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堂走向解放的必经之路

2018-01-30鹿瀚文

考试周刊 2017年64期
关键词:对话美术教育创新

摘 要: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机构都在喊着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口号,但压迫依然存在。这就是一种储存式教育,教师有意向传授学生知识,却没有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尤其在灵活的美术教育中,注重的更是思维的跳跃而不是思维的定式。因此,解放美术教育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关键词:批判性认识;创新;对话;美术教育

虽说美术学科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只是处在副科的位置上,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美术学习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同样也可以像学习语文之类的主科一样形成我们美术特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认真思考是否也存在着“灌输式”的教育性质。再加上美术学科更是一门相对灵活性大的学科,因此解放美术教育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 批判意识与创造思维的结合

(一) 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拥有批判意识与批判能力是解放教育的主要任务。要解放压迫和被压迫的矛盾,被压迫者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对世界作出反思和行动来改造这个世界。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沒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迷信权威,轻易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就是主张要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意识。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美术学习有利于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自我价值,一旦进行“灌输式”教育,学生便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要说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因此,在美术教育的发展中我们要做到两点反思与行动。

在美术这门自由度比较大的学科中,教师们如何去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与行动呢?比如,在绘画课上,不再是教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虽说这样学生们画出的效果可能会让家长们大吃一惊,但学生们在无形中就会形成对事物产生新认识的惰性,这样的学习只会使他们的思维固定住。我们都把学生们比作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那么培养学生们的反思与行动也是在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美术课程中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跳出旧框,任孩子们的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那么不管是在美术鉴赏课、设计课、绘画课上都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大胆的质疑,不论学生的质疑是否对错,先激发出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 在展开美术学科中的教育进行批判性的认识与创新时,我们必须要围绕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扬弃与创新。我们知道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美术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区域间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文学等中。同样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上。例如,唐代流行以胖为美,而现在则是以瘦为美。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对文化对美的诉求不同了。为推动文化的发展又不能完全丢弃传统优秀的文化,所以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人性化、经典、符合时宜、开明的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二、 注重提问与对话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现如今的课堂常处于沉默式教学的状态中,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往往是消极、沉默的。而美术课堂又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上,一周不过1~2节课,有时甚至还会被主课教师拿去补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去解决师生的这一矛盾呢?打破这一状态的必要方式就是——进行对话式教学。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跳出来,变成“老师学生”和“学生老师”的关系。

对话式的课堂拿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征服老师或者是老师征服学生,而是让师生更好地了解对方共同进步。在师生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要有两个大的前提:一、 对话中的双方要平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说假话虚话。在许多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在老师提问之后往往只回答让老师满意的回答,就像上面我们讲到的苏格拉底与苹果的故事,学生们明明没有闻到苹果的味道却回答闻到了一样。我们再回归到现实,在学生以迎合老师为目的的回答中,殊不知老师在此过程中也失去了主动性,只有通过学生真实的反应,老师才能进行最真实的反思。二、 老师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这种双向的积极交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之间的共同进步。正如师说上写得那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 结语

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课程,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绘画技巧,还有包罗万象的人文精神以及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核心素养”现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高峰,是因为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出的学生正符合弗莱雷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产生觉悟,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采取行动。即在美术学科中重视学生的人性化,把学生看做主体,不再只是被灌输的容器。学生开始面对自由宽广的美术学科的学习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积极去创作的兴趣,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250.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作者简介:

鹿瀚文,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美术教育创新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