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群意义化生存的艺术教育哲思

2018-02-01郝春燕

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族群

郝春燕

【摘要】 《何路无痛》是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基于自己“润泽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文本,其以教育、人生、学术体悟和学理阐释为主要书写方式,展现了培养核心在人的艺术教育哲学构思,一是确立人生教育的哲学;二是建构曼妙风景的路标;三是敞开生命的歌唱。

【关键词】 族群;意义化生存;学术化人生;文明化生活;艺术教育哲思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致力于自己创建的“审艺学”“润泽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学”“族群艺术社会学”研究的梁玖教授,在2016年出版了集其几十年学术思考、艺术教育体悟、艺术与人生悲欣情趣的应答实录的文集《何路无痛》,可谓是其哲学思考的一种表达。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此书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如何走出一条真诚、文明、有信仰、有光照的学术化人生之路。

所谓“学术化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书中提出的“学术生活化与生活学术化”,人生在世,首当解决生存之道,心中有了明确的信仰、理想,就如同一篇文章有了主旨,这一生的言行举止与思想作为皆以之为准绳。此书奉献了一种艺术人生的哲学思考:“学术就是指被持奉创出文明成果的行为信仰。”如此,心怀“学术之道”,无论是在人生的哪段历程——求学、工作、交友、婚姻等等,都能成长不惑、坦然面对、施以规格、持己尽施,“感恩、欣赏、仰望”,以个体化创造及情趣化状态润化世界、以独有的内在精神塑造人生格局与气象、以意义化的存在为族群和人类社会奉献艺术文明景观。

此书选文基于作者不同的人生历程,文风多样,有学术论文,有演讲致辞,有教育文本,亦有文学语言,与心划情体的水墨画作及书法共同构筑了一个诗化世界,它们创作于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却有着一致的“领悟生命”指向。可以说,此书既是一本润泽艺术教育的教育文本和思想著述,亦是作者以诗人之心创作的哲学著述。作者的初衷是给泽园学子一份可以通读的教育文本。每年9月开学之际,也是泽园生态社会添新景的时候,入园的花(硕士)、树(博士)、树叶(博士后)、鸟鱼(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访问学者),都分别获得以届为单位的专属命名和意义化生存内涵,文本包含命名、规格、专业诉求等内容,蕴含了导师对其人生存在的寄望和学习期间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担当,其中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亦有需要结合自身生命历程的体悟和思考,最为重要的是给予学子们深耕专业的启迪,有办法的人生引领,促其生成具有个性魅力的思想与光。此书在泽园“润泽教育”文本的基础上做出深度开掘,有三个层面的指导值得关注:一是人生教育的哲学;二是曼妙风景的路标;三是生命的敞开与歌唱。可以说对不同层面的教育者、受教者,以及在人生之风中随行摇曳、在思想的路途中需要伫足沉思、在雾霾之中寻求本真之心、梦想拥有发现的眼睛,亦或试图攀登人生高峰、铸造美丽风景、寻求高妙之境等不同状态的个体生命都有生存论层面的理想映照和解答。

一、人生教育的哲学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1]96此书给予读者的是生存的大智慧。教育者与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原点——人的思考,教育家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2]3是什么。

作者给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归纳为培养“六种素养”“三种角色”统一的能够自我成型的“有限完人”。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归纳为将“学术、艺术、生活”融合,有情感、有仁爱之心、有创生能力的复数型人才。

他在《艺术教育的“永恒三重点论”》中,专题提出艺术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类型状态成长论”,让学生“成为有限完人”、通过“修行互生成型”(互相形成一个特有整体形状的人)[3]226的策略。这个策略具体说来就是:“找门成人”,成为正向良好的社会人、精通(有艺术家素养)的专业人、会生活的生活人,这个“完人”应当具备“温度人”“仁爱人”“精神人”“学术人”“手艺人”“生活人”六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复归人的本真,核心是“会创造”,且有能力自我“修行成长”。

同样,他对独立成长的门径给出了哲学上的指引——以创造和贡献创造的方式成长,首当其冲的是树立个体存在价值的认知和社会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正确理解。长期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世界范围内人的生存异化,主体中心主义的一元认识论将人放置于世界中心,带来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科技发展的同时刺激了物欲对人心的控制,传媒制造了人类虚拟化、虚假化生存现实,复制技术占据了人类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真正的个体正在逐渐消失,公共空间往往成为信息独裁的传播空间。时代的问题在教育中同样蔓延,麻木无知、冷漠无情、机械化劳动在教育界同样存在,教育是关于人的培养的事业,在教育的窗口出现问题,自然波及社会的成长和发展。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切,所以,他在序言《消暑于心》中以生活經验的方式谈到“让自己的心灵宁静有属”[3]1,这个“属”就是人生存在路途中的基本素养和规格,他对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提出两个层面的要求:

(一)艺术教育培养意义化生存的人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有限完人“的重要特征就是意义化生存,“有价值地保存生命成长”可以归纳为四要素生存论:“存道+情趣+履行人生职责+创造价值”[3]285。如何实现此四要素,其重要的核心就是通过艺术教育让人成为“尊重个体自我的人”,如此才能实现意义化生存。

他给予泽园学人的第一规格就是首先应当树立“我很重要”的思想,当然对个人存在的肯定是“基于给予个人彼此都重要和尊重的认识论基础上的”[3]5。以此理念为规格,主体无论是处于教育社会还是更宽广的社会生活中,都能以彼此尊重以及自我尊重的状态生存,充分体味以及给予他人人性的温暖,并真诚地对待亲情、师生情、友情,关怀他人,感受关怀,在社会中履行人生职责,创造意义和价值,还归人的精神家园。当代社会的冷漠病、功利心、无意义生存由此也找到治愈的良方。

书中《人生秋来时》一文对此规格进行了阐发:“不要把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积极出好每一次场;好好爱自己;‘我很重要;好好厚重和展示自己;以作为求生存;以学术求发展;以欣赏求合力;以运动求出口;自己有办法!”[3]113“时刻留心自己身边的存在是成功之法”“履行自己人生职责的价值是成就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为何存在”[3]114。endprint

可见,其艺术教育是直指人生应当如何存在的教育,对人生规格的实现他给出了理念层面的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体验人情、给予希望、敬奉自然。

1.体验人情

做一个理想的完人,首先,自己要能体会人情冷暖。当代社会冷漠病的根源就在于人为物驭,功利之心驾驭了生活;从艺术的角度,就是为工具理性和技术分析驾驭,艺术教育曾一度对此麻木无知,陷入工具主义教育的误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有很多相关文学作品讨论的正是此情况,如阿尔贝·加缪、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文学,又如现代派文学代表弗朗茨·卡夫卡等人的著作。同时,很多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又将艺术视为抵御异化的途径,肯定艺术对人的自由存在的恢复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艺术从不脱离生活体验、生命思考、情感表达。

此书的作者正是基于社会和教育现实的考察,提出了温度人、仁爱人之说。他的教育文本充满人情的况味,通过自身情感的体悟书写,借以诱导读者恢复体验真情的能力,并内化为个体生命素养。

作者是善于体味人情温暖的性情之人。从《卖鸡蛋的人》中我们能读出他的人文理想,感怀小商贩淳朴的提醒,赞颂其“不唯利是图、关怀人的情怀”;从《读书的兴趣》中我们看到他对学术、教材提出的“情韵温度”“鲜活呼吸”“学术空灵”等要求;从《家乡的冬天》的记忆中,我们能从那承载亲情的烘炉里看到其对童年和少年时期母亲、堂伯父、父亲关怀的感动。从回忆侄女燕子的几篇文字中,作者的痛与爱深沉幽远,承担、隐忍和怀念中展现了一位成年男性对亲人突历厄运的惊愤、对血肉相连的不舍、对青春逝去的惋惜。从对慈心惠爱的叔娘无私关爱的深情回忆、对友人生前共同致力杂志创建的交往和友谊的记叙、对平凡却暖心的模特周大爷的纪念,这些怀念追忆逝者的悼文充满了真挚质朴情怀,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展现了人物丰满的人生世界,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温润的关爱、朴素的感激、彼此的证明。《临窗》等文中的怀友人,记载的都是朋友间相知相慰的人生记忆,因为朋友的美好、善良、清纯心灵和善解人意的关怀,个体的世界因此而丰润。还有感念师长的,在人生途中,作者收到年迈的老师梁白泉先生的信件,读他对学生相知相交的真情,心中温暖而充实。作者曾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思想,现在有钱可以去任何地方,可是去看谁呢?有个地方有个人可以想念,可以去探望就是福。的确,也许在现代社会,人以自然自由的状态生存是难的,有各种的生存困境,可是人生中途有知情心系的相知相遇、心心相惜,足以证明自我个体存在的意义,如沐春风。人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体味人情的温暖,可以消解麻木的生存状态,恢复创造力、生命力,在“如与和煦春风拥抱的美丽瞬间”显现人性的本真。由此,在生命感悟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在即体验,体验即意义,意义即善缘,善缘即过程的有意义性体验”[3]172这个指向生命意义的命题。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自身艺术的亲历耕作诠释了情感对社会人、艺术人、生活人的重要意义。他的美文、理论、画作本身也是教育文本,充分展现了艺术教育恢复人情在哲学方面的引领和以情动人、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功能。

2.给予希望

作者提出活着、给予、填空,是人一生的事情。[3]282活着不是行尸走肉的活,是基于彼此尊重的情感体悟的活,于是个体生命有了第二个命题:“给予”,在尊爱自我生命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给予他人生命的希望。

文中有一个巴基斯坦影帝雷利的故事,他幽默而坦然地回答了主持人的所有问题,其人生所有的行为都在于让他人活也让自己活。书中谈到泽园的一条规格是 “我的学生只能自然地老死”,其实尊重自我、珍爱生命也是尊重他人,人活着就不是封闭的自我,始终在群体、在族群中存在,肩负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心中存有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则。上文谈到作者生命感动的记忆其实也是对别人施以“给予”的心灵回应。

当然,就整个教育过程来看,求学者与帮助者也是一个有所求和给予所求的过程。那么,求学者并非盲目无知地到来、机械麻木地等待给予,而是心中有明确的人生认知,明白自己,学会回答我是因何而来。的确,对求学的人,亦或对人生之路上行走的所有人,“成自我”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成自我,首先要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作者对此做过剖析,在《走过去》中谈到:“如果,你来,不是为了学术,不是为了修养,不是为了自己成长定型尊贵人生境界,而是为了索取它物不成而讨伐导师,进求给他点态度看,给他点沮丧,给他点恶名传,给他前程雾霾。如是所闻,自己又何必在这个驿站上费此心机兮。陷所嘱‘意义化生存于何境地矣?”[3]51

同时,作者又指出受教育者明白所求,教育者也应当明白如何应答所求,最终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为有味道地活着而寻求帮助》中,作者谈的则是受过教育、艺术教育的人应当具有怎样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寻求者在方法、内容、实践中之所求得的滋养、润泽;帮助者一是明白帮助学习美术文化的道理;二是“智慧性地、创造性地、宽容民主性地探索出类拔萃的帮助行为”[3]169,进而使受助者获得所需,终身拥有“随时而有意识的、能够身体力行的充分感觉、体验和享受我们生存时空中所有被视觉所感的一切宏伟和细节的有意味之处,从而获得生的快乐、获得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厚德载物的品质与意义化生存的梦想与奋进人生”[3]168。

3.敬奉自然

作者曾说过,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忘记自然,“自然,是人的神,我们要长久永恒地敬奉”[3]9。因为“人需要自然力的滋养”。试想一个对自然漠然无知、缺乏基本体味力的人如何能够成为艺术家,一个不能感知自然的人其心灵恐怕与荒芜的沙漠没有区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儒家哲学讲天地人三才、讲天人合一、讲感應论,道家讲物我合一,西方浪漫主义哲学家强调自然的神秘性与人性的联通,存在主义哲学代表海德格尔追求天地神人四重奏。作者书写以久违的心情投入自然、野趣的怀抱,尽情享受“雨后的清爽”“秋叶的飘飘”“夜空中的炊烟”“宿巢乌鸦的喧嚣”“和煦的春风”“绿了世界的春雨”“冬雪中的雀跃”“阳光晃动的日子”“蜀葵花开的季节”……,对自然尊重、体味自然、激发内心艺术文明的存在、实现意义化与文明化生存,正是作者的本意所在。endprint

总体说来,作者通过文学语言和理论著述阐述了其艺术教育理论思想,传达了艺术教育培养的人应当是个性化存在的,应当自我创造并彼此尊重分享给予对方意义,要有情感、有情趣、有价值的成长。

(二)艺术教育培养有能力文明化生活的人

作者基于教育哲学的人学思考,提出了艺术教育是帮助人拥有意义化生存的能力,同样,也使人获得“文明化生活”的可能性。所谓“文明化生活”,是指人们有精神气象地保存生命成长的生活方式。文明化思想是培养、秩序、调控个人或群体克服非生活而实现真生活的一种观念、理论与方法”[3]285。基于文明化生活的思考,作者还提出了“真生活”与“非生活”的概念。他指出:“所谓非生活,是指基于生存之后超越个人或群体日常各项活动宽松所需的生活状态。”[3]311非生活的基本表征,具体说,就是没有由“自己内在纯净心灵”支配、追逐非生活必须的物质、“生活缺乏细节性深入厚度”、欠缺温情、“没有超越个体需要的人生意义”、“没有平实底色的高贵感”[3]311。对于如何达到文明化生活,他也给出了思想路径:

1.艺术教育的原点是人生

作者提出艺术教育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人生。就美术教育来看,要让学生明白并能够践行人生的底蕴,有独立的思想,有族群意识。在书中有几篇文章记叙了当代著名畫家的艺术思想,其中寄传了作者对艺术专业塑造文明化生活的理解。例如,对吴冠中一生创作和思想追忆的《审艺的心灵在人间》一文,特别关注了吴冠中的审艺特征:“培养慧眼”比“训练巧手”重要;坚持“个人化理念转化表现方法与成果”[3]311;学术性艺术探索和表达;“寄寓和守候自我性灵”[3]313;“叛逆性的师承”;绘画“命悬于感情的真伪与质量”[3]315,不是“解剖刀剔分骨肉的机械行为”[3]315;“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3]312。总的说来,吴冠中艺术与生命一体化的人生状态,正是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育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样,油画家钟定强的绘画的写意性既是“所有智慧与艺术才情和人生梦想的呈现”,转换表达,也是“人类艺术文化异质取向性的有机创生延异性的同构”[3]320。

概括地讲,美术“是以人为中心意义的一种复数性特殊文化形态”[3]332;“艺术文化是一种人有意义地排列价值性情趣的心灵吐露文化”[3]334;艺术“是人类情趣精神的行走方式”[3]335、“是人之悲欣情趣形式创造的文化”[3]348,“艺术是真的真,就在于艺术创作是要诉求、揭示和表现创作者和人类的真性灵、真性情、真见识”[3]348,“艺术创作是精神的觅食方式”[3]338。总体说来,作者提出了艺术是人精神世界的展现,也是人生长精神的方式,持以真艺术的态度行走是人类得以实现真生活、超越非生活、成为文明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要落脚于生命之真。

2.持复数礼乐艺术文化浇铸

作者认为通过礼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美好生活方式。因为礼仪可以调控人的任性,“让人心和谐安好”,而艺术本身让人成为引领性优势生物。[3]238真正的艺术“是一种由人原创性有意义地排列情趣的心灵吐露文化”。礼乐艺术则“是指人类为调控个体和群体行为与和谐安好而想象性有意义排列悲欣情趣而达意养人的节律精神文化”[3]238。礼乐奉献给族群社会“悦人和谐景观”。常持复数式礼乐艺术文化浇铸,“有形与无形中”“有时与无时中”“有常与无常中”,可以培养“个人礼乐艺术文明习惯”,进而“建构与调控族群仁爱和谐秩序”,反过来,又可以对个人“整合塑造定型高贵雅洁精神气象的目标”[3]285,从而使人在族群良好社会秩序获得尊贵性文明化生活。[3]281由此,也得出一个文明化生活实现的一个层面,通过艺术教育实施礼乐艺术的教育,创生、传承、践行礼乐目的,从而教养个人,教养群体,秩序族群,尊重生命,懂得仁爱,过真生活。

常持复数式礼乐艺术文化浇铸,其实就是使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与艺术社会活动的任何时空,所以作者特别从生活的吆喝、演讲的规格、展厅视觉呈现的文化意识等不同层面探讨了“文明化生活”。例如《族群精神格局与中国视觉呈现空间》一文,就是从展厅反思中国视觉呈现(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展示、艺术作品传播)状态,认为其在整体上欠缺思想、理想、视野、规格、厚度、空灵、激情、尊贵、人类责任和中华大气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族群主体思想和高度的精神格局。因而,作者提出,文明化生活要时刻有精神,就展厅来看,要有族群精神格局[3]289,“基于大气象和高品级的中华族群精神格局去好好讲述中国智慧的人生故事”。一是,要把中国人的平实、常态生活观照反映好;二是,要把中国关乎的人类责任意识和空灵思想反映好。最后,视觉呈现方式要多元化。从如何具有族群精神格局来看,始终要心中有精神,包括“拓宽学术视野”“平实、理想、超越的中国视觉呈现”“呈现中国荣誉所在”[3]292。

3.塑造有精神的大学教育

其实,在作者看来,文明化生活教育是各种类型大学都应当具备的。文集中有三篇文章分别从作者创立的大学之泽园教育、大学教育、应用型大学教育三个层面探讨了教育所应具备的精神、所应培养的人。

《有精神》一文是2013年“泽园行”内部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作者依据创导的泽园润泽艺术教育中本、硕、博等系列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阐述了泽园精神,寄寓学子们“做有精神的人”的厚望。作者认为“精神,是指有活力性实质的见解成果与面貌和意志力量”[3]143。他提出泽园学人个体方面要做有精神的自己,以规格、荣誉塑造人生的风景,“创生有精神的专业”,有独立的“学术建树、主张和气派”,清晰专业,并贡献力量让专业有生气;同时还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建构“有精神的大学”,为族群奉献自身的力量。

《大学的个性与精神》中则着重论述了大学精神,文章提出大学应当有个性,这种个性来源于教育主体教授和校园文化;大学应当充分体现人的创造力,并培养有人文素养的人,其“既是一部专门而有个体品质的文明史和经典观看史的体载,又是有效激扬和抚慰人心灵的润泽场”[3]146;由大学个性的提出进而引申出大学独立存在的精神表征,“大学精神来源于人的意识、思维、心理、灵魂、个性与创造”[3]148。“大学精神应体现在学人思想与引领、学术风景与传播、人性有味与亲和、人文魅力与润泽、族群脊梁与文明证明。”[3]149大学是缔造文明的场所,铸造、厚重与传播大学精神是“一个民族久存于高贵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族群获得幸福生活的再生资源,是一个社会昌明发达的阳光甘露”[3]149。endprint

即便是应用型大学,也应当守候培养具有文明化生活能力的人,“學为人”“行为世”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其实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即便是应用型大学,也应该思考如何基于学科特性创造“中国教育的顶级景观与气象、智慧思想特产”[3]299;其二,要“守候‘服务思想”。要有“人生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服务”的意识,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要让学生能有最佳的专业创作能力,即便从事非专业也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创作意识,让并能够让学术进入生活[3]301;其三,“‘服务规格教育思想及其体系的建构与实验”[3]302。在教育中需要建立一套规格体系,让学生接受正规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反馈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始终要体现教育的规格。这套规格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创作能力、人生的高度,“要有精神,有思想去呈现春夏秋冬的意蕴内涵,要揭示和展示人生酸甜苦辣的深层意义,最终给予人心灵的温润与人生阳光,以及生活的品质”[3]300。大学无论是何种类型,其实都应当是丰富、生态、整体,着眼于人的教育,体现艺术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规格。

总体而言,虽然书中谈的是“人”的培养问题,给出了生存论的哲学高度,提出了人应当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但其并未脱离艺术教育,始终落实到艺术教育的层面,或者指导学生在艺术文化专业素养的“道”中体悟尊重个体、给予他人、敬奉自然的“存在之道”,或者让读者从教育返归人生,学习以艺术人的素养建构意义化生存,进而实现文明化生活。正如其书中所言:“教育是思想的载体,是心智润泽心智的行为,是卓尔不群的教育行为。”作为一本人生教育的著作,从此书中我们能够阅读到作者的情趣、体悟,其以娓娓道来的心灵独白、时空对话的空灵语言对教育如何育人、学人成型、如何成型都有哲学上的探讨。

概括说来,书中传递了这样的理念: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完善的人”,作为理想人,要立足族群、中国、专业之中,塑造文明风景,建构学术共同体。书中有寄托自然的教育沉思、理想人的描述,有哲理性的思考,有面对入校新生的对话,有自身走过的生命思考,还有对学子的殷切期望、对大学精神的阐发,有对整个族群文明化生存的展望。他理想中的“完善人”是应当置身专业、族群、人类之中的个体,是能够超越功利、守候专业本体和本真存在的意义化生存的人。

二、曼妙风景的路标

路标最大的功能就是指示说明,让赶路的人明白前方道路所通达之地,由此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在哲学层面,海德格尔特别引入了“存在”(sein)之思的方向,为当代哲学开启了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4]1。《何路无痛》给予读者的亦是人生风景的指示、指引。我们知道,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5]23,“理念决定行动”[5]24,教育是给予,但绝对不是灌输。从学习的层面来看,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他就没有真正学习,只有当他能够自我给予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学习。从此意义来看,《何路无痛》正是一本以自身的人生体悟引导学生发生感应、参与其中、创生曼妙风景具有路标特征的教育哲学著述。

(一)置身无功利之途

清代学者王夫之剖析过世人病态生存情况:“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就是生命的干枯,生命的机械化。”这种病态的根源就在于生存全以功利化为目的,也是马克思剖析过的人的异化生存,同时也是西方浪漫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哲学家忧心所在。

同样,国内教育也存在功利之迷途,尤其是艺术教育,学生为技能知识、商业利益等所迷惑,很容易陷入追名逐利的泥潭,至于心灵的培养、情感教育、人生境界的提升等都被抛到一边。其实也是基于对教育的反思,作者以置身生活创生风景的态度,给出了通向意义化生存的指引。

1.闲思填空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命题:在活着与给予的人生路途上,人还需要一颗悠然的心。朱光潜曾特别引用阿尔卑斯山谷旅游路标“慢慢走,欣赏啊!”作为其艺术化人生思想的点睛之笔。的确,人生“不只是路过”,这一路的风景若行色匆匆,直奔功利主义的目标,生命当味如嚼蜡。对此,作者也有自己的体悟,他借用自己父亲安慰他消暑的故事阐释了生存的大道理,提出“心灵宁静方有属”的思想。换言之,让灵魂有所安放,人生的文明化存在才能实现,进而塑造出美丽风景。作者曾借对扫雪人的埋怨吐出现实感悟:“人们忙不迭寻求实用的大脚,总是在踏毁着我们自己的精神风景。”[3]50其对泽园润泽艺术教育的理解是怀抱着艺术化生存的情怀,他提出的不仅仅是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还有更多的风景的愿景。

人生的风景需要自己去创造和领悟。那么风景如何寻?就此,作者给出了一种体悟生命的秘方与结论——“闲思填空”,“独处、安静、闲思,是很有益于个人心理洁净的”[3]5。的确,在无人的地方,独自在太阳朗照下用两个小时吃完一个馒头,这两个小时里有多少思绪在头脑中盘旋,期间要创生多少的智慧。中国古人所谓的“心斋”何尝不是如此,又何尝没有创生的内涵。

2.艺术之目

以人的教育为本的艺术教育,还应当给予学生一双会看风景的眼睛、一颗善于反思体悟的心灵,如此,才能真正超越功利之心,意义化生存。作者对“人”一生的行走有这样一句比喻:“一生会看秋叶飘飘”,其蕴含之义是人的本真存在是应当能够拥有一双艺术化的眼睛。就美术教育而言,引导学生“拥有一双美术化观看的眼睛,对实现自我人生的意义化生存和获得幸福,是不可替代的重要”[3]166。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主动欣赏“秋叶飘飘”,“自主充分而独异于人地欣赏自己生存环境的一切物和同类”[3]167。艺术感知力是人的教育之必须和人的全面教育之必备。《为有味道地活着而寻求帮助》一文中再次深化此思想,谈到受过教育的人“应拥有终生的、随时而有意识的、能够身体力行的充分感觉、体验和享受我们生存时空中所有被视觉所感的一切宏伟和细节的有意味之处,从而获得生的快乐、获得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厚德载物的品质与意义化生存的梦想与奋进人生”[3]168。同时,作者还指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有寻求与帮助的双方,寻求者要知晓理论内涵,理解实践知识和体系,寻美术文化方法、内容、实践,获得滋养与润泽;帮助者要明白帮助学习美术文化的道理,要智慧性地、创造性地、宽容民主性地探索帮助行为。endprint

(二)反思体悟生命之真

人生若机械麻木,碌碌无为,则如行尸走肉。常持有反思体悟之心,人生方能通向生命之真境。

1.生命之痛

书名《何路无痛》正是对人生反思后道出的真理,或许怀揣此念,人生会无所畏惧,更多感恩,更多珍惜,不至于麻木不仁地度过。书中有一幅水墨画是颠簸着脚仍然执著往前走的灰鸭图,还有一幅“无痛是福”的书法作品,它们正是作者自身深受身体、心灵等各种创伤自我反思的人生总结。

作者书写了独自在异乡接受手术;失去亲人、师长、朋友的心痛;与朋友离别之苦等等人生之诸多常态,也书写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复杂情感历程。例如:《有时》谈到是人生的四种状态,青少年开始成年的洗礼,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家开始集体生活,多少的憧憬、多少的惆怅;青年时期,经历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然而心中依然牵挂思念情感上的另一半;中年之后,父亲去世,常常怀念父亲的慈爱;待到目送儿女远去,进而更深地体味父母的心境。人的一生要经历起伏坎坷,梦想、失落、牵绊……因为这些情愫,人之存在也在磨練中愈加成熟、深刻、丰满。正如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道出的人生成长感慨、少年时代不识愁滋味、为写新词故作哀愁之情感表达,如今经历了人事沧桑,识尽愁滋味,却只说“天凉好个秋”。由此,不难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每一份思索:“好好爱自己和好好隐忍领受自己的痛,都是个人必修的人生学位课程!”[3]3如此,任人生风雨如何而来,都能淡然处之,以己身的努力渡过每一次考验。

甚至疼痛也是风景,无论是身体的痛、情感的痛、歉意的内疚之痛,坦然面对,学会治疗,感激生命的每一刻,感恩有爱的人生,明白自我,感谢值得怀念的生命的每一种状态,感谢自己的走过。“守望梦想、珍惜生命、发现意义、体现价值。”[3]125譬如上文谈到的《每天黎明在我疼痛中到来》《人生的中途》《相欠》《失火的图书馆》《成长的疼痛》等等。

2.分享美妙

反思人生往往也意味着人生的回顾,回顾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回忆中,风景一定是深深打动心灵,得到情感震荡的人生体验,此体验亦是一种美妙风景的分享,彼此给予的注意、证明。

书中《前边有个女孩》谈的是人海偶遇、相惜的风景。陌生人之间彼此关心与欣赏,哪怕仅仅是目光的关照,也是值得感激的心灵对话。《我总是想起你》既是对过往人的诉衷肠也是人生相互依偎的温暖,还是漫漫长路的一个念想与光照,人生的路充满偶然,也有恒定的思念,分别的日子想起共生的岁月,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风景。[3]199作者认为“欠缺置身其中的分享意识、欠缺无功利的好好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的思想”是不好的学习状态,“人一生应该形成包括观照力、亲和力、出场力等多种类型能力于关键能力”“随时能够写下自己的人生感知,及时的发现于生活体悟,随时创造性地生活、工作和学术,那么,一路连接起来的不就是自己人生的多彩诗篇吗”[3]199。作者的这些话何尝不是最美的人生风景塑造之路标:“好好爱自己,自己有办法,见人类情怀,彰国际视野,建极大思想,恒智慧族群,度安适人生,光高贵气象。”[3]204正如《共同度过》中所述:无论人生中途,在偶然的顷刻中,遇到的是心动还是感伤,都将“心存感激他们与自己的共同度过”,感谢彼此的给予,感谢生命的历程,感谢相遇的缘分,感谢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3.打造风景

书中还道出了风景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可以学习欣赏风景,自己也当打造风景。作者对泽园学人培养的理念第一是“我很重要”,因而第二“自己随时是作品”。他特别提出在一个追逐快餐文化的时代,如何重铸文化和生命的厚重,首当其冲是要从自己做起,当对文化内涵无所感知的人们在飞机、地铁上,成为手机控的标志时,清醒者坚守读书的兴趣与姿态,沉醉书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风景?[3]34因此,他对门生们寄语:“让自己活成一幅有点可爱的画作、活成一首荡气和幽婉的乐歌。”[3]196“即便是生命不再,也要依然不失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品质与风采,也要依然以新的角色启示来者,也要依然传播自己现实存在的魅力与价值。”[3]99

书中通过作者自己对导师风景的回顾,也给作为教师的读者一个特别的提问:教育者应当塑造怎样的风景?从其对自己多位导师人文风景的刻画中,我们对学者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作者在给导师郭克《见丹心》一书写的序中,深情描绘了“真诚朴厚、具有良知和责任感”、无私、仁爱、引领的为人师精神,真正的知识分子,“披粗服而身怀宝玉的可敬之人”[3]209。《只为了看您》一文,则是作者对其博士后导师金婚纪念会的感言,祝福导师,感恩导师,欣赏导师,“亲眼观看和欣赏‘相濡以沫的人生风景、人文风景”[3]212。作者对自己的博士导师张道一(1932-)强调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研究、有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建构,以及表述之幽默生动语言的记录等等,都能促进人们对何谓学术导师的反思与深入解析。

(三)自然风景外化为内在精神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德畅性;西方哲学中亦有自然神性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神秘联系等认识。泽园艺术教育将人比如自然界的花、树、树叶、鸟、鱼,有自然生态和谐的寓意,也有美妙风景塑造的赋意。

1.命名标识

泽园艺术教育中学人命名也非常有寓意和导向,作者依据其哲学观中生命与自然的内在联系,选择了自然物象作为泽园学人的命名,以物寄托期予。书中《迎春花》《核桃树》《沙枣树》《草叶鸟》《木姜子树赋》《池鹭鸟》《马林鱼赋》《狼鱼》,既是自然风景的体悟,亦是对学人人生景致的期望。譬如:对池鹭鸟(2014年的高校访问学者)的愿景是“婷立精致而昂首”;对华榛树(2015年的博士研究生)则有“散洒上果于世间”[3]197的厚望;对狼鱼(2016年的高校进修教师)有“搏击安乐一生”[3]205的期许;对梓树叶(2015年的博士后)则有“誉得著文音妙兮一朝珍”[3]206创造境界的博望。这都是以自然风景外化学人需具备的内在精神景观,为学人风景塑造指路标。在艺术教育中命名有着赋予意义的价值,一方面,自然物象有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作者也强调生命、人生、风景都要顺应自然之道,其给博士生“核桃树”的教育文本首篇是《时成》一文,肯定的正是“勤善守时,性命各正”[3]173。endprint

2.情趣动人

作者还擅长从自然现象、童真回忆中捕捉风景导向标,《树儿高高》《落叶纷纷》《望林深处》等谈的是自然,又是人生。作者用树儿自然地长,探头望住所犹如好奇小姑娘书写树与人相望情怀,到文末即将长久离开时,则突然发现树儿长高,心生无限爱怜,油然生发出关于成长的思考:“风飘物茂”“畅达成长”[3]181,这也是对学子生成自己成长风景的指引。至于“落叶纷纷”,引发的是音乐、舞蹈等美的享受;“望林深处”“品味存在”都是获得心灵、情趣的秘径。

当然,人生风景的创生需持童真、情趣之心,童年眼睛看到的世界有独特之美,记忆会让人生更美丽。作者对幼年家乡冬天过年的记忆,杀猪是惊心动魄的,但又是令人欢喜新鲜的;腊月二十四除尘是伴着神话故事的集体劳动,累而乐;春节穿新衣新鞋、好吃的红萝卜和汤圆、贴对子和门神以及爆竹和串门的热闹,这一切在记忆中都是那么温暖,红红火火、忙碌充实。正如性灵派诗人所追求的那样,“本色”“童心”“真性灵”“性情”,这些都是寻找人生风景、创造情趣的根源所在。作者还给出忠告,人生的风景千千万,唯独不要去塑造德性沦丧的丑恶风景,像在机场的吵架之为就有损族群形象。

总体而言,作者认为就研究生阶段而言,所要收获的风景是“诉求在望在高妙、广取博收、和而不同、吐故纳新而圆融地学与思”[3]122;就大学而言,“只有圆融着学科、人性、人文而有个性、有思想、有趣味、有贡献、有高贵感的教授、管理者、学生,才是大学经典性魅力风景之所在。所以,与人的敬意和尊重、与文明的敬意与创生,对一所欲独领风骚的大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可贵”[3]149。

三、生命的敞开与歌唱

敞开是一种状态,歌唱是敞开的结果。敞开需要唤醒,唤醒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发生的对话,首先肯定人本身具有被唤醒的潜在内容。“唤醒,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6]66因而,作者着力以智慧的传递唤醒读者,以生命内省的方式呼唤人性的本真存在,书中传递了其安顿人生的艺术教育在人心智存在方面的追求。

(一)唤醒存在

1.艺术传承生境

在作者看来,艺术应当传递和承载生命存在高度提炼的哲学内涵,要表现人的生存精神。《一个理念》中作者在评鉴电影《活着》时渗透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他关注到影片中民间艺术“皮影”承载了历史变迁、人生苦难与挣扎,提出艺术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我们应当从中体悟他人和自己“活着的理念、途径和美好”,更为深层的是,“人活着,是要诉求有意义化的活着”,“认知、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和创造价值!”[3]22由此,《自在风中》对以何种状态活着做出了進一步阐释,“安顿精神是人生首要课业。精神一安天地宽”[3]23。换言之,活着还要有一定境界和格局,“成为由己,自我荡涤,文明自在,为艺予人”,此种精神境界是“人生飞行之翼”[3]23。书文中还配有作者的画作,“心划情体”,画为心声。《乍暖还寒》中一群飞过寒野的小鸟张开嘴似乎在呼叫,迎风而行,形象地刻画出“自在风中”的精神、风景,点出人生目标与价值。

2.花开如春至

生命的放歌,伴随着超越性智慧的闪现,以顶点的意识指引生命到达顶峰,满含欢喜。《我想得到一本天书》探讨的是始终有精神的生存顶点意识会指引自己获得智慧。一段有关书房的记忆,关系着母亲的爱、关系着自己导师张道一的智慧,关系着自己心灵的放泛。《春到花开》中那句:“春天到了,你就开吧!”[3]191的哲思概括了生命的一种状态、一段历史,在获得莲花毕业全部签约工作,导师心中充满感慨,三年勤奋学习,师生共育心花,自当不畏严寒,适时而开。的确,作者对泽园的花、树、叶都有“放”与“开”的期望,无论是“卓然精致怒放”,还是“静谧合放引人馨”“满山红花自由开”;无论是“健壮威仪果飘香”,还是“高贵殷实惠苍生”“清凉辛香福万家”,或者“尽职美丽”。总之,“自然界也好,人生也好,只要自己努力地经过了恰似一个冬天的力量积蓄之后,当春天这样让万物复苏得机会来临了,不管是野花还是心中之花都是要开放的”[3]191。

(二)创生生命之歌

花开需要一个足够的积蓄,敞开需要了解自己,放歌则需有族群人类情怀。《雕刻夜色》寄语学子,“让自己活成一副有点可爱的画作、生活成一首荡气和幽婉的乐歌”[3]196。“生死老病,福情财欲,八点任构皆为歌。不负不欠为之大。”“己存于偶然,知其恩源是重,然冷暖唯内心察一者焉。”[3]195的确,人生之景色唯有自己去创生,呼吸自然,意义化生存,时刻心存“圣灵”,体悟“天地之底色”,盛放生命交响。

1.发现自我

就此,作者送给2015级硕士研究生姜荷花的思考或者说送给教育哲学的命题是“知道你自己”,清晰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需要基于一种深的认知,需要泽园、中华、美术教育学科三个自我存在的考量,酿造一颗至尊至贵的心。[3]128同时,在发现自我中创生自我,在不断实践中改造自我,“积极社会化”,通过六实践法——“求生、求职业、求意义、求福、求真理、求新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同时,发现自我,创生自我,还有群体的共同成长,在“学术共同体”中,在“资源再生场”里,“学术地生活在一起”[3]138,让心灵的化生成为人性的统治者,于“静坐中生端倪”,明白存在与修为,要为做自己和自己族群贡献,成为引领族群美术教育学科成长的中流砥柱。问学于“知识、智慧、人生”三学问,自己随时是作品,塑造复数的人生。[3]134

2.给予天空

从教育者层面来看,学生心灵的放歌也得力于导师——“导师应给予学生一个放飞心灵与思想的天空和奔跑的大地。”[3]218导师“要能有效地‘开而弗达和智慧启迪受教者的思想与学术,提升其人生的品位与创造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润泽受教育者,使其心身都受到随时的感动和滋养”,最终实现“让受教育者具有不尽的探求动力,有较高得视野和服务意识与能力” [3]217。endprint

书中《我在此刻遇见了你》《人生秋来时》《不一般的人生车站》都是对学子的人生嘱托。知名学术的天空也需要学生自身明白路径和目标,能够把握大学时机,有所创造,有所奉献,获得成功,成为文明人、中国人。学子们要记得走过的历史,不能只是路过,要基于历史地发展前行,要记得新的开启,记得人生的风景,把握好专业的门径与面对。“以作为求生存;以学术求发展;以欣赏求合力;以运动求出口;自己有办法。”[3]113学生无论是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生活等各个层面都要达到应该有的规格,方能获得生命的融通敞开,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方圆,生命的自由是在尺度中的绽放。

(三)润养心灵

敞开生命有可以通达的路径,通过艺术的欣赏、生命的放足、守候希望等所持,润养内心,提升人生的复数品味,给予安心自在,对抗生命的烦、压力、低谷,让生命每时每刻都能包含养分,自然开花。

1.寻找艺术

作者提出了艺术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就像德国诗哲黑塞(1877-1962)所说,生命不能缺少音乐,在抵御生命机械中,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在《在东南的最后日子里》一文中,谈到由将要聆听小提家盛中国(1941-)关于“生命与艺术”的演讲生发了有关艺术和生命的思考:“不是每一个现实中的人,都能够或主动去听听关于人生的另一种实现意义化生存的思维、方式或眼光的——艺术。”[3]217艺术本身就是意义化生存的核心所在,“于太烦的人生中途,失却了艺术,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艺术至少可以养人的眼睛和耳朵。何况,艺术在根本上是润养人的心”[3]217。同时,艺术也不只是具体的艺术形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的状态,德国浪漫派诗哲所谈的“漫游”“游戏”其实都是人生的艺术化存在。作者特别记录了自己就学时期“春日放足”的经历,书写了放开压力、敞开生命、享受自然情趣的感悟。

2.守候敞开

生命的敞开与放歌是需要守候的,《有心情就有阳光》一文,拿草原雨季之后漫长干季中物种抗争生存的压力、寻找生存的希望、耐心等待润泽的生命状态隐喻人生应有的状态,“守候精神的原乡,是人生至尊的一种美丽与智慧,也是人生至极的一种魅力和伟大。”[3]131的确,人生就是往前走、往自己寻求的目标走,一路的风景是要经过执著的守候才能获得,不能因为障碍和困难就放弃,正如毛竹的生长前五年都是默默在地层里扎根,纵横发展,积淀了五年之后会在一夜间勃发,且长势极快,破土而出,其直指天公的气势是生命敞开之势,是生命的放歌。因此,守候与敞开都是生命的状态,没有守候也无所谓敞开,守候正是潤养之根基,敞开则是润养、是外现。

守候的过程可能需要做出很多意识、意志方面的努力,甚至需要取舍抉择,作者借用雨中“蚯蚓之死”引发的心灵激荡,道出守候意义化生存的殉道精神:“把生命丢失在自己希望和追求的地方,也许比把生命无谓的丢失在风里好;把生命丢失在自己纵情歌唱的地方,也许比把生命丢失在粗俗争吵中好;把生命丢失在心香之所,也许总比把生命丢失在肮脏之地的好。” [3]235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孔子为何会为他的礼乐理想奔波于乱世,苏格拉底为何宁可接过毒汁一饮而尽也不愿意逃走,屈原为何宁愿自沉汨罗江。

好书耐人寻味,启人心智,指引方向。《何路无痛》给予我们的是艺术教育的哲学思考,它对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建构族群意义化生存的目标、路径、规格都给予了解答,作为人的教育的思考,此书给“在途中”的每位读者无限的可能和路标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蔡兴文.书成就梦想[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玖.何路无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冯建国,周国兴.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北京大学中文系,深圳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等.东西方文化评论(第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身份、暴力视野下的族群冲突
如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中的族群冲突
你不知道的小丑鱼
你不知道的小丑鱼
民主的阴暗面?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
如何创建品牌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