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全国和山西省2004年—2015年数据的对比分析

2018-04-25耿丽萍梁晓峰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贷资金银行信贷山西

□耿丽萍,梁晓峰

( 1.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实体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国计民生部门和行业,令人堪忧的是,近年来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大量企业裁员降薪,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加之金融市场的分流,民间资金显著“向虚”,资金的主流并没有进入实体产业领域。在此背景下,国家金融部门多次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但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对实体经济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甚至各级政府的会议、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也明确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究竟什么是实体经济呢?无论是作为现代经济学奠基的《国富论》,还是作为宏观经济学奠基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都没有明确、专门的定义甚至论述。

实质是,“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专用术语,而是一种通俗化的笼统性描述。该词的普及和在各个领域的频繁出现,主要是因为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在多个场合的频繁使用。在美联储发布的各类报告、文件中,将“实体经济”笼统的概括为经济中除去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从目前的各类文件、会议、报告来看,我国对“实体经济”一词的概括主要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它剔除了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与美联储的通俗化描述基本一致。

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实体经济”定义如下:所谓实体经济指的是经济增长中除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以外的所有业态。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即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中除去房地产业、金融业两大行业增加值以外的部分。

(二)银行信贷投放的概念

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从产品上主要包括贷款、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从期限上包括短期、中期、长期;从币种上包括本币、外币。为便于研究,本文将银行通过各类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统一称为“信贷投放”、将币种统一换算成“人民币”且不再考虑期限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本文所称的“银行信贷投放”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社会融资规模的四部分之和。

(三)关于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银行体系稳定与实体经济稳定的关系,二是银行应更注重于单方面为实体经济进行服务。

在银行体系稳定与实体经济稳定的关系方面。邹薇(2005)认为“稳定的银行体系无论是对信贷资源分配还是对实体经济运行都有着重要意义”。[1]但是,罗建(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实体经济对其的影响造成的”。[2]任润轩、张磊(2016)通过对无锡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发展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风险时经济发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3]

银行应更注重于单方面为实体经济进行服务方面。周月秋(2016)认为“银行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探索建立以投贷联动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4]张艳忠 、吴滢滢(2012)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从紧跟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自我膨胀的发展方式脱身……真正回归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5]洪崎(2013)提出“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6]

二、假设的提出

为便于分析并清晰的得出银行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下5个假设。

假设1:实体经济的发展(Y)主要依赖于资本(K)、劳动力(L)、技术(T)。即:

Y=F(K,L,T)

该公式借鉴的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假设2:技术(T)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巨大突破。

由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从科技转换为实用性的技术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因此该假设相对可行。

假设3:劳动力供应(L)保持总量稳定。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居民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生人口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增长,我国的劳动力供应在未来将保持相对稳定。

假设4:银行体系是最主要的资本(K)供应方。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始终是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资金供应方。银行对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支持就是信贷资金的投放。从全国2002-2015年的数据情况来看,银行各类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平均占到80%以上,在个别年份甚至达到95%以上。

假设5: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受银行体系信贷资金投放(M)的影响。即:

Y=F(M)

其中,Y为实体经济,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中除去房地产业、金融业2大行业增加值以外的部分。

M为“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社会融资规模4部分之和。

三、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倡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为更深入地反映银行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聚焦山西独特产业结构,本文在分析时引入了全国的数据与山西进行对比,以Eviews6.0为研究工具进行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

鉴于2004年以前,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浮动限制较多且经过了多次变化,银行按照市场规则对发放贷款的自主定价能力相对较弱,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仍有较强的行政性色彩,难以真实反映市场化形势下银行体系信贷资金投放对实体经济作用。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选取2004年-201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以真实揭示市场化大背景下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鉴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以山西为代表的煤炭、钢铁主导型重工业省份与周边省域相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特别是,在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煤炭、钢铁产能过剩影响,山西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对山西的银行体系信贷资金投放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研究方法

第一步,建立假设模型。即:

Y=F(M)

第二步,通过OLS方法,寻找银行体系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步,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判定是否为伪回归。

第四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判定是M与Y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研究工具

以Eviews6.0为研究工具,将整理后的数据导入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结果

基于全国和山西的数据,回归分析和检验结果如下。

(一)对山西数据的分析

1.回归结果

通过OLS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M0.0898160.00514617.454810.0000R-squared0.713331Meandep-endentvar7922.618

鉴于Prob.趋近于0,本文认为结果可以采纳。因此,Y与M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概括如下:

F=0.0898M

由此可见,银行信贷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发展的确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山西的银行体系信贷资金投放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相对较小,每单位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撬动比例仅达到0.0898个单位。

2.ADF单位根检验

为杜绝出现“伪回归”问题,通过ADF方法分别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和实体经济(Y)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1)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的检验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M(-1)-0.2713910.171507-1.5823900.1576D(M(-1))0.0015400.3352410.0045950.9965C32038.9416103.051.9896200.0869R-squared0.266931Prob(F-statistic)0.337293

根据Prob. 的数值可以拒绝M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零假设。

(2)对实体经济(Y)的检验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Y(-1)-0.1217360.085586-1.4223740.1979D(Y(-1))0.3121350.3541010.8814870.4073C1435.783790.27841.8168070.1121R-squared0.293065Prob(F-statistic)0.297049

根据Prob. 的数值可以拒绝Y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零假设。

因此,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回归结果并不是“伪回归”,可以判断M与Y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OLS回归发现,M与Y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证明M是Y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判定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Null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abilityYdoesnotGrangerCauseM102.055600.22309MdoesnotGrangerCauseY13.68190.00938

根据分析结果,M不是Y变化的原因的可能性为0.00938,可以拒绝该假设;Y不是M变化的原因的可能性是0.22309,可以接受该假设。即,M是Y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Y不是M的格兰杰原因。

(二)对全国数据的分析

1.通过OLS方法,对全国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M4.0963330.25912215.808500.0000R-squared0.712796Meandepe-ndentvar357464.5

鉴于Prob.趋近于0,本文认为结果可以采纳。因此,对于全国的Y与M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概括如下:

Y=4.096M

由此可见,全国口径的银行信贷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每单位银行信贷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撬动比例可以高达4.096个单位,远远高于山西的撬动比例。

2.ADF单位根检验

为杜绝全国数据出现“伪回归”问题,参照对山西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ADF方法分别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和实体经济(Y)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1)对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的检验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M(-1)-0.2713910.171507-1.5823900.1576D(M(-1))0.0015400.3352410.0045950.9965C32038.9416103.051.9896200.0869R-squared0.266931Prob(F-statistic)0.337293

根据Prob. 的数值,同样可以拒绝全国M的数据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零假设。

(2)对实体经济(Y)的检验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Y(-1)-0.0040620.041750-0.0972980.9252D(Y(-1))0.1943450.4056430.4791040.6465C35265.4116351.932.1566510.0679R-squared0.035642Prob(F-statistic)0.880711

根据Prob. 的数值,可以拒绝全国Y的数据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零假设。

因此,全国银行信贷资金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回归结果并不是“伪回归”,可以判断M与Y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参照对山西数据的检验方法,同样对全国的M、Y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Null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abilityMdoesnotGrangerCauseY107.403710.03202YdoesnotGrangerCauseM1.394000.33026

根据分析结果,M不是Y变化的原因的可能性为0.03202,可以拒绝该假设;Y不是M变化的原因的可能性是0.33026,可以接受该假设。即,M是Y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Y不是M的格兰杰原因。

五、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全国和山西省的数据回归结果来看,银行信贷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发展的确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经过检验,二者之间并非伪回归。

(二)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是实体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增加。即,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满足了实体经济日常生产对资金的需求,为实体经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保障了实体经济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但是,实体经济在发展后对银行体系的信贷决策行为并不能产生影响。

(三)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银行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所区别。

将全国和山西省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山西省,银行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山西省单位撬动比例仅为0.0898个单位,远低于全国的4.096个单位。因此,银行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会存在地区差异。

六、政策建议

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对山西实体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独特的产业结构。山西省是一个以煤焦铁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煤炭、钢铁等相关实体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收入的63.16%,[7]省内的山西焦煤、潞安煤业、大同煤业等七大煤业和太钢集团占用的银行体系信贷总额1.2万亿元,占省内所有贷款总额2.03万亿元的59%左右,挤占了大部分的银行信贷资金。[8]即,对山西的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并未惠及所有的实体经济主体,而是主要用于维持七大煤业和太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对山西区域内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对实体经济撬动作用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山西省要想发挥银行信贷投放资金的作用,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在近期,最有效的措施是引导银行体系调整信贷投放结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使金融信贷结构适用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行政手段引导方面,可以通过发挥省金融办、地方银监局的作用,通过行政考核、政策规定等手段,协调各大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到非煤、非钢等实体经济领域。充分发挥省级政府高层次协调力量,全面加强与各大银行总部的合作。力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主动拜访各大银行总部信贷政策制定部门,争取专项政策支持或倾斜。在经济手段引导方面,可以通过对非煤、非钢领域信贷资金利息收入减征、免征或抵扣增值税的方法,引导银行自发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入非煤、非钢领域。 此外,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一方面,在信贷机制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探索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尽职免责机制,完善风险防控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银行体系信贷资金介入中小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二)在远期,最根本的措施是彻底转变以煤炭、钢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壮大实体经济实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适时淘汰高耗、高排产业,退出落后产能企业,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通过发展非煤、非钢产业,鼓励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培育和打造更多的优质企业,为银行体系信贷资金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山西省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若干旅游产业运营主体,做大运营主体资产、营业收入规模,为银行系统投入信贷资金奠定良好的客户基础。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山西省,银行信贷投放(M)对实体经济(Y)的发展的确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单位撬动比例却相差悬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不均衡。然而,在劳动力、技术短期内难以实现跳跃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山西要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只能依赖于资本的增长。而银行体系信贷资金始终是资本最主要的供应方,从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看,山西银行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单位撬动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由于实体经济发展并不能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决策,山西省要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还需要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应注重全国共性,也应发挥地方特色,各地区可以根据经济结构及产业特点探索适合本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邹薇.银行体系稳定性: 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3.

[2]罗建.银行体系不稳定性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7.

[3]任润轩,张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基于无锡市的实证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07.

[4]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4):71.

[5]张艳忠,吴滢滢.服务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J].南方金融,2012(11):10.

[6]洪崎.服务实体经济才是根本[J].求是,2013(20):31-32.

[7]山西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www.shanxi.gov.cn,2017-3-12.

[8]山西煤改“后遗症”:七大省属煤炭企业负债1.2万亿[EB/OL]. http://news.163.com/16/0811/21/BU7GS1LV00014SEH.html,2016-8-11.

猜你喜欢

信贷资金银行信贷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农发行1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夏粮收购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探讨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