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2018-01-31陈晓晴
【摘要】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与河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结合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对策与建议
一、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与背景
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增长极的经济优势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实现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对于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
Bjom等(2001)选取1988年~1995年期间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收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城市的收入差距都在急剧扩大。Aguighier(1988)和Yang(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区域经济状况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的经济圈的状况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从全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张桂芳(2008)等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教育状况等五个指标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二、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位环境
1.北京与河北区位环境。北京和河北均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并囊括了河北省的8个县市。其中,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北京也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增长极。河北省内的8个县市则是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
2.上海与江苏区位环境。上海和江苏均位于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是世界上的六大经济圈之一,江苏,轻工业普遍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方面与上海差距较小。其中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增长极。
(二)北京与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考量
本文选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地區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地区综合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北京与河北的人均GDP以及两地人均GDP的差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增长极区域间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程度。下面的表2.1展示了北京和河北两个地区的GDP和人均GDP以及两地人均GDP的差值情况以及趋势。
结合表2.1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15年期间,北京和河北两个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虽然北京与河北两地的人均GDP都程不断增长态势,但是河北的人均GDP始终低于北京的人均GDP,从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5年河北与北京两地人均GDP的差值却在不断的扩大,2005年,两个人均GDP差值为31334元,到了2015年,两个人均GDP差值上升至66242元,并且每一年度两地人均GDP的差值均高于河北的人均GDP。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和河北两地的人均GDP的差距在扩大,说明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增长极—北京,其经济发展对河北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化效应。
2.产业结构。下面的表2.2显示了2005年至2015年北京与河北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状况。
北京的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从三次产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看,北京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结合表2.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5年期间,北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列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20%下降到0.60%,农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可以忽略;与此同时,2005年至2015年期间,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5至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从28.90%下降到19.70%;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69.90%上升到2011年的79.70%,第三产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占主导地位。综上可以看出,北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从整体上来看,2005年之后,河北形成了“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具体来说,从表2.2可以看出,河北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13.98%下降到11.54%;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现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则表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虽然河北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河北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事实还是比较明显。endprint
北京形成了“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而河北的产业结构却是“二三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河北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北京。并且河北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差距逐渐扩大,河北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差距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对河北产生了极化效应,从而使得河北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快速向着增长极-北京的产业结构优化。
(三)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考量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下面的表2.3展示了上海和江苏两个地区的GDP和人均GDP以及两地人均GDP的差值情况。
从表2.3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5年期间,上海和江苏两地的人均GDP都得到了增长。表2.3显示,2005年,上海的人均GDP为49648元,到了2015年,上海的人均GDP增长到103795元;2005年,江苏的人均GDP为25032元,到了2015年,江苏的人均GDP增长到15800元。从江苏与上海的人均GDP差值来看,2005年至2008年,江苏与上海的人均GDP的差值逐渐扩大,从2005年的25032元增长至2008年的26918元;2009年至2015年,总体来说,江苏和上海的人均GDP的差值逐渐减小,从2009年的24912元减少为2015年的15800元。由此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08年,上海的经济发展对江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化效应,而2009年至2015年,上海对江苏的极化效应减弱,过渡为扩散效应,从而使得两个人均GDP的差值减小。
2.产业结构。下面的表2.4展示了上海与江苏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
上海的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从三次产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看,北京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看出,上海已经形成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从整体上来看,2005年之后,江苏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的态势,但这种态势有望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的差距先增大后减小。
综上,作为增长极的上海,其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型,而江苏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型,但江苏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的差距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产业结构向着增长极-上海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北京与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本文在第2章的分析表明,北京经济的发展对河北产生了极化效应,河北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北京。具体表现为人均GDP的差距扩大,北京产业结构类型为”三二一“型,河北的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型,并且河北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占比的差距在扩大。北京与河北发展差距扩大,河北经济落后于北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北京与河北存在资源上的优势。从人才上来说,北京比河北具有优势(高学历人才明显多于河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北京的科研人才远远多于河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京的经济远远领先与河北,造成了两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从资金情况来看,北京的资金结构优于河北的资金结构。河北的资金主要来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体数据如表3.2所示。实际利用外资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河北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几乎比北京少一半。
2.北京与河北本身经济差异较大,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北京是京津冀地区的增长极,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心,然而环顾周边的河北省却是大片的贫苦地区和贫苦人口。
3.北京与河北的交通环境不尽如人意。京津冀地区目前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并不能适应急剧增长的跨经济区的运输问题,连接东北、西北、中南地区的交通干线持续过饱和。
4.各地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市分属于三个独立和平等的省级行政政府,在京津冀区域中不存在一个统一协调的发展组织,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5.缺乏有效的产业链。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有助于区域形成有效的经济圈。
(二)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本文研究的2005年~2015年这一段时间区间内,上海的经济发展先对江苏产生了极化效应,后来极化效应过渡为扩散效应。上海与江苏两地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有着优先发展的条件。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增长极,拥有着区位环境优势。江苏与上海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不大,不会出现资源一直向上海聚集的情况。
2.城市间产业关连性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基地,其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则以配套为主,产业的相关性使得加强了上海和江苏经济的联系和交流,从而有利于资源由上海向江苏扩散。
四、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是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现状的原因后,认为要实现这两块区域经济的均衡和协调发展,必须实现这两个区域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平稳过渡。针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本文提出了一下几点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设施的完善是扩散效应得到发挥的前提。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2.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机构,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地区间可以通过整合使产业实现区域性的互补联动与分工合作,建立起区域协作体系,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扩散效应。
3.打破地区分割,避免各自为政现象,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各地区应打破地区间的分割运行机制,加强增长极和周边地区以及周边各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避免极化效应造成的区域间不公平,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作用。
4.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和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允许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想周边地区流动,从而实现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Bjom Gustafsson,Li Shi.The anatomy of rising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9,118~135,2001.
[2]AguignierP.,1988,/Regional Disparity Since 19780,in Feuchtwang,Sephen,Hussain,Athar,Pairault and Thierry (ed.),Transforming Chinas Economy in the Eighties:the Urban Sector.London:Zed Books Ltd.
[3]張素敏.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齐晶晶,王树春,杨志强.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23-27.
[5]张兆同.论我国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实现[J].江苏社会科学,2009(006):73-77.
[6]周立群.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1:93-99.
作者简介:陈晓晴(1981-),四川成都人,女,硕士研究生,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