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读”方能“知解”

2018-01-30郑冬娟��

考试周刊 2017年74期
关键词:突破理解阅读

郑冬娟��

摘要:中考数学阅读题材料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样,考查角度多、范围广,这类问题得分率低,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笔者归纳出中考数学阅读题四种类型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①概括方法型,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应用”;②探究规律型,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归纳—猜想—验证”;③图表型,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选择—求解”;④实际应用型,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建模—应用”。

关键词:阅读;理解;突破;数学阅读题

《新课标(实验稿)》指出“……数学考试着重考查七~九年级……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数学阅读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日常生活体验,又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后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建模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笔者分析了近三年浙江省各地区的数学中考卷,中考阅读题占了20%左右,学生的得分率很低,针对中考数学阅读题的特点找到突破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 中考数学阅读题的特点

中考数学阅读题是指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新方法或新知识或背景,能灵活运用这些新方法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这类题型有很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 阅读材料面广,呈现方式多样

这类题型材料有出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有涉及古往今来的文献资料,还有涉足生產、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阅读材料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符号、图形、图表等方式呈现问题的条件。

(二) 考查角度多、范围广

由于阅读材料中内容很多都是新的知识点,且文字叙述多,数量关系隐蔽,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有对图、表、数字信息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有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有寻找解题新信息的能力,要有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炼信息的能力,要有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要有寻求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

二、 学生在解中考数学阅读题中存在的问题

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中考数学阅读题在整张试卷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但学生得分率却比较低,学生在解题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心理恐惧、缺乏耐心

由于阅读材料文字叙述多,许多学生拿到题目后就心慌,无从下手,从心理上对这类问题产生了恐惧,有些学生甚至连看题目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把题目读懂,找到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了材料之后对题目中给出的解题方法半知半解就盲目答题。

(二) 缺乏数学阅读能力

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学科思想意识,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无阅读习惯,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材料学生读不懂题意,提炼不出有效信息,找不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 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受到“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影响,造成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差,不敢大胆地猜想、假设,很难去构建数学模型。

三、 突破各类中考数学阅读题的策略

学生在解中考数学阅读题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九年级后期的数学复习,时间仓促、任务繁重,不可能让学生重新学习,不可能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现代教学理念来看,更不允许题海战术。那么怎么突破中考数学阅读题呢?怎么消除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恐惧心理?怎么让学生胸有成竹去应对这类问题呢?教师要针对中考数学阅读题特点,归纳各种类型的解题特点来进行方法引导。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各地市中考数学阅读题,归纳出中考试卷可能出现的几类题型,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 概括方法型

学生按给定的陌生的定义、公式或方法去解决问题,相应的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应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一些陌生的定义,不熟悉的公式及方法,采用“一粗、二详、三联系”的方案,在回顾复习已有知识和理解剖析新问题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例1平方根节是数学爱好者的节目,这一天的月份和日期的数字正好是当年年份最后两位数字的平方根,例如2009年的3月3日,2016年的4月4日:请你写出本世纪内你喜欢的一个平方根:()年()月()日。(题中所举例子除外)

这个问题给出一个陌生的定义“平方根节”,学生首要任务是从阅读中理解、概括出“平方根节”定义的核心,再结合已经学过的“平方根”进行解决问题。

例2定义:如图1,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P在该抛物线上(点P与A、B两点不重合),如果△ABP的三边满足AP2+BP2=AB2,则称点P为抛物线y=ax2+bx+c(a≠0)的勾股点。

(1) 直接写出抛物线y=-x2+1的勾股点的坐标。

(2) 如图2,已知抛物线C:y=ax2+bx(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P(1,3)是抛物线C的勾股点,求抛物线C的函数表达式。

(3) 在(2)的条件下,点Q在抛物线C上,求满足条件S△ABQ=S△ABP的点Q(异于点P)的坐标。

分析:(1)根据抛物线勾股点的定义即可得;(2)作PG⊥x轴,由点P坐标求得AG=1、PG=3、PA=2,由tan∠PAB=PGAG=3知∠PAG=60°,从而求得AB=4,即B(4,0),待定系数法求解可得;(3)由S△ABQ=S△ABP且两三角形同底,可知点Q到x轴的距离为3,据此求解可得。

(二) 探究规律型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隐藏的规律并利用它解题,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归纳—猜想—验证”,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观察、猜想的能力,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和与已学知识的联系。endprint

例3如图,正△ABO的边长为2,O为坐标原点,A在x轴上,B在第二象限,△ABO沿x轴正方形作无滑动的翻滚,经一次翻滚后得到△A1B1O,则翻滚3次后点B的对应点的坐标是,翻滚2017次后AB中点M经过的路径长为.

学生要通过阅读、计算,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测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验证。在这个例子中,点M的轨迹是有一定规律的,三个弧度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点M的运动路径为120·π·3180+120·π·1180+120·π·1180=23+43π,由2017÷3=672……1,即有672个循环多了第一个弧度,可知翻滚2017次后AB中点M经过的路径长为672·23+43π+1203180π=134633+896π。

(三) 图表型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利用统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断或用函数的方法求解,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选择—求解”。通过阅读图表,获取有用的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4为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某市对某路口的行人交通违章情况进行了20天的调查,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如下统计图(图2不完整):

某路口20天内行人交通违章次数的统计图

某路口20天内行人交通违章次数的频数直方图

请根据所给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第7天,这一路口的行人交通违章次数是多少次?这20天中,行人交通违章6次的有多少天?

(2) 请把图2中的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 通过宣传教育后,行人的交通违章次数明显减少。经对这一路口的再次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的行人交通违章次数比第一次调查时减少了4次,求:通过宣传教育后,这一路口平均每天还出现多少次行人的交通违章?

通过阅读两个统计图,获取某路口20天内行人交通违章次数情况,利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比较简单的,关键就是能通过阅读图表获取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四) 实际应用型

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建模—应用”,这类问题一般叙述较长,存在很多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学生要正确阅读题意,剖析题意,正确获取信息,并将其翻译成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形式,构建出数学模型,求其解,最后将其解还原到原来的问题中,验证其解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性。此类题型涉及了生活、生产等问题,所以教學中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多观察、多实践,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5“五·一”期间,小明一家乘坐高铁前往某市旅游,计划第二天租用新能源汽车自驾出游。

根据以下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设租车时间为x小时,租用甲公司的车所需费用为y1元,租用乙公司的车所需费用为y2元,分别求出y1,y2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 请你帮助小明计算并选择哪个出游方案合算。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图形判断出相应的函数模型是一次函数,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中考数学阅读题能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中考阅读题的要求是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读”方能“知解”,在教学中要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标准》理念下的数学学习[D].杭州师范大学,2009.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郑冬娟,浙江省江山市石门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突破理解阅读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