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探究
2018-01-30毕小茹
摘 要: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一种观点或看法,在学生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我等一些原因存在歪曲的劳动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教育,可以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劳动观;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形成的一种观点或看法。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脚踏实地的劳动观,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践行能吃苦、能受累的劳动观。
一、 中学生的劳动观歪曲
目前在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的劳动观歪曲,认为只有脑力劳动才是关荣的,看不起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缺乏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在一些学生中还存在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 中学生劳动观歪曲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对孩子比较宠溺,孩子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几乎不从事劳动,从小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而且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每天只是督促孩子学习,认为只要孩子在学习就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家长的这种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 学校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对学生的正确劳动观教育缺失。中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思想、行为的可塑性强,部分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歪曲的劳动观,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偏差。
3. 社会原因
社会上普遍存在尊重高级劳动的现象,而且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的劳动报酬存在较大差距,使得部分学生一味追崇高级劳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并且伴随着社会上一些聘任的潜规则,使得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充满困惑。
4. 学生自身原因
作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劳动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一遇到事情就找父母、找老师,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三、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我国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不仅应该成为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教育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地方,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其主要方式,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把科学的劳动观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劳动观念的树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要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1. 知:科学的劳动观深化为基本共识
知,是行为的基础,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关于正确劳动观的认知,应基本包括劳动平等观、吃苦耐劳的就业观、脚踏实地的实干观等。对于这些正确的劳动观可以穿插进教材内容。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教师在讲授这节课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正确劳动观的知识,形成关于正确劳动观的认知,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劳动观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去实践。在讲授《哲学与生活》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时,让大家掌握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人民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帮助学生把正确的劳动观深化为共识。
2. 情:科学的劳动观内化为情感认同
情,是行为的动力,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情感体验。劳动观教育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不道德的社会就业现象、一些歧视低级劳动的现象,作为对比再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然后小组讨论分享所想所感,老师总结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正确劳动观的情感认同,形成践行正确劳动观的动力。
3. 意:科学的劳动观升华为坚强意志
意,是行动的保障,指坚强的意志,使内心认知外化为行为的保障,推动正确劳动观的践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具有坚强意志的劳动模范,来激励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此外,还可以提供给学生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坚强的意志成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
4. 行:科学的劳动观外化为实践行为
行,即行动,通过对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调节来落实具体的行动。正确劳动观的知情意最后要落实到行为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多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实践劳动活动,如去养老院服务、一些志愿者服务、一些生活技能大赛等,使学生慢慢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习惯。
正确劳动观的树立是一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观认知与情感体验,伴随着坚强的意志,最终外化为正确的劳动行为。
参考文献:
[1]符创基,易刚强.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37-38.
[2]廖联奎.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4,(21):151-152.
作者簡介:
毕小茹,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