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问题的对策分析
2018-01-30杜颖
杜颖
摘 要:幼儿园与家庭作为承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体,应当提高重视,正面应对当前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种种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形式展开深入探索,力求为现如今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幼儿;家园合作;心理健康;对策
早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中便已明确提出:“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以及社区的共同责任,所有成员都应共同为幼儿的利益创造良好条件”,其中强调了教师与家长要经常针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此外,国际教育组织也多次呼吁要对幼儿的社会学习加以关注,同时应强化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进行的紧密合作,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在界定教育使命时也指出“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与文化分享”。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即是指为了实现保障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关教育手段模式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旨在培养幼儿健康情绪、积极情感、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等等,具体来讲有该项工程需做到以下几点:1)面向全体幼儿实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面对少数身心存在问题的幼儿实行补救性的心理健康咨询;3)面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实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治疗。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面向全体幼儿的发展性模式为主,对幼儿的成长给予正向的指导,但同时也应关注到少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给予一定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纠正。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以全体幼儿为对象,以发展为主和治疗为辅也已成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
2 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于幼儿而言,其0-3岁时期的主要教育者为父母,其人格的塑造以及人性、社会性的发展都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幼儿园要想对幼儿开展更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应携手幼儿家庭共同展开。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而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存在心理过程的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主导活动、心理能力以及行为特征的不同。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与发展任务,所以说针对不同阶段所面对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面对的是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则需注重预防教育。比如,幼儿在踏入幼儿园时会显得极为焦躁,所以可通过开展亲子入园等主题活动,去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幼儿园大班孩子即将步入小学时,同样会产生心理变化,可开展幼小衔接的主体教育活动,使得幼儿能够从行为与心理方面去做好准备。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应当向幼儿展示和谐的家庭氛围、严肃恰当的教育方法以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为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当幼儿踏足幼儿园接受教育,教师则需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幼儿营造自由、温馨且友爱的教育环境。通过家园之间的平等、和睦以及相互关爱的环境创设,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成长,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同样是家园合作长效机制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将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家园教育理念与方法实现统一,进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与有效性,在家园合作的携手共同关注下,对当前合作形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重视并加以解决,实现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奠定良好基础。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路径
3.1 增强家长与教师对家园合作的认识
基于家长层面,幼儿园应协助家长去逐步提升科学育儿水平,通过结合教学条件去开展更多创造性工作,比如制定“家长接待日”、“家长育儿沙龙”等制度,鼓励家长将自己的育儿困惑与经验进行交流;基于幼儿园与教师层面,则应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幼儿的不同个性出发去重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重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为良好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师资基础。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去增强家长与教室对家园合作的认识:首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健康观都会对其教养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决定了教育结果。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需要将科学的健康观念统一渗透至幼儿园与家长。其次:提高家长育儿水平,结合实际情况与多样的形式去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如果在幼儿家长中有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去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家长会,通过家长的视角去讲解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成效,也更容易被其他家长接受。然后:加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好幼儿时期的心理衛生知识宣传普及,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率,进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社会、幼儿园应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科学的健康教育观念渗透人心,让全社会都能够关注并参与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2 进一步完善家园合作的相关制度
在完善家园合作相关制度的探索中,本研究提出了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制度,旨在通过行为观察、心理测试、交谈等多种方式去总结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发展历史,汇总为资料而编辑成档案。而以该档案作为指导对幼儿不同时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去探寻幼儿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的变化规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调整教育方法与态度,是一种新型、科学且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
3.3 不断丰富家园合作的形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家园合作,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去丰富家园合作的健康教育形式,进而起到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制定要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身为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应当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刻领悟及内涵,去培养幼儿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活动类型可以有以下方式:
1)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也同样蕴含着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进行优化,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2)成立家长委员会。目前来看,家长委员会是许多幼儿园大力提倡的家园合作新形式,属于一种“自发性、自主式的组织”。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成立,能够促进家长由外行向内行、被动向主动的转型,在家委会与幼儿园的民主协调之下去解决大部分家园合作教育中的矛盾问题,利于科学育儿经验在家长群体中的传播。
4 结束语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身体无疾病或虚弱现象之外,还应重视促进幼儿心理健全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身心全面且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以更为有效的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2]张媛.幼儿教师及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的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