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18-01-30杨丽文
杨丽文
摘 要:生活化教学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所学知识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教育主题,关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文笔者就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知识经验;生活化
一、 前言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活是第一位的,课程源于生活。特别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所要学习的内容如生活常识、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等等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其主旨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教学的要求和目的也主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为依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能力、掌握知识,以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立足教学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现笔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二、 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必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利于学生体验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参照教参要求外,还要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从而为提升小学生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学有关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在回家路上的自我保护意识,笔者在教学时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几种重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在头脑中首先形成一定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交通知识,同时还补充了一些学生不常见到的交通知识。同时笔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告诫学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安全意识,为他们在日常回家路上,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把握教材观点,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从而确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终通過教学指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生活的能力。
三、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生的世界纯真而精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丰富而实用。怎样将学生精彩的生活与教材丰富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但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经常会出现由于书本上或者与老师所讲述相矛盾的事件、现象,让他们感到矛盾和困惑。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想说,如果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带给学生生活的气息,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那么,这门课程的设置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而且,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一定的生活态度,而非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小学生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些什么困惑,从而,结合他们的所思、所看、所想,把他们带入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开展以学生的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把学生看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以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能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时,尽量设计一些能够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学会认真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 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去经历生活,去体验生活,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让教学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细腻、敏感。而且品德与社会教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同样真理也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意义的。就以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某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向学生强行灌输概念,而应该多从学生生活中选取恰当的实例,让学生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性极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引导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秀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
[2]刘秀君.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3]杨晓雅.走向开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5(01)
[4]张敏.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