“碱从水中来,还从水中走,只要能灌能排,就能改良土壤”的道理,经验证后实施“引黄稻改”,将原阳县堤北80多万亩盐碱地变成了稻田。
由于淤灌后的土壤鈣、镁等离子含量丰富,给所种植的大米赋予了先天的碱性,煮饭时不用加碱黏性十足。稻产区又是狭长的黄河洼地,昼夜温差大,大米中蛋白质积累多,从而造就了原阳米一流的米质,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1990年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曾在“七五”星火博览会和第一、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连获金奖。1996年3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绿色食品,2002年10月,原阳大米获全省唯一一家认证商标。200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原阳大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引黄涵闸的修建。
据统计,人民治黄以来,新乡黄河人共修建11座引黄涵闸和2处虹吸工程,设计引水能力为241.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为431.3万亩。
汩汩不断的黄河水不仅改良了原阳的土壤,还有力补充了新乡市水资源的不足,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新乡市年用水量20亿~30亿立方米,而供水量中地表水占10亿~12亿立方米,地下水占8亿~14亿立方米。地表水中,引黄用水有5亿~10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在新乡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2002年,原阳黄河河务局还研制成功了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在全河第一个实现了涵闸安全自动监测和涵闸远程集中实时监控管理,被时任黄委主任李国英称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里程碑。2004年,在柳园闸率先建立了黄河系统第一座引黄供水流量自动监测站——中岳流量自动监测站,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两水分离,两费分计”提供了支撑;2004年12月,由河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与新乡黄河河务局供水分局联合修建的周营水源厂正式投入运营,在缓解长垣县城20万居民用水压力的同时,还第一次实现了黄河水由原水到商品水的突破,第一次实现了引黄供水的市场计价,第一次实行了预交水费制度以及分工建设、地方先行的建设原则,被时任黄委主任李国英誉为“长垣供水模式”;2008年年初,完成了“引黄入滑”任务,当年即完成向滑县引水5300万立方米,不但有效缓解了滑县人民的水资源危机,而且总干渠两岸2.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1.0米。县城6.2公里区域的黄河水蓄水池,更是成为滑县最大、最美、最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风景线。2009年4月,促成了向内黄的跨区供水,实施引黄补源,改善内黄生态环境。2009年和2011年,更是战胜了新乡60年一遇大旱。引水量自1977年有引水记载以来,截至目前引水量共计300多亿立方米,大大促进了新乡工农业的发展。
目前,新乡市已成为中国的粮棉主产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所辖的新乡县(现划归新乡市)早在1978 年就被国务院确立为对外开放县和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县;获嘉县被评为全省治黄稻麦优质高产开发试验区;封丘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延津胡萝卜还分别获国家农产品原产地标记认证。
昔日盐、碱、风沙灾害频繁的背河洼地已经变成沟渠纵横、坑塘稻田连片、鸭叫鱼跳、稻花飘香的豫北江南。
抚今追昔 再展宏图
40年治黄,云山苍苍,40年治黄,青史长长。40年来,新乡黄河河务局先后获得“三五”“四五”“五五”全国普法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防汛工作、工程管理、目标管理更是连年先进,所属的原阳黄河河务局更是两次以全河最高分成绩通过国家一级水管单位验收……
忆往昔,峥嵘岁月。新乡黄河人从防洪到保安、由除害到兴利,誓搏洪魔保安,加固百里长堤,完善工程体系,引水润泽民生,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展未来,风光旖旎。在未来的治黄道路上,新乡治黄人乘着党的十九大的春风,新乡治黄事业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牧野大地在母亲河的滋养下将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