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高海拔地区香菇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控技术

2018-01-31陈文杰顾新颖杨文平

食用菌 2018年3期
关键词:菌柄杂菌菌棒

陈文杰 顾新颖 杨文平

(1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2阜平县农业局,河北保定071000)

香菇是我国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近些年在我国北方山区,借助冷凉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成就了北方地区沿太行山燕山广大区域几个香菇重要产区。但在这些高海拔地区香菇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生理性病害,下面笔者就这些病害的病症、病因和防控措施做一分析小结,以供参考。

1 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菌棒腐烂或污染

在香菇菌棒培养期间,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外部条件的不适宜不协调往往是造成菌丝活力下降或死亡的关键因素。菌棒的污染,表面看是细菌或霉菌的污染,究其发病原因往往是因为发菌条件不良造成的。

1.1 发菌期烂棒

症状:香菇菌棒发菌期出现烂棒现象,一般先在塑料袋内有红褐色水出现,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烂棒现象,后期霉菌就会在腐烂的菌棒上大量滋长,而且这种红褐色液体流到哪里,哪里就造成腐烂。

原因:①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春夏之交,在北方的高海拔地区,气温变化较为剧烈,特别是气温在20℃以上,烂棒原因有两个:一是菌棒培养期间遭遇28℃以上高温天气,袋内温度长时间在30℃以上,造成“烧菌”,菌丝大量死亡,细菌真菌乘机侵入造成烂棒;再有就是菌棒在刺孔透氧时,因为集中操作,菌棒产生大量生物热无法快速散失,造成环境温度急速上升,菌棒温度超过30℃,时间稍长造成“烧菌”。特别是使用保水膜的香菇菌棒,散热能力差,透气性差,一旦升温过快,就会造成“烧菌”。②菌棒含氮量太高造成杂菌滋生,导致烂棒。培养料添加过多的麸皮、玉米粉等造成料黏度增加,透气性差,香菇菌丝呼吸作用受阻,抵抗力下降,杂菌乘机侵入导致烂棒。

防控措施:①发菌时防范高温,养菌期间根据外界温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发菌方式。遇到温度偏高时适时把菌棒摆开,留足通风道。菌棒刺孔透氧要避免集中操作,分批次进行,防止升温过快。堆垛发菌的菌棒越夏时及时改为单层摆放,或“井”字形堆垛越夏,防止高温期烧菌,对于使用保水膜的菌棒,要特别注意菌棒温度变化情况和透气性,避免培菌期间高温“烧菌”。②配料时,特别是对于晚熟香菇品种,培养料中应减少麸皮等高营养物质的用量。

1.2 出菇期烂棒

出菇期烂棒大多原因是用水不当造成,特别是在转潮期喷水和注水时,用水量一定要适当,补水少菌棒含水量低,造成出菇少或不出菇;补水多菌棒含水量过高直接导致烂棒,特别是高温季节,这一点栽培者应高度重视。

症状:菌棒分泌出黄褐色水珠,之后开始出现菌棒腐烂现象,有的从菌棒内部开始,由内向外扩展,有的是由外向里延伸,视病因不同而异。

原因:①高温期阴雨天刺孔透氧,高温高湿导致有害杂菌入侵,同时高温还导致香菇菌丝受到伤害,抵抗力下降,杂菌大量繁殖导致烂棒,发病时从菌棒表面开始吐黄水并由外向里腐烂。②高温期注水催菇或增加菌棒含水量。高温下因注水造成菌丝窒息,抵抗力下降,杂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烂棒,菌棒由内向外腐烂,有的表面看不到病害部位,掰开菌棒后会看到内部已经积水腐烂。

防控措施:阴雨天不刺孔增氧,很多菇农选择阴雨天,利用低温的条件刺孔增氧,这是完全错误的操作,因为阴雨天温度虽然稍低,但空气相对湿度高,香菇菌丝体的呼吸和蒸腾作用减弱,很容易造成杂菌入侵而烂棒。菌棒的刺孔通气须在晴天、通风、干燥情况下进行;在高温期,特别是温度超过23℃,一般不再注水催菇或注水方式补水,对于含水量过低的菌棒,可以采取多喷勤喷水的方式提高菌棒含水量,严禁在此期间注水。

对于已经产生病斑的菌棒,病斑及周边出现黄水,可在袋膜上直接刺孔排出,但需注意不能刺破菌皮,以免含有大量杂菌的黄水流入被刺的孔洞,造成更大污染面。另外,对于腐烂程度较轻的菌棒应及时拣出,放在层架式出菇的最下层或单独摆放,根据受害情况及程度分别处理。若仅表皮受害变黑,可先剪开塑料袋,将受害部位用清水洗净后再用酒精涂擦消毒。若腐烂非常严重,应将受害部位挖除,再涂上石灰粉,放置通风、干燥处。这种处理只能控制腐烂部位不再扩大,不能做到彻底恢复。

2 出菇期主要生理性病害

造成出菇期生理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在出菇期管理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线和透气的调整不到位所致。

2.1 袋内出菇

症状:菌棒还没有脱袋就有大量的幼菇在袋内出现(而这时的菌丝还没转色),这些早出的幼菇受到塑料袋的挤压,不但不可能形成商品菇,而且还造成菌棒营养损失,如处理不及时袋内菇最终死亡腐烂,给后期管理带来隐患。

原因:该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菌龄短的香菇品种上,发生时间多在气温变化剧烈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以夏秋之交发生概率较高,北方高海拔地区,气温变化剧烈,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袋内出菇的主要原因是剧烈的温差刺激使菌丝过早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造成的。

防控措施:栽培短菌龄品种,要掌握好出菇期,尽可能避免在菌棒即将成熟时遭遇当地气温变化最剧烈的季节;二是装袋时尽可能紧实,料与袋之间不留空隙,不给袋内出菇创造条件;三是在菌棒接近成熟时避免移动菌棒,减少机械刺激。

2.2 香菇爆出菇

症状:香菇菌棒表面一次性出现大量香菇菇蕾,有时达到40个以上甚至上百个,因为菇数量太多,大部分无法长成商品菇,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而且会因此造成菌棒营养大量损失。爆出菇现象一般发生在第一潮菇。

原因:爆出菇多发生在短菌龄的香菇品种上,脱袋时间过晚,出菇期间温差过大,或喷水时造成的温差刺激过大都会造成香菇爆出;在气温较高时注水催菇,由于棒温和水温温差大,也常引发爆出菇;早熟品种在菌棒入棚后马上脱袋出菇,机械刺激会促进出菇,如果此时正处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机械刺激加温差刺激的叠加更容易造成爆出菇。

防控措施:出菇期,特别是第一潮菇出菇期,温差刺激和湿度差刺激不宜过于剧烈,对于短菌龄品种,要及时脱袋出菇,对于容易爆出菇的个别品种,可以采取不转色先出菇的方式,边出菇边转色;避免在菌棒成熟后移动菌棒;高温期转潮注水,注意注水量和注水温度,避免温差过大造成出菇过密;对于出菇过密的菌棒,要在小菇蕾长到1 cm左右时进行疏蕾,把过密的小菇蕾和畸形菇用刀切除,每个菌棒保留20个左右的健壮菇蕾。

2.3 出菇过少或不出菇

症状:菌棒出菇很少或不出菇,菌棒菌皮厚而硬,无弹性,转色过浅或转色过深。

原因:菌棒未达生理成熟即脱袋,造成菌皮补偿性增厚,或菌棒脱袋时气温低于20℃,菌棒难以完成转色,棚内湿度较高,造成菌皮越来越厚,从而影响出菇,造成出菇量少或根本不出菇;菌棒培养过程中经历了高温,内部菌丝已经死亡或趋于死亡,菌棒外层菌丝补偿性增生,形成一层厚菌皮,造成难以出菇。

防控措施:在菌棒培养期间,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烧菌”;菌棒菌丝必须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脱袋,要求带袋转色或部分转色后再脱袋。气温低于20℃时更应该采用带袋转色方式,尽量避免不转色就出菇,防止出现不转色或转色太浅的现象;对于不出菇的菌棒,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菌丝已经恢复的菌棒,只是因为菌皮太厚造成的不出菇,要采用拉大温差、提高湿度和机械刺激等共同作用刺激出菇。

2.4 长腿菇

症状:香菇菌柄过长,柄与盖相连处形状不规则,菌盖表面高低不平、暗褐色,商品价值低。

原因:出菇温度过高,是造成菌柄过长的主要原因;光线过弱也容易造成长柄菇;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菌棒排放过密等也是造成菌柄过长的重要因素;出菇时空气相对湿度长期过高,导致香菇菌丝呼吸作用受阻,也容易形成长柄菇。

防控措施:出菇期温度过高时应加强通风和喷水,一方面通过较低的水温降低菌棒温度,另一方面通过通风增加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分蒸发速度降低温度;加强光照强度,避免在光线过暗的菇房出菇,保障出菇期光照强度在500 lx以上;加强通风,特别是冬季出菇,为了菇房保温而很少通风,造成CO2浓度过高,菌柄拉长,冬季建议在气温较高时段,给菇房适当的通风。高海拔地区在冬季气温下降较快,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此时要特别注意增温降湿。

2.5 粗柄菇

症状:香菇菌柄粗短,菌盖肥厚,菌盖蜷缩不开伞。

原因:现出菇蕾后,因气温低于子实体生长的适温,造成菌盖包被形成半球形菇。

防控措施:根据品种的温型特点,调整好生产季节,使香菇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如果棚温较低,可采用增加光照,提高棚温等措施,使菌盖菌柄正常生长。

2.6 不分化

症状:①子实体长成卵圆形,菌柄菌盖不分化,菌盖呈圆锥状突起,如荔枝形,或仅形成很小的菌盖。②有的出菇成丛,菌盖卷缩,菌柄扭曲,不成型。

原因:①高温品种在菌龄不够的情况下,在低温下催菇;低温品种菌龄不够的情况下,在高温下催菇,均易形成不分化菇;配制的培养料碳氮比不当,氮源太多也易形成不分化菇,原因是过多的氮源拉长了香菇菌丝营养生长的时间,从而导致菌龄不足就出菇。②装料松紧不均匀,空隙较大处菌丝成熟早而抢先出菇,但因受空间的限制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畸形菇;接种时打穴太深,穴内菌丝先成熟形成子实体,因受接种穴壁的限制子实体无法正常生长,待长出料面时已成畸形。

防控措施:①准确掌握品种的温型,安排好菌棒生产时间和出菇期,出现畸形菇要及时摘除,养护好菌丝,待气温、菌龄等条件适宜时再进行催蕾出菇;科学配制培养料,合理运用氮素,高含氮量不仅会造成延迟出菇或出菇不分化情形,还会招致杂菌污染。②装料松紧一致,不留空隙,接种穴不要太深,深度掌握在1.5~2.0 cm即可。

2.7 早开伞,硬开伞

症状:小菇长不大,很快就开伞,菇体菌肉薄,商品性差。

原因:有两种可能。①营养不足,包括出菇后期菌棒营养不足,不足以支撑香菇子实体生长,从而造成菇体个体小,早开伞;转潮过程中,养菌时间短或养菌条件不良,菌丝未能很好恢复并富集养分所致。②菌棒养菌期有杂菌污染或经历了高温“烧菌”,从而造成菌丝量少,营养富集不足,从而造成了菇体小,早开伞,硬开伞。③因培养料添加的麸皮等氮源原料太少或买到假麸皮,造成菌棒营养不足,也造成出菇后期菇体小或早开伞。

防控措施:①严格按照配方配制生产菌棒,实践证明,以柞木屑为主的培养料,添加15%的麸皮就足以达到香菇生长营养要求,如果使用其他杂木屑为主料,一方面要多种木材适当配比以保证营养全面,另一方面可以多添加3%左右的麸皮以补充缺失的氮源。②对购买的原料要严格把关,避免使用不当原料。有人用部分杨柳木木屑,营养物质非常少,建议不用。③注意转潮期养菌管理,要在菌棒含水量适宜,培养温度合适的条件下完成转潮期养菌过程,达到培养菌丝,富集营养的目的,防止出现早开伞和硬开伞。

2.8 幼菇死亡

症状:香菇刚现蕾就有大批幼菇死亡,有的长到直径1~2 cm死亡,大部分出现菌柄变色或菌柄腐烂现象。

原因: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菌丝活力不足。菌棒温度超过26℃就对菌丝造成不良影响,即使采取措施催蕾成功,幼菇也不能正常生长,其结果就是大批幼菇死亡。菌柄变色是因为菇体已经死亡,细胞内容物渗出或杂菌趁机侵入造成的。②菌棒存在隐性污染。

防控措施:①选好品种,夏季出菇要选择高温品种,并选择信誉好的菌种供应单位,以保证菌种的优良性状。对于中低温品种,要避开高温期出菇。在北方地区虽然气温偏低,但夏季也会出现短时间较高气温,除非海拔高度超过1000 m的地区,一般需要短期的越夏管理,这期间不主张出菇。②对于原来已经污染的菌棒,出菇期间要集中摆放,特别管理,主要是要延长转潮期的养菌时间,降低出菇期的温度和湿度。

总之,对于出菇期生理性病害的产生原因,要从香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去分析,从菌种的性状,温度的控制,水分的管理,通风条件等,还包括转潮期的管理,越夏或越冬管理等,都可能造成香菇菌丝的伤害从而造成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菌柄杂菌菌棒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羊肚菌菌柄多糖工艺研究
羊肚菌菌柄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生产食用菌 石灰用途广
交换生的计谋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