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探析
2018-01-30王霞
摘要:听力技能在语言四大技能中位于首位,听力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十分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听力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听力课教师面临很多挑战:教材、教学设计,如何正确看待听力课?怎么上听力课?都是听力教师的难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关。笔者将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指出听力教学的问题和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在语言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听”排在首位,它是语言输出的基础,也是“说”的输入的前提,在语言学习中,听的能力不可或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也早已得到认识。但是长期以来,听力教学仍然是语言教学的一大难关:不好操作,难以把握,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要求很高,因此难以发展成熟,导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种种原因致使听力教学的开展更加困难,上好听力课对新手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二、 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听力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一门复杂的技能。它涉及学习者的记忆、猜测、预测以及修正等多项分技能,牛津大学的惠特尼曾具体描写列出的听力技能的分技能多达22项。这说明培养学生的听的技能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无法简单地用单一化方法来训练学习者,“听”的能力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相对“读”来说更难培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变通性,因其更偏向考查学习者对目的语口语化表达方式的掌握,是区别于固定化的书面语的。这就对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一些口语化表达方式、上下文语境、汉语语调声调、中国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等都提出了挑战。
(一) 过多的应试型听力
听力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我们将其分为应试听力和求知听力。所谓应试听力,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或者听力材料以及问题,放录音,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的这种機械做法。
当前的听力教学中,教材单一,新知识过多,针对性不强。一方面,教师习惯性地利用教材,照本宣科,遵循着讲解—听录音—选答案—做练习的套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找出正确的答案,因为书中提供的题型多为判断和选择,这种单调的题型不能表现出听力能力的各项分技能,教师没办法考查到学生究竟听到了什么;学生也会认为听力的侧重点在于明白各个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但是实际上听力课应该训练的是学生对整个语段的理解以及对已经听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
(二) 对听力课的误解
听力是一项技能,不是简单地找出正确答案,它作为一项被动技能,是学习者为了输出而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听力课和听力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语言的另外三项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听听力,选答案,但这一点常常由于教材和教师经验少的原因被忽视,很多新手教师难以正确地认识到听力课的意义所在,或者认识到了也难以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听力技能水平,这就导致听力课枯燥乏味,收效甚微甚至差之千里。
汉语听力教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微技能的子系统,不同的听力目标应该有不同的听力训练方法,听力技能也不是独立的,它是和语言的其他技能相交叉的,相互影响的,听会影响到其他三项技能的提高,听力课不应该是单纯地听,单纯地判断对错、回答问题,而应该是听、说、写的相结合,听力课也不仅是只需要动脑和动耳朵的简单重复,对汉字语音的认识、记忆,对汉语句子声调语调、特殊句型等的认识都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听力水平。
(三) 听力教材编写落后
作为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听力教学教材也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笔者教学时使用的教材是阶梯汉语系列,教材中的课文、语言过于书面化,口语化不够,学生难以将其与相配合的口语教材联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教材中的练习形式也多与新词有关,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难以马上记住这些生词,并且这种形式对听力技能的提升效果甚微。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围绕教材进行,但是形式单一,机械僵硬,学生要记的生词太多,反而喧宾夺主,影响到主要目的——听力训练。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涉及的文化点、特殊语言点较少,而这些都是学习者正确理解目的语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有相关的意识或者相关材料为学生进行补充,一来可以使学生更了解目的语的口语化语言,能够在语境中理解听力材料,二来也能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教材中没有这些内容就只能靠教师自己适当加入,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启发、引导学生听、解的方法,找不到分析讲解的切入点,上课没话可说,容易造成放录音带、对答案了事,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听力能力是缓慢的隐性的提升,学生一时难以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互作用之下,学生就会觉得听力课无用,出现厌学畏难情绪。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1. 生词过多,讲解费时间,学生任务量大,喧宾夺主;
2. 教材上的联系多围绕生词进行,缺乏针对提高听力技能的练习;
3. 教材提供的内容、练习不足,或缺少帮助教师进行求知性听力教学的材料;
4. 听力理解中相关的语言点介绍,尤其在汉语中很重要的语调、轻重音、感叹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型缺少相关材料,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而这一部分正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学习者作为输入方时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所在。
三、 应对策略
(一) 正确认知听力教学
首先,要了解听力技能包括哪些分技能,我国在进入80年代以后对对外汉语听力进行了技能单项分析,李清华教授介绍了外国的语言教学会将各个技能的分技能分离出来再进行分别强化的方法。这些分技能有对听力材料的筛选能力、预测和更正预测的能力、跳跃障碍的能力等。学者杨惠元着重分析了分技能(他称之为“微技能”)训练,并概括出8种听力“微技能”,它们是: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了学习者最终的“听”的能力里面。endprint
其次,不要将听力技能与其他技能孤立开来,上课时教师采用多种联系方式,注意听和说、读、写的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和活动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主体的参与者,增加求知性听力教学和训练。
(二) 把握教学重点
教师要抓住听力教学的精髓,始终围绕听力训练这一目的进行备课,教材中的生词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答疑解惑,稍加講解,还可补充与听力材料有关的一些文化、语法、背景等知识,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听力教学效果,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补充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一切都按照教材来,那么学生大可以回家自己听,听力课老师的作用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作用最大化?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看得见的知识,这对于一堂好的听力课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再找相关的一些材料进行补充拓展,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口语化的材料。
(三) 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听力课在持续不断的语言输入环境中,学习者容易感到疲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包括动机、自信心等都会影响到二语习得的输入,如果学习者过于紧张,就会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对大脑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产生堵塞。所以好的听力课堂的前提是要有轻松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关系,可在课前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近距离地沟通了解,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也不要放弃和学生的沟通机会,力求和他们建立友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四、 结语
听力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学问,以上只是笔者的看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能教学,还要能科研,能总结。每个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会相同,作为老师,应该在不断汲取新的理论和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自身教学经验,寻求合适的改进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主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促进听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惠元著.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4]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霞,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