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配合机制研究
2018-01-30钟琴
摘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大部分。本文将从各自存在的问题立足,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的意义以及二者的配合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二者分属于不同体系。“思政课”教学属于教学科研系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学生工作系列。由于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差异,在思想教育实践中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例如,教师主要关注课堂教学和专业研究,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深入了解,而学生工作管理者又多关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疏于思想教育理论的研究。以至于这两个教育途径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的“知行”脱节,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实现“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 “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的意义
1. 实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政课”以解决学生成长成才问题为关键。其中包括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果只是立足于思想层面,甚至只是讲“大道理”,讲“空话”、“套话”,而不去了解大学生实际的需求,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是失败的。现实经验表明,处理学生的成长问题需要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思政课”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例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国主义、道德法律规范等规范教育。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日常性管理和交流等现实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2. 实现发展学生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现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因受限于师资队伍人数、教学资源的制约,大多实行大课堂的授课方式。大课堂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述问题,但也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与更多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是通过与学生较为“亲密”的接触,能切实把握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衔接,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
3. 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结合
由教师引导的“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课堂教育,由学工队伍主体——辅导员引导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外教育。“课内”“课外”两个课堂配合好,就能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思想问题,可以由辅导员来辅导。而一些有难度与深度的思想理论问题,可以由任课教师来解答。一方面可以让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实际需求,能够使课堂教学更深入而准确,也更“接地气”。同时也有利于辅导员提高其自身的理论水平,用理论指导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二、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
1. 加强和完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
“思政课”教师队伍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属于不同系统,接受不同机构领导,这会导致二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这种高校教学与管理机制成为了阻碍“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需要实践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领导,实现相关部门的协调统一合作。例如,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统一协调相关部门;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具体制定出本学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划;学工处应结合实践教学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等)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2. 实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融合。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管理重视日常教育在“知、情、意”的引导。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融合课内课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课堂内,教师可以改变一味的纯理论教学,加入些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方法,可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外,学生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社团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思想理论知识和具体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思想理论课的时效性。
3. 建立“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影响着教育的方向。传统教学中,“思政课”的考核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重理论而轻实践。然而,“思政课”应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要注重“知行合一”考核评价。考核与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个别概念、结论的记忆和背诵上,还应当同时考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表现。成绩评定可以由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由思政课教师负责命题并且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负责,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的行为表现打出平时成绩,辅导员则根据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整体评价。最终评分将由双方所打成绩折合成一定比例计入自身成绩得分,以确保考核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立仁.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1(2):52.
[2]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
[3]余双好.充分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4]王小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09(5).
作者简介:
钟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