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31刘新斌
刘新斌
【摘要】过去我国实行分散式的财政支付制度,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施过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国库集中支付申请程序繁复;财务处理能力薄弱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难度;无法实现信息系统共享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体系的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发现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审核过程、监督体系、核算能力及信息监管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资金 动态监控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在实行国库集中制度以前,我国的财政资金都分布在各个单位的相关账户中,从国库到各个财政专户以及各预算单位,都以多户头的渠道进行管理。这就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使得资金比较分散,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样容易引起各种问题:如国库部门资金周转慢,国库资金短缺等。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财政资金是通过一级一级的方式向下发放,而进行预算上报的单位一般都是先把资金存在自身的账户中,再进行业务处理,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上报预算资金的同时经常多报或者乱报,上级财政部门很难得知资金的运行情况,这样便增加了财政资金的风险,而且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失效。信息化大数据的广泛普及,使得单位财务报表程序处理更加简便,可以大幅度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的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因此在此背景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大势所趋。
(一)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部门预算资金的监督管理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部门预算资金与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相对应,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对部门预算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力度,可以及时防止出现超预算及跨项目支出的现象,体现了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
(二)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资金的透明度,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部门资金进行完整的规划,对预算资金的用途和支付做到有效控制,明确预算资金的使用对象。使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置于“阳光”之下,对其用途一目了然,有助于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有利于优化信息化水平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代理银行、国库、财政部门三者能够在网上进行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资金实现了集中统筹、安排和使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方式的约束,规范了单位的收支行为,从源头上解决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的问题。其次,通过直接拨付的方式,省略了间接拨款环节,解决了拨付时间漫长,在途资金占用的问题。第三,通过集中支付制度能清晰地了解到预算资金的到账时间,缓解了大量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中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到账时间不定的问题。因此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环节
(一)支付申请录入
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申请首先由单位出纳根据经审批后的报销单据及经费列支渠道填写授权(或直接)支付金额,并提交单位会计审核。
(二)支付申请审核
单位会计根据出纳提交过来的国库集中支付申请和报销单据进行核对,主要对金额及经费列支渠道进行核对无误后通过审核,提交单位大财务审核,单位大财务根据相关规定对会计、出纳填写的国库集中支出单据进行监督审核,确认无误后通过审核,提交同级财政审批。
(三)支付申请审批支付
同级财政根据其职能权限,对行政事业单位提交的国库集中支付申请进行最后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即完成国库集中支付的全过程。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申请程序繁复
为适应现有的经济发展,我国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额度限制,申请程序一般以年度为单位,从上年度的11月开始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人大审批,最后财政部门批复下达,行政程序繁复,过程冗长,往往需要6个月时间,当财政资金下达时,已经到了次年3、4月份,财会人员为了这几个月内正常业务的开展,往往会挪用上年度现金,造成这部分资金失去监管,在本年预算资金到账后,再挪回原资金账户,因此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会造成某些事业单位信息虚假的情况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滞后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是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随意支配,預算管理难以约束,自主性很大,不符合财会制度、不遵守现金管理条例的现象很普遍。实施统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项预算支出要报上级部门审核、审批,但滞后的财会制度下,难以按照规定报送合格的财务预算项目。以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经济业务要到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因而没有必要保留会计岗位,很多单位只设置了报账员,报账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会计上岗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能力薄弱也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难度。
(三)无法实现信息系统共享
完善的银行清算信息系统和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有利的保障。当前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两个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目前银行体系为了防范外部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自己的清算系统是高度独立的,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无法与之实现对接,只能依靠手工输入输出。两个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信息烟囱,无法整合起来,实时共享。于是增加了双方的工作量,还很容易造成误操作。同时,两个系统独立运行,会延长代理银行办理支付业务的时间,行政事业单位的用款不能及时到账,影响了单位的正常业务开展,造成办事效率下降,有悖改革初衷。endprint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对策
(一)强化预算管理工作
加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力度,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有力保障。各单位应该强化各自的财务能力,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实现预算支出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才能保障单位用款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杜绝“酱油钱用于买醋”此类预算和支出不一致的状况,严把预算支出关口,防止随意更改预算支出用途、扩大预算支出范围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普遍实施,会计账务处理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迫在眉睫。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年龄稍大点的财务人员账务处理能力经验都较强而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弱,和年龄小点的财务人员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强而账务处理能力经验不足,对这种情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财务部门的行家里手,为更好地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奠定基础。
(三)利用好动态监控系统预防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支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资金预算上报、財政部门审核下达、支付方式审批、代理银行清算等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库集中动态监控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以此防范财政资金的支付风险。各级单位应积极推行使用全方位、动态化、多层次的动态监控系统,对资金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施监管,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的执行力。预算单位上报预算有违现金管理制度的事前情况,预算单位在事中违规支付行为一经发生,都能被实时监控系统捕捉到,从而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的转变,实现了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督的转变,监督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扩大了。同时,动态监督系统还可设置预警指标,对各种违规行为:如超范围开支、超额提取备用金等进行自动报警,从而有效约束财务人员的违规操作,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四)财政部门建立共享透明的信息系统
当前各个部门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财政部门信息化建设能有力地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建立公开高效透明的财政部门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政府部门应当加快银行和财政预算单位之间的互联网进程,消除各种信息烟囱,实现全社会高度互联互通,资源信息共享。这方面,应借鉴美国GFMIS系统、日本的国库信息系统等发达国家的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建立起规范、严密、科学、透明、高效的财政资金运营体系,使得预算单位与财政部门的配合严丝合缝,最大限度简化手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肖东云.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2]张兆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3]朱艳平.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 .
[4]李铭,门科,梁水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05).
[5]檀倩.浅议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核算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