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入手术室后心理护理对非全麻手术患者的情绪影响
2018-02-01范秋兰
范秋兰,陈 丽,陈 红
(四川省人民医院友谊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目前,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主要进行切除、缝合等操作。手术患者由于缺乏对整个治疗过程的了解,尤其是非全麻患者,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增加了对治疗操作的敏感程度,耐受程度大大降低,在心理上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对手术的顺利完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患者的心理压力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不同的系统功能会产生影响,对手术治疗效果也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将负面情绪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本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手术患者110例进行分组观察,以探究心理护理对非全麻手术患者情绪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手术室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1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包括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的年龄均在25-59岁,中位年龄为42岁。研究对象的手术类型主要包括普外科手术35例、骨科手术40例、妇科手术25例,其他10例。患者入院后均意识清楚;患者及家属均同意进行手术治疗且签订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呈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55例患者均仅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手术的介绍工作,尤其对于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清楚;协助患者做好麻醉穿刺及备皮处理;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等。
1.2.2 研究组
55例患者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2.1 心理疏导及干预
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评估,准确剖析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到患者的应激状态,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告知患者手术操作的大致步骤,使患者对手术的操作情况有一个了解,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来应对手术,并进行配合操作。同时,为患者提供倾诉的平台,让他们诉说自己的不良情绪,并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地宣泄出来,以免发生不良情绪蓄积而对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随时有需求应给予满足,让他们不再认为手术室是冷冰冰的。
1.2.2.2 认知与行为干预 认知干预主要是首先对患者的认知状况进行解析,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手术的效果会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向患者介绍麻醉及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有效的处理方式,告知患者只是有发生的可能性,不必过于担心。另外,要向患者介绍体位、饮食的注意事项,告知心电监护及术后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等[1]。行为干预主要是指导患者采取渐进式肌肉放松疗法,让患者在舒适的体位下放松心情,排除心中的杂念,在平静的状态下放松自己的身体,包括头部、腿部和躯干等。
1.3 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分对比,同时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产生的数据均纳入到SPSS16.0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评分指标记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满意情况记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使用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间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各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前后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对护理工作在各方面表现出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对手术耐受情况及敏感度不同,大部分的手术患者会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对手术进程、顺利完成及术后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通过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不稳定的情绪变得更加平和,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2],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手术操作,并提高手术效果。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无论是在不良情绪改善程度上,还是在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于非全麻下的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不良情绪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的手术配合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价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