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时代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几点认识
2018-01-30康德华
康德华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絡空间。”互联网内容建设是网络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进行消息获取、交流和知识共享的主流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切实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创新,努力开创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新气象和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内容建设
1 互联网建设发展现状及前景意义
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10-39岁的网民占整体的72.1%。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当下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分化、专业化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媒介形态与其他人类发明相比,更加注重将稀缺的话语权资源赋予广大公众,各方利益群体的表达权利和关注权利得到空前释放。这让互联网传播变得更开放、更快捷的同时,也使其变得更杂乱、更不确定、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互联网生态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互联网这种复杂化的特点,为“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创造了条件。互联网基于大众多元的、复杂的需求和体验,开始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传播不同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媒体种种限制得到极大突破,从而提高了分众传播的效率。社会舆论格局中,互联网成为影响广泛的新兴媒体,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一跃成为与传统平媒比肩的重要的舆论阵地。因此,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是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发展变化的战略抉择。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在加强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自信心与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错误消极的网络舆论也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峻挑战。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2 提高思想认识 不断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一是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在互联网这个新兴舆论阵地上,我们应主动发声、抢先发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倡导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实处理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关系。敢于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三是树立责任意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切实把网上舆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政策和投入上切实保障,使工作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3 推进互联网内容的发展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斗争和较量,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各级党的宣传思想教育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打造网络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形成强势的网络主流舆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舆论宣传的指导思想,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力净化网上舆论环境,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坚决守住网络舆论阵地。
二是不断完善和细化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加强技术升级,加快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有效过滤和控制各类有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对网民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增强其文明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提供源头上的保障。切实抓好网络内容建设,真正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三是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80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具有网络思维、掌握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大力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思想传播体系,积极构筑网络同心圆,更好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话语权。网络已成为影响广泛、发展迅速的大众传媒,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形成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的网络舆论氛围。
四是强化法制建设,促进网络文明规范形成。社会生活有边界,网络世界也应有底线。虚拟的互联网,不能脱离公序良俗的规制,成为一个“只要自由、不要约束”的王国。应针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为,加大对手机淫秽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促使网络行为规范化。通过互联网立法、网络规范,引导公众更有序、更规范、更合法地享有自由权益。
五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引导能力。作为互联网内容管理的主体,政府应发挥好政策制定、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等重要作用。对于网络信息的内容安全管理,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互联网信息的引导,逐步推动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和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化;围绕网站内容建设、论坛管理等,加强对网站的工作指导,强化网上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抑制有害信息传播。
六是依靠技术手段,维护网络信息秩序。网络舆情信息量大,实现信息管理、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为此,应加强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发展先进网络管理技术,通过技术强化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网上信息秩序,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比如,发展智能搜索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关防和过滤等网络技术,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开发和更新的支持力度,构建互联网舆情研判平台。
七是倡导行业自律,管理网络信息传播。加强互联网管理,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必须依靠政府、业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行业组织作用,推动互联网业界加强行业自律,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断增强企业的公信力。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种观点泥沙俱下,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要举旗定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伟.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分析与展望[J].中国教育网络,2013(7):39-42.
[2]郝其宏.《习近平互联网发展思想初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4卷第2期.
[3]沈逸.蓝皮书,整体评估互联网发展状况[J].网络传播,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