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道德坚守
2018-01-30马宁
摘 要:《随想录》是巴金在1978到1986年所写随感的合集。共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部分,共150篇散文。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探索国家民族的道路,并对自我灵魂进行深度的解剖,自觉与历史共同承担责任,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巴金在随想中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封建思想,探索出一条讲真话的道路,在追忆过去的事件中体现出一个人真实的生命情感。巴金可以说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在晚年伴随着病痛的折磨所写下的《随想录》是老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伟大思想的里程碑而且开拓了散文的新境界。
关键词:《随想录》;反思精神;忏悔意识;生命体验
知识分子一直是文化的先锋和大众的精神引领者,“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和人文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奋斗。巴金是“五四”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从文学爱好者到文学创作家的角色转变,从新思想的萌芽到实践都体现着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巴金的小说是“五四”时期革命文学的代表,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家》《灭亡》《寒夜》等是典型的代表。无论是在创作高峰期还是文革中那段岁月直到人生的末年,巴金老人从未放弃过对自由、民主等人文精神的追求,都未曾割舍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而写下的作品,它最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和那个时代的回音。这些文章记录了历史、友谊、亲情等生活的碎片,更展示了人到晚年回首岁月时的那一段情,它不仅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更开启了一条以讲真话来追求光明的道路。
一、 深沉厚重的反思精神
《随想录》中的大量篇幅都伴随着对历史,自我和真理的追问。这部回忆型的集子是巴金老人一生重要心理过程的剪辑。这是一部充满痛苦回忆的集子,这深沉的痛苦缘自知识分子那份良知的坚守和对祖国的热爱,因此有人说巴金是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巴金在审视、批判文革历史时不是一味地指责、怒视当时制造杀戮的人,而是反省、解剖自己,自觉地与历史共同承担责任,与民族共忏悔,表现出强烈的自省意识和自我解剖精神。《小狗包弟》中作者因为自保而不得不将包弟送去实验室进行解剖,表达了对小狗真诚的悔恨与歉意,最深刻地体现出与民族共同忏悔的反思精神。作者在回忆往日与包弟玩乐的情景时不禁有这样的感伤“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做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作者不能轻易原谅自己当时的决定,盡管那个年代是“哪怕一声狗叫都可能招致抄家之祸,常人根本无力来保护一条狗的性命”。通过文章,作者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当年“明哲保身”的生存观,揭露了自己内心的封建意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个人说你有错一批人都会站出来指责你、批斗你,让人的理性意识受到蒙蔽从而人云亦云,连自己都认为自己真的有错,理应受罚。经过文革的历练与教训,作者探寻出一条认清历史和个体问题的道路——独立思考。运用理性的独立思考可以轻易地看破当时“四人帮”拙劣残忍的骗局,可以用清醒的意识来看待现实和自己的内心。“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奴性意识几乎潜藏在每一个个体生命中,面对隐藏的奴性我们将用怎样的方式面对?闻一多曾说“人不怕有罪恶,只怕有罪恶而甘于罪恶,那便是终古沉沦于死亡之渊里了”。认识自己的奴性需要意识的觉醒,要反思和克服自身的奴性则需要“巴金式的忏悔精神”。巴金的忏悔,从放弃独立思考到找寻心灵的出路,从放弃原则的明哲保身到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痛苦的反思所达到的蜕变使巴金达到了自我精神境界的高境,这也是中国散文的重要蜕变。巴金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一段历史与自身的“忏悔录”,从内容到题材都是一种超越。
二、 讲真话原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文化界也从那个昏暗的时期开始复苏。巴金犹如涅槃后的凤凰,面对新生活,深刻地回忆与总结过往,用讲真话的方式来写成长达42万字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
对于什么是真话,巴金有过这样的看法“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可见,巴金提倡的讲真话不是标榜自己讲的话有多重要,甚至会有些偏颇之词,但凸显的却是作家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从巴金的真话观中可见真话人人都可以说,只要你有自己真实的想法。《随想集》就是用一篇篇文章表达出不同时期的真实感情,它可以不够严谨科学,但却是一位老人历经沧桑后真实的回想。我们应当“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对于历史更应如此,对于现实生活我们更应有说真话的勇气和一颗存有寻觅真理的心。但无论是巴金的忏悔意识还是讲真话的原则都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道德意识,对人性自身的缺点和原始性的本能没能给以理解和原谅,这也是时隔多年后作者仍不能忘记与原谅自己曾经“过错”的主要原因,我想这也是为何巴金能够代表一代知识分子道德良知的原因吧,不因为人性固有的缺陷而放逐自身的行为,不因无法克服的弱点而原谅自身的过错。用真话来还原一段史实,更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
三、 真实的生命情感
首先是真挚的友谊。《怀念老舍同志》《纪念雪峰》《靳以逝世二十周年》等文章中深刻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情。他们对祖国都有着一腔的热情,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只想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都执著地追求自由与民主,也都有着知识分子的坚守和无奈。志同道合是他们结缘友谊的内在根基,可在劫难之后当巴金老人再忆起当年的好友时不禁会黯然神伤。曾经的回忆还历历在目,但友人多已离开这个世界了。
其次是相濡以沫的爱情。《随想录》中有两篇文章是回忆亡妻的,分别是《怀念萧珊》《再忆萧珊》。通过回忆展现了那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爱情。《怀念萧珊》是在亡妻逝世六周年时所作,回忆了当时作者被划分为右派,全家人都被牵连的情景,萧珊被示众、扫街,为了保护“我”甚至被打。在回忆中那往日的历史是血淋淋的,萧珊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历史对于这对苦难的夫妇是残忍的,但却不能阻断人间的真情。《再忆萧珊》中是通过梦境来写与妻子的相见,在梦中妻子还像从前一样对自己有许多的不放心。生死的界限也未能阻断真心的坚守,共同经历的苦难增添了彼此心灵的重量,也使这段爱情在对方心中获得永生。
再次是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作家与读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彼此信任,有着相同的精神共鸣。作家通过作品引领着读者前行。巴金的小说赋有革命的战斗激情,鼓舞了许多热血青年找寻他们的人生理想。在《随想录》中每当提到读者,巴金都满怀着感恩和责任,多次提到“把心交给读者”。
《随想录》将革命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历史和文化进行探索和反思,用自我解剖的方式和讲真话的原则来书写历史和自身生命体验,这一切都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爱国、责任和理想贯穿于整部作品中,我认为《随想录》的价值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凸显其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其中倡导的精神定会指引更多的读者坚定信念地去探寻真理。
参考文献:
[1]李存光.我心中巴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陈思和.黑水斋漫笔[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巴金.随想录[M].三联书店,1987.
[4]陈思和.人格发展:巴金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马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