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18-01-30庄朱坤

考试周刊 2017年68期
关键词:感悟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告诉了我们这些从事一线教学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个简单的道理——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要摒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旧模式,倡导学生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和启迪学生进行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内容,去感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紧张且生动的教学气氛,学生通过质疑交流、合作交流,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和谐。

1.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重视构建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始终感受到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总是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地完成紧张的学习任务。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生情感活动,当好向导,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将被引入一种境界中,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的探索。如教《小珊迪》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文内容听录音,在录音机播放下,那种轻重相宜、节奏和谐、语调生动、抑扬顿挫、引发幻想的朗读,很快便激起学生满满的学习热情,个个跃跃欲试,希望参与诵读活动。

2. 有意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他们读课文时,往往会过多关注文章故事情节和关心人物命运。根据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在阅读环节有意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心理。例如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这样设疑:“你们想知道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吗?”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巨人与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从中悟出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欢乐。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那颗好奇之心,诱发探秘问题的进一步深度思考和探究。

3. 启迪学生质疑。无数例子证明,人类科学探索与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过程,其实质上是探究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这正如明代思想家陈献章所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在阅读中,就必须让学生在“潜心会其文”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尽可能“质疑”的机会,不拘泥于问题形式,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根据文本特色进行问题情境创设,鼓励学生会发现问题。

二、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1.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阅读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享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扎根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长期坚持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在课堂上,教师始终要尽可能地留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最终促成自己的感悟。

2. 分角色朗读扮演。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要求学生进行小鸟与梳妆台、门及柴油灯的三次对话,体会语气的不同,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小鸟与树的深情厚谊。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蔺相如与手下的对话、蔺相如与廉颇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用心地体会人物语言的魅力。

3.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于有实验操作的课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的教学,先从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往下落,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提出质疑,然后再随着伽利略的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让学生模仿伽利略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其中的真理。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让学生理解“鱼为什么能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自己画的鱼能否“游”到纸上呢?然后从文中感悟到在平时生活中要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工作学习中要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

4. 对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所教课文中遇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述理由。如《生命生命》一文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什么呢?”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在认真阅读课文后,从课文中的飞蛾、香瓜子、心跳的生命迹象体会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 从读中开阔视野,引发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以教材课文为根本,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无限遐想。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可以课外收集有关科普知识的文章进行交流,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学习了《自然之道》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成长及其他自然现象,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受到什么启发,写一篇观察日记。又如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痛失父爱”时的那种悲痛心情,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爸爸临上飞机时说的话”,“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用坚定自豪、崇敬的语气读,让学生想象父亲为了世界和平而倒下的情景。通过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读后已泣不成声,阅读得到了升华。

“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认真教给学生创造性的读书方法,必将对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起积极促进作用,小学語文的教学定能日新月异,走向完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J].语文学刊,2006(1).

[3]廖海燕.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2008(11).

[4]王冬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75.

作者简介:

庄朱坤,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悟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