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彩陶行走的历史
2018-01-30陈相序高静云
陈相序,高静云
(江苏 宜兴 214221)
作为宜兴“五朵金花”之一,彩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它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研究、陶瓷艺术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1860年,宜兴组建了一家老字号陶瓷企业——高大昌陶器作坊,即为延续至今的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纵观宜兴彩陶一路走来的历程,从粗陶细作到彩釉细陶,在坚守中传承,从传承中创新。
1 宜兴制陶历史文脉
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骆驼墩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遗存距今约7300多年。2001—2002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宜兴骆驼墩文化遗址里,发现了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的古陶器。从出土的陶罐、陶盆、陶壶等残片来看,都为红陶、夹砂陶和少量的灰陶。由此断定,宜兴制陶史已有七千多年。
“宜兴窑系”发源于新石器中期,兴盛于当代,在现有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宜兴窑系九大窑系体系中,“宜兴窑系”是华夏九大窑系中唯一的陶窑系。
目前宜兴遗存的窑址有:(1)宜兴小窑墩遗址,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中层多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多为缸、瓮坛等日用粗陶。(2)宜兴涧潨唐龙窑遗址,属龙窑结构,头南尾北,创烧于唐代中晚期。残长28.4米,窑地分窑门、炉膛、档火墙、窑床四部分。(3)宜兴筱王古窑遗址,是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从陶片堆积考古分析,窑口大,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4)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的一座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龙窑头北尾南,窑身42对鳞眼洞,西侧设装开窑用的户口5个,龙窑全长43.4米。前墅古龙窑是我国研究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可贵实物,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5)前进龙窑,座落于黄龙山西段,朝向南,沿山坡袭上而卧,全长140米,是陶都所有龙窑中之最大、最长,它专门用于烧造缸、大花瓶、陶台陶凳、钵盂、大花盆等陶器。初开始,民国时期的龙窑用煤、柴烧制。到了70年代,开始用烧重油隧道窑。2000年,开始用烧天然气的推板窑、梭式窑,辊道窑。
作为世界知名陶都,宜兴丁蜀镇拥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宜兴彩陶,作为宜兴传统陶瓷主要门类之一,可以说是宜兴几千年来陶瓷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5年,公私合营建立宜兴建华陶瓷厂;1959年改名宜兴卫生陶瓷厂;1966年更名为江苏省宜兴红卫陶瓷厂;1984年定名为现在的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
20世纪50年代,宜兴彩陶厂主要生产祖传的日用陶瓷,缸、盆、瓶、罐、砂锅等产品,产品单一,几乎没什么装饰,工艺要求不高,技术力量也不足,市场业绩平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彩陶产业有所创新,对原有的传统产品、制作工艺、装饰手法进行改造。“粗陶细作”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彩陶发展历程上的这一转变,离不开一个人——何六一。
2 “粗陶细作”和“彩釉细陶”
60年代之前,彩陶厂生产的白绿货坛罐产品,主要使用打泥法,借助“奎头”(内模)成型,量低质差。当时何六一在陶瓷公司的试验工厂中,从事模具设计,他通过制作工艺的改革,利用石膏模具注浆,把泥料配比成注浆料,增加流动性,使彩釉陶材质具有细白、抗压、抗拉、吸水率低、结晶程度高等特点,让坛、罐身盖规格统一,他开创的石膏模具注浆法,正式拉开了彩陶工艺“粗陶细作”的历史帷幕。
在粗陶细做的基础上,彩陶又逐渐向前发展。由于当时化工原料的匮乏,制釉设备简单,烧成工艺落后,用于陶瓷生产的釉色仅有少数几种单一颜色,且烧成后釉色极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彩陶厂成立了釉色攻关小组,由何六一和高连生、张立等参加,成功研制出了玫瑰红、柠檬黄、维多利亚绿、钛黄、钒锡黄、宝石兰、桔红等单色釉、流花釉和多种复色釉,以及砂金釉、金星绿、结晶釉、无光釉等名贵釉色。在施釉方式创新上,原来仅采用浸釉一种,他们利用厂内一台小空压机进行喷釉,再加上自制的流花釉、变色釉等,使彩陶产品又加上了一件流动的、千变万化的美丽外衣,达到了件件产品都不一样的个性化效果。在传统的化妆土上刻花,在复色釉上利用刻、挑的刀法进行装饰处理,用复色釉彩绘装饰,称之为“彩釉细陶”。使造型和釉色交相辉映,创新出了丰富多彩的彩陶坛罐、花瓶系列产品,并被复制到其他陶瓷上,在陶瓷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新产品投放当年由原来的数万件跃升到了年产20余万件,至87年坛罐年产达150余万件,大大推动了彩陶产业的发展。
3 全国第一条注浆成型流水线在宜兴红卫陶瓷厂成功投产
七十年代初,四川荣昌的泡菜坛在市场上盛行,彩陶厂根据自身的工艺水平,将荣昌的手拉坯成型改为注浆生产,把紫砂陶刻独特装饰手法引用到化妆土刻花进行装饰,形成了宜兴泡菜坛的独特风格。由于需求量扩大,手工注浆的产量满足不了供给,在此基础上,1975年7月江苏打造第一条坛罐成型流水线。采用电子数控、液压传动、自动注浆、真空吸浆技术生产出泡菜坛,第一条成型流水线投入了大生产。试验中,因上部存水部位局部是双面吸浆,易开裂干燥和脱模问题难以解决。何六一反复摸索,在浆料中加入脊性原料,在内模处涂上滑石粉,并在上方加上风扇,等放浆后先把上面內模脱掉,发明了陶瓷坛罐成型流水线干燥吹风技术,解决了流水线出不了产品的问题,为第一条陶瓷注浆成型机械化开辟了成功之路。日产达1000件,推动了彩陶的产业升级。
4 陶瓷落地衣架的成功创作并投产,带来了彩陶行业十年的旺盛期
1979年,何六一、邱玉林设计的彩陶落地衣架由底座、衣钩、节柱、连接杆、垫片组成,底座有圆盘形、三角形两种,衣钩呈孔雀开屏状,节柱有腰圆、葫芦、竹节、荸荠等形状,衣架总高1.72米。1980年投放市场,年销量1000多套。81年达1万多套,83年达13.5万套。由于衣架在国内畅销不衰,从1984年起,宜兴均陶工艺厂、宜兴胜利陶瓷厂、宜兴东风陶瓷广、宜兴建新陶瓷厂、宜兴建筑陶瓷厂和江苏省小茅山陶瓷厂相继仿制,全省衣架年产量达35万套。至1987年,省内生产衣架的企业共有8家,年产量40多万套,销往全国各地。
80年代,是宜兴彩陶生产发展的黄金时代。彩陶发展到千余个品种,仅彩陶厂年均生产彩陶在146万件以上,年均产值在700万元以上,年均创利达102万元,20多个产品分别获评省优、部优称号,产品外销扩大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彩陶长盛不衰,成为宜兴地区的特色品种,宜兴彩陶已经从传统粗陶,转变成特色鲜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宜兴陶瓷五朵金花之一。
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现代意识与设计理念的碰撞在产品中体现。宜兴彩陶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从实用逐渐偏向造型。随着工艺设备的改良和理念的提升,彩陶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开始跻身于艺术品收藏行列。
5 现代彩陶在餐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宜兴彩陶以宜兴彩陶工艺厂为领军企业,成为全国酒瓶生产基地,年产达5亿元以上。仅宜兴彩陶厂生产的品种就达5000种以上,造型千姿百态,釉色丰富多彩,称得上是瓶的博物馆。宜兴彩陶厂被茅台酒厂列为免检供应商,赋予了彩陶新的含义,拓展了彩陶新的领域。
宜兴彩陶,将会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行走,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