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仪礼》及其特征

2018-01-31孙业成

关键词:仪礼礼记孔子

孙业成,王 婧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汉初立“五经”博士,《仪礼》是“三礼”中立于学官的最早者,是礼的本经,故一直称谓《礼经》。

一、《仪礼》文本

(一)成书年代

《仪礼》一书,究竟何人所作?

1.周公

“先君周公制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周之王也,制礼”(《左传·哀公七年》)。此二“礼”何所指,是指《礼书》?《左传·哀公三年》:“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纵使春秋时有《礼书》,现在也不得而知);还是指《仪礼》,指《礼记》,指《周官)(《周礼》)?我们知道,“三礼”之中,《仪礼》最早刻削于简册而流行于世。《礼记》《周官》则晚出。张尔岐说:“《礼记》杂出汉儒。”[1]271此甚为可信。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曰:“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周官》”一词于平帝元始四年(公元 4年)方才出现(见《汉书·王莽传》卷九十九上)。顾颉刚说《周官》是法家之书;万斯大则以为《周官》原是法家所计划的政府组织法。亦有,徐复观怀疑《周礼》是王莽、刘歆所伪造之争。《周官》是一争论了两千年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左传》之“制周礼”“制礼”,以及王充“周公制礼乐”(《论衡·书解》)之“礼”,无疑多指向《仪礼》,即周公作《仪礼》。贾公彦:“至于《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胡培翚:“《仪礼》有经有记有传,记传乃孔门七十子之徒之所为,而经非周公莫能作。”(《仪礼正义》卷一)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例》与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清李光坡《仪礼述注》与曹元弼《礼经学》等,都主张周公作《仪礼》。

2.孔子

邵懿辰由《礼记·檀弓》“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而认为,既然《士丧礼》出于孔子之手,则其余各篇亦当为孔子所定(《礼经通论》)。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亦同意《仪礼》17篇为孔子所作。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卷十,说包括《仪礼》17篇在内的“六艺”悉为孔子所作。

3.周、孔合作

蔡德晋:(《仪礼》)“此书亦周公所作,载行礼仪文节次之详,乃礼之条目也。汉高堂生所传凡十七篇,后于孔壁中得《礼古经》五十六篇,于十七篇外增多三十九篇,盖孔子所定礼之全经也。”(《礼经本义》卷一)张尔岐:“《仪礼》则周公之所定,孔子之所述,当时圣君、贤相、士君子之所遵行。”(《仪礼郑注句读·序》)

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五则指出,《仪礼》乃春秋战国间学者所记,非周公、孔子所为。“周公之制礼固不在于繁文缛节而在于大纲大纪。”[2]216《仪礼》风格与《论语》迥异,亦绝非同一时代所出。我们认为《仪礼》篇章之编撰与周、孔无关联。

《仪礼》究竟为何时订书成册?据沈文倬考证,《仪礼》一书“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到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作的”①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我们大致相信《仪礼》乃孔门弟子所作,非一时一人也,下限略早于孟子(《公孙丑上》与《滕文公下》两引“礼曰”为节点)。

(二)回归郑玄

东汉郑玄(约127—200年),今古文博采,遍注群经,其注“三礼”,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此外又撰《三礼目录》。郑注《仪礼》,从古文,于注叠见今文,从今文,于注叠见古文[3]906,是为现在流行版《仪礼》之范本。三国时,魏人王肃混淆经之今古文,专与郑玄立异,其学仅行于西晋,今已不传。南北朝时,经分南学、北学,然“礼则同遵于郑氏”(《北史·儒林传》)。唐初官方修《五经正义》,作为明经取士的依据,礼经去《仪礼》而取《礼记》。唐高宗永徽时,太学博士贾公彦撰《仪礼义疏》,成后世《十三经注疏》范本之一。玄宗开元年间,《仪礼》再立学官,然传习者式微。古代科举考试分房阅卷,至北宋熙宁时,王安石改革科举,索性取消《仪礼》之房,直至有清一代,科举再也不考《仪礼》。

尽管北宋以后,《仪礼》官学不立,习者渐少,尤其到了元代,经学更显荒芜冷淡,但敖继公起而研读《仪礼》,于大德辛丑年(1301),出《仪礼集说》十七卷,甚至影响到有清一代。敖公之作,颇鄙视后汉郑玄,认为郑注《仪礼》“疵多而醇少”,因而另作新注,以期取而代之。至明代,郝敬承袭敖继公著《仪礼节解》,其批郑注则有过之。

清初姚际恒《仪礼通论》、方苞《仪礼析疑》、蔡德晋《礼经本义》等,深受敖继公的熏染,皆以批郑注,传播敖公学说为主。

直至乾嘉时期的吴廷华,则走上了与敖继公分道扬镳之路。吴廷华是由方苞举荐进入《三礼馆》的,且被指定校订《仪礼义疏》所附的四卷礼图。为此,吴廷华搜集了七十余种先儒所作的礼图,相互参证,由此而发现了敖继公的不少错误。继之而起的是乾嘉礼学家褚寅亮,他的《仪礼管见》,从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礼法礼义等不同角度,全面反诘敖继公《礼仪集说》,批其“似不专主经解,而惟在与康成(郑玄)立异”,指出敖学“穿凿支离,破碎灭裂,实弥近似而大乱真。又其甚者,于说有不通处,则改窜经文以迁就其辞,毋乃近于无忌惮乎”。褚寅亮的批评针针见血。另有凌廷堪,其于嘉庆十三年(1808)成书的《礼经释例》证明,郑、敖的争议,多数情况下,郑是敖非。

来自儒家经典传承,并非只有一种本子,《仪礼》亦是这样。更有甚者,“《仪礼》一经,文字特多讹舛,深于此学者,每读注而得经之误,又读疏而得注之误”(顾千里①顾广圻:《仪礼疏·跋》五十卷(宋刊本)。)。故《仪礼》一经久乏善本,直至嘉庆(1796-1820)初方才渐次发现,代表作是张敦仁(1754-1834)《仪礼注疏》本与阮元(1764-1849)《十三经校勘记》中之《仪礼校勘记》本(如此之善本,刘台拱、王引之、卢文弨、程瑶田、彭元瑞等,皆功不可没)。《仪礼》之善本,非一统于郑玄而莫属。胡匡中:“《仪礼》,郑氏注最为精核。”(《仪礼释官言》)褚寅亮:“夫郑氏之注《仪礼》,简而赅,约而达,精微而广大,礼家莫出其范围。”(《仪礼管见自序》)王鸣盛:“郑注明而经义乃明也……顾自宋迄明六七百年间,说经者什九皆以叛郑为事,其叛郑者什九皆似是而非。”(《仪礼管见序》)孙星衍:“汉代诸儒,承秦绝学之后,传授经文经义,去古不远,皆得七十子之传,若伏生、郑康成,其功在经学绝续之际,较七十子为难,又迥在唐宋诸儒之上。”(《岱南阁集》卷一)胡赔翚《仪礼正义》以补注、申注、附注、订注等,阐明其中心思想全在郑注。

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是拙文的立论基础。

二、《诗经》《尚书》《易经》之礼

(一)《诗经》之“礼”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其中“礼”字出现10次。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籥,管也。烝,进也。衎(kan),乐也。烈,美也。洽,和也。壬,任,即卿大夫也。林,君也。是说,奏乐和,必进乐其先祖,于是又合见天下诸侯所献之礼[4]784。

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汙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汙,秽也。莱,荒地。戕,残也。是说,田不治,则下者汙而水秽,高者莱而草秽。“言皇父既不自知不是,反云我不残败女田业。礼,下供上役,其道当然”[4]679。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诗经·周颂·丰年》)。

醴,醴酒也。烝,进。畀,予也。皆,嘉也。百礼,谓牲玉幣帛之属,合用以祭[4]1026。《诗经·周颂·载芟》亦有“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依孔子之见,诗礼乐一体难分。“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诗经》不但是古代先民们的原始诗歌作品,亦是先民们的最早礼乐作品。现存的诗礼乐是中国先民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头已无从考,但《诗经》无疑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素材)。“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鄘风·相鼠》)。礼是《诗经》的主题之一,《诗经·小雅·楚茨》尤为明显。

(二)《尚书》之“礼”

《尚书》(今文29篇)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引文以今文为主),“礼”字共出现18次(包括晋永嘉梅赜所上古文 25篇)。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典》)。

明德礼(唐尧时)。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皋陶谟》)。

“天秩有礼”,信天礼(虞舜②《史记·夏本纪》: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时)。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禹贡》)。

水宜疏导,循地礼(夏禹时)。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甘誓》)。

亦信天礼(夏禹时)。

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汤誓》)。

郑康成注曰:桀见民欲叛,乃自比于日,曰:是日何尝丧乎?日亡,我与汝亦皆丧亡。此言桀无道,百姓皆欲与汤共伐之。亦是明德礼(商时)。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盘庚》)。

秋,秋收也。克,能。黜,去也。是说,汝能去其傲慢从康之心,施实惠于众民,至于婚姻、僚友,乃可大言,汝有积德。明德礼(商时)。

今文《尚书》29篇是三代国家档案之记录,“制度或在《礼经》之先”(孙星衍)。《尚书》所描述的政府组织(远在《仪礼》之前)或“制度”即表现为各种“礼”:(1)天礼——“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天毒降灾荒殷邦”(《微子》)。(2)地礼——“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吕刑》);又如《禹贡》。(3)德礼——“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泰誓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康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君奭》);“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文侯之命》)。(4)政礼——“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洪范》);“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立政》)。(5)占卜礼——“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大诰》)。(6)祭礼——“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洛诰》),郑玄曰:禋,芬芳之祭。(7)新王礼——“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顾命》)。(8)刑礼——“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吕刑》)。

何谓礼?“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礼器》)。“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新书·礼》)。这样的礼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自唐尧世而流传至今。古人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经礼三百,威仪三千”(《汉书·艺文志》)。三百礼、三千仪之源头何在?“天秩有礼”(《皋陶谟》)似乎给出了答案。“礼的终极源头在天,似是周初以下的一般信仰”[5]85。由此看来,二程言“天理(礼)”亦绝非虚言。

(三)《易经》之“礼”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周礼·大卜》提及此三《易》。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则下落不明。现存《周易》。

《周易》分“经”与“传”。“经”指 64卦与 384爻辞,其产生时代——“《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系辞下传》),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6]11。“传”七种10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其大约的年代,《彖》《象》二传当著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间;至《系辞传》恐怕是从汉初直到西汉末”[7]85。经、传时间可以接受。

据《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可见他把《易象》(即卦爻辞,即“经”也)与《鲁春秋》都称作“周礼”。一部《易经》,与其说是占卜书,不如说是礼书,尤其是《易经》之“传”。

(1)天统万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

(2)大中为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卦·象》)“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临卦》)。“九二贞吉,得中道也”(《解·象》)。

(3)上下有序:“(经)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彖》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蒙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卦》)。

(4)刚健柔顺:“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无妄·彖》)“刚”,健也。“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萃·彖》)。“顺”,柔也。“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升·彖》)。“柔”“顺”,一义也。乾,健也;坤,顺也(《说卦》)。乾刚坤柔有别。

(5)阳主阴从:“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下传》)。汉儒董仲舒:“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春秋繁露·阳尊阴卑》)“阳之出常悬于前而任岁事,阴之出常悬于后而守空虚……天之任阳不任阴”(《春秋繁露·天道无二》)。阳主阴从遂成定论。

陈鼓应说,《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我们说《易传》是借诸子百家之口来表达天地“礼”的实质。《易经》六十四卦之《彖》《象》等,似乎是在讲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巽·彖》),“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彖》)之主题。但确切地说,《易经》是在强调天尊地卑之“自然礼”,即“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谦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上传》)。

《易经》的根本就在“自然礼”(尽管“礼”字仅出现 9次),而“中道”(《既济·象》)则是其基本的内涵与终极品质,即“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小过·彖》),“其事在中,大无丧也”(《震·象》),“中正以通”(《节·彖》),“中以行正也”(《未济·象》)。

礼起源于何时?“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弟子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即使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综合《诗》《书》《礼》文献,可窥一斑,礼起源于夏,渐兴于商周,此较为可信。

三、《仪礼》之特征

(一)《仪礼》17篇内容

1.通行本

郑玄注《仪礼》17篇为现在通行本,五万六千余字。《仪礼》篇目,可考者有三家:大、小戴与刘向《别录》。郑注乃本于刘向《别录》篇次目录①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汉简,其篇目与以上三家均不相同。。今通行本17篇目:《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大射仪》《聘》《公食大夫》《觐》《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少牢馈食》《有司彻》②《既夕》乃《士丧》之下篇,《有司彻》亦《少牢馈食》之下篇。。

2.五礼

《周礼·大宗伯》分礼为五:吉、凶、宾、军、嘉。

吉礼——以“禋”“实柴”“槱燎”三礼祀天神,以“血祭”祭社稷,以“馈食”等享先王(宗庙之祭),名之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

凶礼——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名之曰“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宾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名之曰“以宾礼亲邦国”。

军礼——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名之曰“以军礼同邦国”。

嘉礼——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名之曰“以嘉礼亲万民”。

“五礼”很具有典范性,亦为礼之大全,因而后世乃奉之为圭臬。但“策命礼”却没有,如《诗经·大雅·江汉》《诗经·大雅·常武》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记周公举蔡仲一段,乃策命也。

3.《仪礼》主要思想

《士冠》《士丧》《既夕》《士虞》《特牲》《少牢馈食》《有司彻》明父子之伦,亲亲也。《士昏》明夫妇之伦、妇事舅姑之礼,男女有别,以成亲亲也。《燕》《大射》《聘》《公食》《觐》明君臣之伦,尊尊也。《乡饮酒》《乡射》旅酬序齿明长幼之伦,长长也。《士相见》明朋友之伦。《乡饮酒》《乡射》举贤使能,贤贤也。而《丧服》一篇讲述全社会通用的礼仪,而三纲五伦一以贯之。

孟子言五伦,《中庸》重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大传》),《仪礼》开其先河也。邵懿辰指出,(《仪礼》)冠昏所以别男女也,丧祭所以亲亲也,射乡所以长长也,朝聘所以尊尊也。而《丧服》一篇,兼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赅上治、下治、旁治,并及族党、异姓之亲,而人治之大无不举矣[8]426。因此,他认为《仪礼》17篇传自孔门,本无残缺。但古礼在今日,不过略存饩(牲之生者曰饩)羊之遗,而婚姻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丧葬之大事,犹多合于古者,盖天理、人情之至,皆知其不可废[9]273。《仪礼》确有其它古书所无可替代的价值。

再以“五礼”统之:吉礼——《特牲》《少牢馈食》《有司彻》;凶礼——《丧服》《士丧》《既夕》《士虞》;宾礼——《士相见》《聘》《觐》;嘉礼——《士冠》《士昏》《乡饮酒》《乡射》《燕》《大射》《公食》。17篇中无“军礼”。

(二)《仪礼》之特征

由《仪礼》17篇内容及其传承历史,我们大致可推断出其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记事完整

《仪礼》记事细腻,如“所以朝天子,圭与缫皆九寸,剡(yan,削尖)上寸半,厚寸半,博三寸,缫三采六等,朱白苍”(《聘·记》)。“楅,长如笴(gan,剑竿),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蛇交,韦当。楅,髤(xiu,赤黑漆),横而奉之,南面坐而奠之,南北当洗”(《乡射·记》)。楅,犹幅也,所以承笴齐矢者(承矢器)[1]95,162。郑玄注:“两端为龙首,中央为蛇身相交也。”又曰:“交者,象君子取矢於楅上也。直心背之衣曰当,以丹韦为之。”胡培翚正义引郝氏曰:“韦,皮也;当,中也,与裆通。中衣袴曰裆。两腹如半圜,交处脊起如衣裆,抚矢乘之,则分委两腹,以韦鞔(man)之,如裆衣也。”《仪礼·记》之如此细密,亦是受《经》细密之影响。清俞樾还根据《士昏礼》细节复原出一幅“对习图”[10]987。

胡培翚曾说:“忆培翚初治是经,每于静夜无人时取各篇熟读之,觉其中器物陈设之多,行礼节次之密,升降揖让裼袭之繁,无不条理秩然。每篇循首至尾,一气贯注,有欲增减一字不得者。”①胡培翠《研六室文钞·仪礼非后人伪辨(卷三)》,续四库,第1507册,386页。《仪礼》17篇,篇篇记事首尾呼应,一体完整,可谓奇观。

2.非圣人作

《仪礼》非出自周孔之手笔,亦非一时一人之完成,这基本上是共识。《仪礼》出自何人之手?遍检17篇之经文,无一“子曰”“诗云”之辞,其中唯《士冠礼·记》出现过“孔子曰”一次。此外,《礼记·杂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比较《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孔子的态度似乎否定。不过,由《士冠礼·记》和《礼记·杂记》两文来看,后儒强把孔子名贴到《仪礼》上的意愿是不能排除的。或由巫觋所为,或从行业角度来看,最可能撰写的就是职业儒者,他们平时从事营生行当,遇上红白喜事,就以自己擅长的专业“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之一)来助“兴”,他们是生产、“礼事”两不误者。儒者成就了《仪礼》17篇,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专业时空里创作,如非专业者,宫室器服不明,礼仪规则无知,纵有孔子圣智,亦不能还原出细枝末节。由于和孔子无缘,甚或隔代,所以经文中无“子曰”等字,但又不得不依傍孔子,所以后儒追加“孔子曰”等。专业性越强的东西,其意义就越非凡。这就是《仪礼》何以入“经”的原因。

3.无天子礼、无军礼、无天礼(“自然礼”)

(1)无天子礼

《觐礼》为诸侯朝见天子礼,但文义简略,重要礼节不可得而知,似乎是局外人所撰,共计840个字。如文末“祭天”“祭山”“祭川”“祭地”,所祭何天?何山?何川?何地?悉无明文,我们所知道的是“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公羊传·隐公八年》)。“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以上数例均不见于《觐礼》。概春秋时,“天子微,诸侯不享觐”(《谷梁传·僖公五年》)。崔述:“春秋以降,王室衰微,诸侯莫朝,觐礼久失其传矣,但学士大夫闻于前哲者大概如此,因而记之”[2]215。朱子明确地指出:“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小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11]2193。朱子所言甚是。

(2)无军礼

《仪礼》无军礼。但邵懿辰《礼经通论》云《射礼》即《军礼》,此说很牵强,我们未敢苟同。此不赘述。

(3)无天礼(道)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礼,即天道也。凌氏曰:“若舍礼而别求所谓道者,则杳渺而不可凭矣。”(《复礼中》)[12]16反过来说,(天)道理不明,礼的可靠性又有何依傍?《仪礼》唯有人道,却无天道(礼)。礼之本所以上达于天道义理,礼之文所以下顺人情。“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礼记·乐记》)。无情、有情,皆有天礼。《尚书》之“天礼”“地礼”,《易传》之“自然礼”,《礼经》皆无有。

4.地域性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

鲁(小国)朝晋(大国),鲁昭公揖让周旋始终合于“礼”,晋侯却说这是“仪”而不是礼,礼是治国安邦的“政令”(之类东西)。

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郑国礼,乃贯穿于天地人一体之道也。

由此《左传》二例与《尚书》《易经》之“礼”,我们可以看出,“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礼记·礼运》),是三代以来礼的主流。

《仪礼》绝非三代所传礼之核心,它是春秋时鲁国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真实写照,充其量是“仪”。其地域性尤为明显。其一,“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太史公曰: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史记·孔子世家》)。“今孔丘年少好礼”(《史记·孔子世家》),“好礼”“习礼”乃鲁国人世代沿袭的惯例。其二,“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及其分则为“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礼记·礼运》)之条目,皆由鲁人亲手所定。其三,《仪礼》主要是以鲁国及临近地区的礼仪制度为素材编撰而成[13]359,其五代传人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及戴德、戴圣,祖籍无不是今山东南部及附近地区。其四,一些术语属于当地人方言,如《士冠礼》之“韎韐”及《士丧礼》之“葵菹芋”,郑玄注说汉代齐人还保持着相同的用语(“今齐人名蒨为韎韐”“齐人或名全菹为芋”)。其五,《乡饮酒》《乡射》和《燕》三篇“记”中都有“其牲狗也”一句,我们所了解的包括金文在内,其所反映的周代贵族燕饮用牲情况绝非如此①《尚书·召告》:“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诗·周颂·我颂》:“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其六,“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礼,射不主皮”(《仪礼·乡射》)。“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仪礼·聘礼》)。以上两条,还有《仪礼·聘礼》与《论语·乡党》亦多有文合。关于礼的话,《论语》中虽然很多,但大都是论礼意的,和《仪礼》全不相干[14]84。

可见,如把《仪礼》与《诗经》《易经》《尚书》置于一起比较,则没有公约数,唯《诗经·小雅·楚茨》与《仪礼》有一定的相似处。

《仪礼》是传习最早的儒家经典之一。先贤云,学者以治经为极难之事。历代研究《仪礼》的文献颇多,清代学者在《仪礼》的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学者多把《仪礼》与“周公制礼,永示作法”,或与“孔子所定”相联系,殊不知《仪礼》乃专精于士礼,绝非三代所传之礼也。段玉裁谓两汉人称《礼》,不称《仪礼》(至东晋时,始盛称《仪礼》),甚能说明《礼》与《仪礼》之分野。

猜你喜欢

仪礼礼记孔子
SOUNDS OF THE VILLAGE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半途而废
文明
西夏文草书《礼记》异文一则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