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 困”与“ 解”

2018-01-30钟晓红杨荣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鸿沟学术期刊数字化

□钟晓红,杨荣星

( 1.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6;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早在两千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出:“数”是宇宙的本源,一切自然的律动中都包含着数,数生成了万物并衍生万物,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数的技术性本质到20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彰显出巨大威力,促成了计算机技术下的信息革命,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平台,人类可以利用较为简洁的编码技术对声音、文字、图像、数据进行编码、解码,从而使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传输实现了数字化处理。[1]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

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等,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数字出版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出版产业,兼具商业属性和公共属性。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数字出版不仅事关出版业,还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1]

中国传统媒体触网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波折,目前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报业来说,其媒体融合经历了触网、介质尝鲜、业务流程再造、媒介融合四个过程。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整体来说,比报业起步更晚,势头更微。我国的期刊总数约一万种,其中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学术期刊认定的学术期刊是644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工作人员和设备有限,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到出版发行等基本编辑出版业务流程并没有完全实现数字化,编辑部对数字出版系统的自动采、编、审平台利用也不够充分,缺乏专门的数字出版人才,这使得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雷声大,雨点小”仍处于“毛羽未丰”阶段。[2]

目前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大型电子数据库集成平台实现电子出版,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形式,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是通过这一方式实现电子出版,其中少量学术期刊是签了独家出版(即只和万方或知网某家签约,只授权某一家);二是学术期刊使用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有的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里实现开放存取(OA);三是依靠主办单位网站实现数字化传播;四是部分医学类或行业学术期刊与国际著名大型数字出版集团合作;五是有部分行业学术期刊组建数字出版联盟实现网络传播。[3]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困境

数字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仅就理论层面而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公用数字资源也有利于降低公共信息成本,这无疑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繁荣。但是由于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和数字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使用者知识层次形成的信息获取和吸收的不同等原因造成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愈加富有,信息贫乏者更加贫乏的马太效应,影响了社会公正和信息平等。[1]

(一)形成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鸿沟、技术鸿沟、知识鸿沟。具体来说,它体现在数字资源获取维度上的不平衡。原来在这方面的体现是电脑与互联网是否对接联网,现在表现在数字化技术的扩散程度。数字化技术需要的物的因素包括财力和技术设施方面;人的因素涵盖范围更广,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人的经济条件、人的信息意识、人的信息技术水平等。数字化技术需要的财力与技术设施的不同会影响信息资源的获取,造成数字鸿沟,其中人的因素则影响更大。由于人所受教育的不同及人的经济条件、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是数字鸿沟的主因。其次,数字技术增长导致的知识差距拉大形成的数字鸿沟。用户由于认知水平不同、自身经济或教育原因,在信息转化为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由于交流和认知水平不平衡形成的数字鸿沟也是造成社会精英阶层与普通阶层的主要因素。[1]

(二)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数字出版理念有待提升

Silva曾提出电子期刊三大特征:一是贴近在线用户需要的页面设计;二是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的发表评论、完成在线调查、下载文本、放大屏幕、加入会员、分享页面的空间;三是包含互动广告。这些观点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有借鉴和引导意义。[4]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由于技术手段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需要明确的是,数字出版不是纸质的内容搬家,换了一种出版方式,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念到行动的一场全新的变革。数字化作为平面媒体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场变革。学术期刊出版者首先要理念先行,紧跟数字出版的形势,主动把握这一历史潮流,革新学术期刊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行方式,集思广益,学习报纸的刊网融合经验,拓宽发展维度,让学术期刊扩大传播力、影响力,让学术更亲民。

(三)数字出版形式单一,仍在起步阶段

很多学术期刊都处于数字出版的起步阶段,即将纸质的内容搬至网络上,没有内容的改变和推送方式的创新。这与报纸及其它以市场发行为主的期刊相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形式单一、受关注不高、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以视频链接、有声书等新形式加以传播。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破解之策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培养出版者的数字出版理念;要创新用户体验,增强互动性,还需要得到作者及学术评价机构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一)创新用户体验,提升数字出版服务水平

学术期刊编辑数字出版理念应落实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中,从选题策划、组稿、收稿、选稿,到三审三校,排版、读者反馈、学术动态追踪,每一个工作维度都应将信息整合、资源管理、期刊数据库的建立与编辑出版过程结合进来,选用适合的模式,优化用户的体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期刊编辑对于出版流程管理,应该是对出版内容的消费体验,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的单向传输信息转到双向信息服务,这其中更强调交流与合作,出版单位与用户的协作与共赢。

纸媒时代学术期刊的读者是单向接收信息(或知识),读者的意见反馈可以通过电话或写信的方式与编辑部(出版单位)沟通,交流方式不是很快速便捷。到了数字时代,读者已经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用户,即意味着不再唯信息接受,而是可以自由挑选知识(或信息),且可以讲究知识获得的品质(注重消费体验),通过自己获取信息时是否及时快捷、知识的创新性、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权威回复,这些成了用户是否选择知识(或信息)的原因。因此,学术期刊转型到数字出版时代,必须在出版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用户体验。首先,可以通过与云端数据库合作,提供附加的学习帮助功能,即用户在搜索相关信息过程中,会自动弹出相关的权威信息(还包括该信息的热度,如某篇学术论文的下载量、刊载该文章的影响因子),这样方便了用户提取信息的细节设置无疑能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其次,可以通过关键词查找或利用用户经常搜索的访问量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用户关注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和知识。这样基于大数据的目标推送对于稳定读者队伍、培养用户是很有实际效果的。最后,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可以在网上开辟在线社区的形式供用户交流和回复用户的问题。编辑可以开通微博,通过设置一些有争鸣的大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动大家讨论交流,增加用户黏性,挖掘潜在用户,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4]

(二)变压力成动力,将数字鸿沟变成数字机遇

改变观念,采取积极行动,就可以走出数字困境的藩篱,冲破数字困境的枷锁。针对数字鸿沟主要包括信息鸿沟、技术鸿沟、知识鸿沟这三项内容的现实情况,可以采用对应措施加以破解。

首先,针对信息鸿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就学术期刊而言,打破信息壁垒,实行信息互通共享是互联网时代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举措。各学术期刊基于公平的原则交换信息,避免信息垄断,在合乎学术伦理与规范的范围内学术资源共享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石和阶梯,不然,各自为战、学术成果保密只会陷入数字困境,会做很多无用功,浪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1]

其次,针对技术鸿沟方面,可优先考虑传播便利性,可利用“第五媒体”——手机这一移动终端,通过碎片化形式在更广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更深入传播学术期刊内容。相对于电脑、电视等媒体,手机有着携带的便捷性,在现代信息社会几乎人手一部,机不离手,因而,手机出版是数字出版的新兴方向。目前,流行音乐、小说、游戏、漫画等已经占据了手机出版领域,这些先入者在内容传送及付费方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相对来说学术期刊具有小众性,但学术期刊的传播也慢慢走向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包括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行政人员,还包括对一些特定知识有兴趣的人员。所以,人们为知识付费将日趋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手机出版拓展了手机的实用功能,将手机从原来单纯的人际交往工具改变为大众传播媒介,高效、及时、便捷为用户提供数字作品,将有效弥合数字鸿沟。[1]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搜索引擎、保障优质内容、提升服务体验、减少服务资费等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超星公司推出的手机“学习通”,为此项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可预见的未来,手机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要直面知识鸿沟。知识鸿沟表面看是人们获取信息及把握知识转化为技能、生产力的不同,深层次原因则是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全社会人员的素养和能力,高校应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承担重任。培养一批既有社会法治意识、遵守学术伦理道德,同时又有知识创新和科技伦理理念、懂市场能赢利的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可喜的是,目前国内有逾百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方面相关课程。除高校外,政府部门也应通过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国民数字化、信息化水平。[1]

(三)借力新型媒介

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也可以试着将有声书这一形式引入进来,为学术期刊的传播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成为用户最大的信息入口,屏读开始成为流行和普遍的阅读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屏读更适合接受新资讯,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信息。因为声音有高附着性与伴随性,使音频的传播价值得到凸显,而有声书是一种不受场景限制、解放眼睛、摆脱时间空间限制,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方式。[5]

我国的有声书起步于上世纪末,相比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历经了卡带音像阶段、数字阶段、PC互联网阶段和移动互联网四个阶段。目前听书的APP有几十个,但真正市场占有率高的仅有喜马拉雅、懒人听书、酷听听书、氧气听书等几种,2015年有声书市场规模达到16.6亿元人民币,7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其中有几个关键数据:2015年数字出版总收入较之上年增长29.9%,电子书达52亿元,在线教育达541亿元。据《2016年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增长48.3%,达到29.1亿元。[6]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转移到屏幕阅读,有声书又成为屏幕阅读的一大新的消费流行趋势,学术期刊可借助有声书这一新形式,将适合用声音传播的学术类文章、科学推广普及类的文章,施以有声书的方式加以推广和传播。这一方面,可以向台湾学者蒋勋、大陆学者刘心武等学习。他们将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媒体合作,用有声书的传播方式,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对于学术的推广和传播很有帮助。这种改变了图书用肉眼看的传统的消费模式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学术期刊在此也必须紧跟上这一时代的潮流,搭上有声书这一书刊在智能终端领域的革命的快班车。[5]

国内已经先后出现200多个带有听书功能的移动平台,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有声读物平台已然兴起,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6]中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说书”“评书”崇尚书籍的文化传承,有声书目前仍是一片没有被充分开发的空间,学术期刊的有声书仍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无论是规模、用户数量还是内容制作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用户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惯性和依赖性,因此,学术期刊有声书市场或许小众,但小众且专业化的学术期刊有声书平台或平台联盟因为有着专业的市场细分,更容易凭借独特的学术资源集聚忠诚度高的用户而得以快速发展。平台联盟一旦形成,容易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可以设想,有声书事业将来或许成为学术期刊联盟的标配。不是所有的学术期刊文章都适合有声书推送,但少量的品质精良、长度适中、契合需求的学术文章有声书内容可能会迎来发展的先机,加上精准推送的服务来黏住客户,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兴趣点、消费旨趣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对于学术期刊的精准推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5]

学术期刊可以借助新媒体之力,抓住用户需求,借力大数据库对用户进行精准分析,找到目标用户和核心用户,精准推送相关服务,将传统的“大水浇田”的信息传播方式到精准的“滴水灌溉”转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完成“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精准化”的转型之路。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可从原来无目标的定期生产到将来的人工智能化的按需精准生产。[7]

在新媒体市场上,内容无疑是重要的,但仅靠内容就想立足是非常艰难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不仅要注重内容生产,还要注意内容推出的表现形式,可以带来人们的互动、满足社交愿意,即关系产品。关系产品是新媒体更基础的土壤,内容产品是这片土壤上的大树。学术期刊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要多从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依赖多层次挖掘创新产品的个性价值、增加用户体验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着眼,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和参与度,以吸引更多的关注,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影响力。[8]

参考文献:

[1]郑保章,李良玉.数字鸿沟:数字出版无法回避的挑战[J].编辑之友,2017(8):67-71.

[2]郑雪洁.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现状研究[J].今传媒,2016(11):59-61.

[3]仇慧.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及问题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16-118.

[4]贺赛龙.创新用户体验的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49-51.

[5]李秀丽.移动互联时代有声书的开拓与走向[J].编辑之友,2017(6):19-22.

[6]魏玉山.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6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增长48.3%[EB/OL].?http://www.bookdao.com/article/398796,百道网.2017年07月11日.

[7]李彪.“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做点[J].编辑之友,2015(11):51-55.

[8]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J].编辑之友,2015(4):5-10.

猜你喜欢

鸿沟学术期刊数字化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鸿沟为界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