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2018-01-30吴永刚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

吴永刚

摘要: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经历了一十由摸索到自觉自信的过程。邓小平走向富强的改革观、江泽民人民主体的改革观、胡锦涛奎面协调的改革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汇聚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有机整体。梳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探察其不断发展的历史启示,即必须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政治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人本性更加浓厚、时代感更加强烈、科学性更加突出、大众性更加凸显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主要发展趋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381(2018)06 -0047 -07

“改革观就是关于改革研究和决策的基本意向。”[1]简单来说,改革观就是特定主体关于改革性质、目的、方法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和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和基本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特殊国情,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和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最先的尝试者和探索者,其改革观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明显提高的过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改革的自觉性和自信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笃定不仅源于对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反思,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发展启示,对进一步明确当代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

任何观念的产生都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就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以苏联为鉴,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围绕“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诸多创造性的思想和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围绕如何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性质、目标、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思想和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谋好了局,布好了篇,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总基调和总思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全面继承邓小平走向富强改革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江泽民人民主体改革观是对邓小平改革观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胡锦涛全面协调改革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观同样如此,都是对前面改革观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是发展的、变化的,经历了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由摸索式改革到笃定式改革的过程,是一脉相承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邓小平走向富强的改革观

实现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而对于结束“十年文革”、百废待兴的局面,是继续走“文革老路”还是走“改革新路”?显然只有走“改革新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围绕中国社会主义要不要改革以及怎么改革的问题,邓小平针对改革的性质、目的、动因、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论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改革观,即走向富强的改革观。邓小平的改革观之所以称为走向富强改革观,其主要原因有:第一,邓小平尽管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都提出了明确目标,但这些具体的改革目标都有其一致性,“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22换句话说,邓小平改革的最初动机就是尽快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走向富强是其改革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动机。第二,从邓小平改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非改不可是中国人民反思“文革”的共同呼声,其理由是:“文革”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贫困,反而使中国再一次丧失了追赶世界发展脚步的机会;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使中国尽快走向富强以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走向富强的改革观更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民的意愿。第三,邓小平的改革观是以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突破口,改革的立足点在于增进国富民强,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定下了基调。从现实层面来考量,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因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所作出的理性考量,走向富强的改革观顺应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意愿,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实现国富民强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江泽民人民主体的改革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完成邓小平未完成的改革事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邓小平改革观的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江泽民针对改革精英化的趋势,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改革的领导者,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同时,也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虽然是改革的领导者,但其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的真正实践者、推动者、评价者。江泽民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任何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民答应不答应、愿意不愿意参与改革;稳定是改革的前提,而社会是否稳定也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安稳。江泽民的改革观有效地化解了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改革边缘的风险,对于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人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3]江泽民的人民主体改革观包括人民群众是改革的支持者、实践者、推动者,同时也是改革风险和代价的承担者……围绕这些思想,江泽民着手完善了改革的民主决策制度、改革的民主评议反馈制度以及改革成果的共享制度等。邓小平的改革观也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而江泽民在新的历史阶段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江泽民的人民主体改革观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形态。

(三)胡锦涛全面协调的改革观

中国的改革事业进入到21世纪后,遇到了前所有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革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显现,如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的一大难题。正如胡锦涛所言:“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4]改革的不平衡性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逐渐显露,改革如何继续推进及如何攻坚克难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胡锦涛在继承邓小平、江泽民改革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及改革实践的理性反思,提出了针对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形成了全面协调的改革观。全面协调的改革观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改革要在各领域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5]743不能把改革只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行业。第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协同推进。改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落实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6],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得益彰,深刻体现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第三,改革要兼顾好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在于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5]650,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协调改革的重要特征。中国改革在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后,全面协调改革观有效地化解了改革遭遇的难题,在助推中国改革事业继续前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思想。

(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

“任何一种改革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7]改革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和方案,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观也要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改革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改革如何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以及改革如何获得持久动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改革观,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有效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式以及改革所要实现的理想和目标等,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并汇聚起改革的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它首次明确系统地回答了我国改革所坚持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对改革的目标、方式及顺序都作出了系统的解答。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简单来说,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改革要从人民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人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9]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等等。

二、中國共产党改革观发展的历史启示

邓小平走向富强的改革观、江泽民人民主体的改革观、胡锦涛全面协调的改革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一脉相承,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每一改革观都不是另立门户,后面的每一改革观都是对前面改革观的补充和发展,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中国改革实践的持续性是辩证统一的,梳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可以探察到以下几点历史启示。

(一)必须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任何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主客观条件,改革观亦是如此。从主观认识或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产生和发展仍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科学性和延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承继才能融合、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及社会管理改革思想、列宁的改革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创新的理论源头。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改革思想和西方优秀的改革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独特的、持续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不断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改革不仅需要摸索前进,而且更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改革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科学的改革观。从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中国共产党改革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改革思想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孕育的中国共产党改革观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改革事业;正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得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发展既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又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这恰恰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性;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基因,也不能缺失中国改革实践的沃土,两者不间断的结合,就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历史发展的首要启示。

(二)必须坚持立场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中国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有着明确的界限。“变”与“不变”是改革始终面对的问题,“不变”就是要坚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立场不变,“四项基本原则”的红线不能跨越,经济领域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政治领域中人民当家做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不能变,文化领域中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不能变,等等;“变”就是要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在坚守社会主义基本立场不变的前提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改革策略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针对恢复农业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时,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本来是对“实践标准”的形象表达,却成为许多别有用心之人歪曲、误解和污蔑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众矢之的,据此认为改革只讲策略的灵活性,不讲原则和立场的坚定性,这显然有悖于邓小平讲这句话的初衷,同时也有违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从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来看,邓小平在改革伊始就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2]138再到习近平指出,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2]。立场和方向坚定才能保证改革永不变色,手段和策略的灵活性才能保证改革富有成效,两者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历史发展的关键启示。

(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没有永恒不变的观念,科学的改革观都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改革观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改革实践中,每一时代都应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改革观;而每一时代都会遭遇不同的问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3]改革就是要直面时代问题,在解决时代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上升为对改革相关问题的理性认识。“我国新时期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是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14]每一时期制约和阻碍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往往成为改革的重点对象,而改革观又是指导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的一把利剑。问题是改革观产生和发展的起因,而改革观又为解决问题提供观念指导。在“十年文革”结束后的历史关头,选择走“新路”就意味着摆脱贫困、走向富强,阻碍中国走向富强的因素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是旧体制、旧机制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如何处理计划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等关系问题,邓小平改革观在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勾勒了基本路线图。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沿着邓小平改革的足迹不断继续前进,紧紧咬住改革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不放,把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人民主体的改革观、全面协调的改革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都切中了每一时期改革的要害问题,为解决时代问题指明方向的同时,成功地推动了我国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改革观只有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与时代同步。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启示。

(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需要“闯”和“试”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需要把改革实践经验教训汇聚上升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实践来探索规律、开辟道路、验证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种形象说法;而顶层设计是在理性反思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为“摸着石头过河”设定了界限,指明了方向和思路;“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15]改革既需要整体、系统地推进,同时也需要有重点的突破和尝试;没有“闯”和“试”的实践探索,就没有改革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更谈不上改革观的形成。任何改革的尝试不是“小孩过家家”,它都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代价;“闯”和“试”更不是瞎蒙乱碰,它需要顶层设计为其设定边界、理清思路,进而将风险和代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改革开放之初,“为避免改革付出不必要的代价,邓小平胆大心细、渐进式推进改革,走一步看一步,边总结经验、边規范改革。”[16]中国的改革既需要大胆摸索、大胆尝试,也需要理性的反思和总结,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顶层设计更加趋于科学化、系统化。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就会失去了根基;没有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就会失去生长的土壤,其作用也将无法发挥。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之所以能够指导我国改革事业不断前进,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当代发展方向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的改革至今已走过四十年,从改革之初的社会主义要不要改革到如今的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改革的自觉与自信,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从初期的摸索到今天的独特性显现,为世界各国的改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纵览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发展历程,显示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人本性更加浓厚

一部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发展史,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相统一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改革的初心就是领导全国人民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法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的价值取向。但与改革初期相比,当前的改革观人本性更加浓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自由、平等、公正等多方面的需求,成为当下及今后改革观必须关注的重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将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今后更加关注的问题。

(二)时代感更加强烈

任何改革观都是特定时代的改革观,不体现时代特色的改革观是不存在的。时代是孕育改革观的母体,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观更具有指导力和思想力。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赶者,诸多的体制机制及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更多地是医治社会病痛、追赶时代步伐的过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观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把握不够充分的产物,经过40年的改革实践经验积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深刻把握,改革观不仅与时代发展同步,还体现出引领时代发展的趋势。改革观要因时因势而变,就目前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是一个各行业间整合、交叉、相互渗透的无边界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8]68主动求变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立足脚跟。就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来看,正处于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之中,中国的改革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适应时代潮流,而要引领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不仅要为我国的改革实践服务,同时也要成为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聚焦时代发展主题,对困扰人类当前发展的难题提供了现成方案,为人类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逻辑思维等是时代潮流的体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科学性更加突出

判断一种改革观是否科学,最根本的要靠实践来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无疑是科学的,因为它接受了实践的长期检验,中国改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其改革观的科学性。任何改革观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也同样如此。其科学性程度的增强要建立在对“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把握的程度上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的改革观往往在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等特征的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价值性和人文性特征。改革观是特定主体对改革实践的一种主观认识,主观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主体的认识方法及自身素质。中国共产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俗话说“四十不惑”,40年改革的风风雨雨使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及改革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相比改革初期来讲,科学性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改革观更加具有全球视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全球视域。第二,改革观的系统性特征更加明显。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突破性的关键环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辩证思维。第三,改革观的价值取向更为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先进性;改革观中的绩效评估标准更为精确化和科学化,等等。

(四)大众性更加凸显

何谓改革观的大众性?简单来说,改革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而且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改革意愿。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从来都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它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人民对改革相关问题的认识,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实践主体。“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382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形成于和发展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并集合了人民在实践中提出的许多东西,反过来又成功地指导了人民的实践活动。一个国家的改革观越能被群众理解和掌握,就越能凝聚改革共识,越能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改革意味着要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和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市场化改革必然加剧利益分化,导致社会更多的不公。改革越深入推进,就越需要凝聚社会共识,改革观就越需要体现人民的改革意愿,“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18]77凝聚社会共识的改革观要切实地反映人民的利益需求和汇聚广大人民的改革智慧,同时还要转化为实际行动。改革观越是大众的,就越能被人民群眾接受和认可,就越能转化为改革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曦,陈中飞.“新改革观”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z]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采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采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6.

[7]姚东.论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6(4).

[8]新华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 - 11 - 16.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3一11—15)[2018 - 07-15].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es/2013 - 11/15/c_118164294.htm.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奎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5.

[13]习近平为何要求在“两学一做”中突出问题导向?[EB/OL].(2016 - 04 - 09)[ 2018 - 07 - 12].http://theory.people. com, cn/nl/2016/0409,e49150 - 28263000, html.

[14]包心鉴.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N].光明日报,2014 -08 - 20.

[15]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EB/OL].(2013 - 05 - 25)[ 2018 - 07 - 18].http://cpc.people.com, cn/n/2013/0525/c64094 - 21613836, html,

[16]汪青松,成利平,邓小平改革胆略与习近平改革思维[J].理论探讨,2014(6).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套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 - 28.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