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四部曲
2018-02-01董珊珊��
董珊珊��
摘要:性情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而最好的凭借就是诗词,让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然而诗词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如同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诗词的教学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诗词的内涵,走出字面的束缚,进入诗词的意境,学会欣赏,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情趣,领悟意境呢?
关键词:阅读;创新;感悟
一、 注重阅读创新思维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品特有的情趣和韵味,往往是难以用讲解的方法传给学生的,常常需通过用不同语调的反复吟读,才能准确深刻体味、领悟到。古人学诗歌就十分强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并掌握,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分角色朗读、听配乐朗诵、看电视听读等等。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将无声的汉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时缓时急的节奏、变化多端的语气,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进入审美的最佳状态。在古诗词欣赏教学中,配乐朗诵和电视诵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无题》一诗时,因其情感与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把握,为了拉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距离,我首先播放配乐朗诵,一曲凄婉哀怨的音乐,配上缓慢低沉的朗读,营造出了一种“黯然销魂”的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所写的情境之中,不自觉地去感去悟。
尽管如此,我认为指导学生的朗读,仍是不可替代的。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读:朗读、默读、品读、齐读、表情读、表演读……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创新思维得以发展,才可能初步进入作品中去。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就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注重语感的训练,培养学生感情阅读的能力。读,尤其是朗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語速的变化,就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曾国藩曾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古诗词的阅读,必须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感情地读,才能较好地把握诗词的精妙、韵律的优美。
二、 创新思维进入情境
想象在审美中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因素,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联想和想象在诗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书贵有所得,最重要的是触发联想的功夫。”学习诗词,如果只限于字面内容所得就非常肤浅,感觉诗词也就失去了韵味。若是读时能够触发想象,就会进入高一层的境界,把涉及内容在头脑中再塑形象,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进入诗词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例如:在讲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我启发学生把这两句诗融为一体想象女主人公的心理和对镜梳妆时的面目表情,想象男女主人公在月夜互相思念的情形,在头脑中创造出两地相思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感悟诗歌作品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使其享受到再创造的乐趣,同时也使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不同,他们对作品的创新形象也就会形成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诗词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想象,根据诗词的意向,将学生引向不确定的理解,反映出学生的目的、需要、愿望和情感态度,使主体情感得以抒发,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原诗词创作的基础上,拓宽诗词的情趣,深化诗词的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创造者、艺术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心理素质。
三、 知人论世感悟情感
感即感悟,就是有感触而领悟。只有体会其情,才能悄然动容。古人曰:“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除语言、意境引人入胜之外,就是以情感人。在诗词作品中,情感犹如磁石将原本凌乱的意象组合成一个整体,使感知弥漫情绪色彩,使欣赏主体“神思飞扬”;展开想象,产生一系列新意象。或喜或悲、或憎或爱、或忧郁、或怅恨、或愤懑……这都是由作者的身世、个性特征、生活经历所造成的,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才能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情熏陶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领悟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学生再反复吟诵才能真正领会其妙不可言之处。同时作为欣赏活动中的主体情感又是最活动的因素,是触发其他心理活动的诱因,推动他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是反思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物我之动,心亦摇焉”的忘我境地,发现作品的美点,全身心地融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享受诗词欣赏所带来的愉悦,进入最高审美境界和最佳状态,也就是真正学会了欣赏,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限制,在欣赏中能达到这一步,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用爱心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诗词的客观评价,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诗词的语言、情境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东西,学会欣赏,提高对诗词审美的敏锐程度,消融欣赏主客体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1):158-160.
[2]孙正磊.自主学习·综合训导·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成长手册》的实践与反思[J].求知导刊,2014,(04):90.
作者简介:董珊珊,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瓦疃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