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贵州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2018-01-30陈长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陈长

摘要:贵州具备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条件,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贵州实现绿色发展的科学性、必然性选择。这既不是生态与产业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考察生态与产业,而是要凸显出生态产业化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产业生态化正外部性效应的生态产业链条形成和壮大过程。具体实现路径是贵州五大新兴产业集中发力,以大数据为抓手融八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6 -0123 -06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了一定要坚守“两条底线”,培育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1]。贵州在“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大战略之下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走生态立省、生态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之中的关键在于生态与产业融合,走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贵州具备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条件,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将奏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贵州正努力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交一份有份量的生态文明建设“贵州范本”[2]。

一、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学界对生态产业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自然资源价值论、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市场价值等相关理论,而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循环经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且针对贵州的文献较为缺乏,与之相关的文献有《关于贵州省发展生态经济的若干思考》《贵州山区村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旅游生态经济的景区开发对策研究——以贵州紫云格凸河景区为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环首都地区生态产业化研究》等。上述文献强调“老子的自然之道,让人基于自然、融人自然,与万物共生”,把传统产业注入生态产业,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实现发展和保护相容,资源的有序利用。其中的生态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服务,从而建立起生态建设投入与效益良性循环机制的过程[3]。它与产业生态化一起,构成生态产业的形成路径,其实质是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来运营,最终实现保值增值,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构筑特色优势生态产业,优化现行产业布局[4]。在发展思路上,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五个绿色”的战略布局、“五个结合”的抓手和途径。在政策措施上,完善了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在产业发展上,明确了绿色产业引导目录,鼓励、支持“四型十五种”绿色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核算及确权、矿产资源绿色化发展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更多关注点在现代产业生态技术上)。然而,产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柱,生态产业化与產业生态化事关生态文明之绿色发展的成功与否,它们之间的协同推进及其实现,对守住两条底线的贵州绿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生态产业化、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化不同于生态产业,前者是生态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其实质是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后者是指一类产业,即:生态化的产业,或是能够实现经济、生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生态业、环保业、“熵”处理业、废旧物品回收业和利用业等相关产业,以及为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直接服务的有关部门。

2.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把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5]。其实质是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生产链,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3.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者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荣共存,和谐统一。目前,学界对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共识。徐静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利用生物链条的连续性与自我循环性,把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构建生态产业链条,并引进现代产业组织形式,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在良好的环境上创造最佳效益,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6]。借鉴这一定义及综合上述论述,明确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并且两者的协同推进构成了生态产业形成的基本路径。但从战略选择上看,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眼于生态保护转向生态发展,后者着眼于传统产业技术转向现代产业生态技术。

二、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科学性及其必然性

(一)贵州大生态战略选择要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

如果把“贵州大生态”战略看着一个由千万个家庭、企业和政府组成的森林,坚持绿色与生态的两条底线即是走绿色发展之路,而绿色发展决定了森林系统(大生态战略)的气候。气候对森林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气候适宜,不管每一棵树木(企业)如何兴衰更替,你都会收获一个生机勃勃的雨林。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气候恶化,就算每一棵树木都被认真呵护,也阻挡不了未来整座森林的退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绿色发展,不是让产业与生态简单叠加,而是让生态与产业深度结合,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道路。

(二)贵州特定的省情决定了必须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西南腹地,是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地势之间的亚热带高原内陆山区,自中部向北、东及南三面倾斜。北面属长江流域的水系有乌江、横江、沅江、牛栏江、赤水河和綦江,流域总面积115747平方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南面属于珠江流域的水系有南、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流域总面积60420平方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7],是长江、珠江上游,具有两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作用@。贵州冬暖夏凉,气候类型多样、有“天无三日晴”之称,全省天气多变,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水充沛,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 3%。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有“地无三日平”之称,高原山高谷深,加上河流把整个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全省地面崎岖、地貌复杂,平均海拔1110米;全省山峦叠嶂、峡谷相间,平均坡度值为17.78度[8]。贵州省地面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岩石的出露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在国务院2007年确定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就有55个。目前,贵州对石漠化的治理非常重视,石漠化治理率从2007年的40%以下提高到2016年的80%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116平方公里。

2011-2017年期间,贵州连续七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位,最近十年的经济增速均大于10%,但是经济总量和人均CDP仍然靠后。2017年贵州生产总值13540.83亿元,人均3.8万元,仍属全国倒数位。贵州属于典型的资源大省、经济小省。一方面贵州要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脱贫的重大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和可持续的利用。因此,绿色发展既可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有序推进阶段的贵州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长期存在,向和諧社会进程迈进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还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因此,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贵州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将是贵州三千多万人民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的突出主题。

(三)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推进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统一,也是“百姓富、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的守候是需要代价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功能是区域运行的主要功能,因为人们的各种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绿水青山变不成金山银山,缺少经济支撑,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业,生活不富裕,他们可能会毁林毁草填湖破环环境,如果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实现不了利润,仍然可能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及浪费资源。同样,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受不了益,可能就不会真正支持环保工作,现实中就会出现“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现象。由此,必须因地制宜开展让自身的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接受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既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也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9]。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贵州,本身就代表了高端的城市形态,能够吸引人口的集聚和定居,是除优美的生态环境外,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为充沛的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贵州。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经济发展依托于众多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条,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业态会给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的影响[10]。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贵州开出的药方,意味着不能通过掠夺式的开发去获取经济增长。西方的工业化历程已经警示我们,按照传统经济模式发展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对整个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

三、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的实现及其路径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历程

198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人口——粮食——生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1];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对贫困地区如何解决好人口、生态和发展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实践[12];20世纪90年代,贵州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3];21世纪后,贵州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2005年,贵州确立了“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4];2007年,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环境立省战略,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同年,贵州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15];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向世界发出贵州之声,贵阳每年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201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既加速发展又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16];2014年《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法规;2015年,中央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之后,贵州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同年,贵州取消10个贫困县GDP考核,并加大对这些县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考棱考核的指标权重;2016年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及时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的出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生态上升为全省战略,明确提出:“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将“绿色+”理念融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绿色红利惠及人民。”

(二)贵州产业结构变化及影响

资料与数据显示:2012年之前,贵州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加工制造业、采矿业、电力能源产业依旧是支柱产业,呈现出农业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这种第二产业虚高的畸形结构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现状。虽然产业结构研究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仍属低水平的“三二一”产业体系,对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够[17]。贵州现代产业体系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和就业之间的结构存在不协调。近五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贵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型的良好态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推进在不自觉中已引领着贵州的绿色发展。

贵州发展应该遵循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2016年推出绿色发展“四型”产业,生态利用型、循环经济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的四类产业经济。其中,生态利用型包括山地旅游、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饮用水产业;循环高效型包括原材料深加工产业、绿色轻工业、再生资源产业;低碳清洁型包括大数据信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兴建筑建材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环境治理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服务业、节能环保制造业,统称“四型十五业”。

2017年,贵州关闭煤矿120处,淘汰落后产能1749万吨,9万吨煤矿全部淘汰退出,167万吨地条钢全部关停,新业态、新模式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五大成本”60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家,总数为5637家,农业产业合作社达到6万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711家。城镇化率较2012年的36. 41%提高到2017年的46. 02%,城镇化速度超过全国城镇化率平均增速,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80元、8869元。

(三)实现原理

通过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能够把贵州自身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进行转化,转 变成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通过生态产品的市场化实现规模化。这需要把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与产业体系的布局、结构进行有机整合,让它们不断融合,成为一体,并通过生物界的自然方式来设计、调式产业系统,使之更好地同生物系统相协调,从而建设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一是依据产业对环境的压力和需求,选择环境友好型的贵州五大新兴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引领,并分时段分区域成为贵州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依据生态产业化原则,根据自身壮大和动、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基础产业;三是根据贵阳循环经济二十年实践,配套发展关联产业,以第二产业生产的循环链条为核心,通过原料和废弃物代谢关系,水循环、物质循环和能源的阶梯级利用,把第一和第三产业链接进来,进行规模化拓展与延伸,实现废物利用、副产品深加工,形成一二三產业内和产业之间的互动循环与共生网络。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既不是生态与产业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考察生态与产业,而是要凸显出生态产业化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产业生态化正外部性效应的生态产业链条形成和壮大过程。

(四)实现路径:五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发力

根据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原理,以“四型十五业为纲,贵州找到了五大新兴产业为引领,即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材料。这五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集中发力是贵州践行生态产业化,以自身资源禀赋等家底为优势,逐步实现生态产品市场化、规模化及产业生态化的具体路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不断互动循环,形成共生网络链。相对于2016年,2017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86.3%、21.3%;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39. 95%、26.6%;文化旅游业持续“井喷”,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41.6%,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9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38个,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

(五)典型案例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是“黔东门户”,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正以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贵福菌业为例,其茶树菇菌包由多种原材料组成,其中重要材料的就是玉屏当地种植的茶油生产产生的废料,以前荼油籽在榨油后就没有用了,到处乱堆放,污染环境。秉着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理念,贵福菌公司把菌包卖给农户,在农户卖完茶树菇之后,由公司统一按0.3元每袋回收菌包。回收的菌包用作有机肥料的原材料,有机肥用于油茶树种植,实现循环产业,形成全生态产业链。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充分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以玉屏海创环境科技为例,每天处理全县80%以上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窖处置城乡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将垃圾的气体送到水泥窖处理,烧不掉的废渣当作水泥原材料使用,垃圾废水通过污水池送到分解炉里面处理。

四、结语

协同推进贵州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可以为贵州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成果,同时还利于促进贵州青山绿水等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高自然资本在发展中的比重。当然,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快设立并用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加快绿色基金设立,运用基金运作模式解决重大生态项目投融资难题,运用市场化方式,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服务,形成健全完善的贵州绿色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和产业内生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秦如培.坚持发展和生态并举谋求大数据战略突破[J].中国信息安全,2016(5):56—59.

[2]刘鹏.“百姓富生态美”贵州将“大生态”上升为战略行动[ EB/OL].中国新闻网,(2017 - 04 - 17)[ 2018 - 08 -30]. http://www. sohu. com/a/134552683_123753.

[3]吴诚,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分析[J],现代园艺,2014(2):20.

[4]张厚美.把生态招牌变成绿色发展“金牌”[J].环境教育,2016(10):84 - 86,

[5]黄志斌,王晓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zooo(3):7-8.

[6]徐静,俞晓敏,张桔.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山江湖”综合开发背景下的南昌产业发展新思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8(5):48 - 52.

[7]葛丽颖,章圣样.浅议贵州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与管理,zoos(8):166 - 168,

[8]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贵州省地表自然形态馆息数据量测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3 -8.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翁羽.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城市群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08 - 118.

[11]何慰先.贵州应走发展生态经济强省之路[J].理论与当代,2000( 6):12 - 13.

[12]刘窦.浅谈毕节试验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7 - 18.

[13]王礼全.发展“生态经济”构建贵州“生态文明”[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1-22.

[14]张幼琪,史继忠,王哿幸子,六百年贵州生态环境的变迁[J].当代贵州,2013 (05):62 - 63.

[15]郑兴碧.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建设贵州生态文明[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69 - 70.

[16]杜建雄.刍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2(2):57 - 59.

[17]李会萍.新常态下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现状、路径与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5 (1):151 - 156.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