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植物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01-30王振鹏刘凤彪
□王振鹏,刘凤彪
( 1.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学校,河北 邯郸 056001;2.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围绕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校风校训、校园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公共关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养成等内容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校文化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比如近年来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海绵校园等,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而校园植物也在这一变化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一、学校文化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魂,它既体现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上,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物质实体上,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学校文化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育人效果。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学校与社会、家庭融合共进的成功体现,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
尽管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实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短视和缺陷,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疏漏与不足。一是重物质轻精神。学校新楼拔地而起,却很少注重精神文化的挖掘,一些具有悠久传统的学府也在进行着拆建工程,不注意对精神文化载体的保留与精神继承。二是重活动主体建设轻学校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但没有灵魂、较为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引领学校主导价值的作用。三是重内部文化关系轻外部多元开放。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呈现一定的封闭性,主要是一种未成熟的学生文化占主要地位,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只是停留于校内的“自娱自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很小。四是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的发展普遍重视硬件建设,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盖楼、建亭、栽树、养花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没有自身特色,学校的内在氛围、风气与外观漂亮的校园、别致的建筑不相称。[1]
同时,一些负面隐性的文化现象正在影响着学校文化主体精神的形成,官本位、潜规则、攀比风、腐败以及不良网络文化等现象仍然在侵蚀着主流的校园精神。独生子女学生追求时尚衣物和饰品,痴迷网络或智能手机游戏,自我约束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来越糟。而像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由于宣传不到位,学校硬性组织安排,使许多学生被动参与或接受。这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彻底加以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便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而学校文化的巨大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学校文化建设中与校园植物相关的共性问题
植物是校园景观建设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植物的选择、布局和营建,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文精神,影响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一个优秀的学校总能将学校的文化精髓凝聚到校园植物景观之中,让校园植物成为学校生命力的一部分。提到北大燕园未名湖畔,你一定不只会想到那里的花草葱郁、古木参天,更能意识到那里的一草一木传递的北大精神和中华传统;水木清华几乎成了清华大学的代名词,近春园池塘里的荷花自然会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北京林业大学奉行“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以松竹梅彰显学校特色。
如何打造一个草木生态、视觉平衡、物种丰富、特征明显的校园植物空间,不仅彰显学校的整体风貌、形象魅力和文化品格,也考验办学者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群落,校园里的植物环境除了它的涵养生态、净化环境等生物学价值以外,还要考虑它的教育价值、思想价值、人格价值和美学价值。[2]
但就当前各类院校植物景观的整体情况来看,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把校园植物配植当作校园绿化,以绿色校园替代人文校园。从积极意义上讲可能会实现植物的绿色生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出现植物配植简单,随意减少绿地面积,管理养护粗放,一些多年生长的乔灌木没有合理的剪修而影响通风和美观,一些花草因不合理施肥、治害不及时死亡,所有这些反而带来感官上的不利影响。二是校园建设缺乏长远统一规划,校园植物的更迭随意性大。受人事调整、财务状况等各种行政化因素干扰,学校环境建设常常因人而变、时时调整,导致古老校园不断被侵蚀,园林植被被破坏。三是校园植物景观的营造缺乏匠心,没有以人文视角来审视校园植物的文化价值。在植物景观设计处理上,植物的种类、层次不丰富,植物的造景简单模仿、缺少校本特色,自然也不会用植物来表达精神和品格。四是校园植物与师生不融合,难以实现两类生命的共同成长。“明其一体,相待而成”其实不仅指师生,人与植物也是如此。
所以,通过校园植物来弘扬学校文化,一般应兼具以下三层意义:从教育意义上讲,师生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一定还能体验到一些人文、道德、生命、情感等等的精神传递。从思想意义讲,植物的春与秋、夏与冬、生与死、固与变,不同区域植物的分布,都能让师生展现特有的想象,进而上升到仰望星空的心理期待。从审美意义上讲,校园植物的色与型、大与小、高与矮、远与近、多与少,在校园植物生长的每一个节点、每一片土地都能呈现丰富的审美价值。[3]从人格意义上讲,校园植物无疑是沟通师生与自然的重要桥梁,校园植物无声地向它身边的人们揭示着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一种生命历程。
三、校园植物配植与校园植物生态培育
校园植物兼具自然和人文两种属性,既要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实现水土保持、环境净化、环境调节、生物多样、产品利用等生物学功能;也要满足人文生态需求,实现陶冶情趣、艺术审美、心灵启迪等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校园植物生态建设要考虑校园植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地域性、继承性和先进性。多样性要求校园里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尽可能适合整个校园的占地空间。校园的有限空间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给设计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特定的校园里考虑植物色彩、株型、树形、种属、品种等不同需求,建设一个既反映自然生态,又反映生命价值的学校园林,不能单靠扩大数量来解决多样性的问题。多样性既有量的扩充,也有质的丰富。
整体性是指以学校的整体空间为背景,以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为轴线,在时空视野里审视学校的历史价值。这样就不是随手植几株树木、种一片花草,甚或是做一个花园那么简单了。要以学校的发展来思考校园植物的成长架构,以学校的灵魂来思考校园植物的时空布局,以学校的改革来思考校园植物的生长变化。学校园林应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维系学校的价值体系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地域性是在宏观上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又在特别的节点上挑战植物的生长习性,引进一些特别的花草树木,在稳定中突出创新,彰显学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微观上,校园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植物表现,避免单一和保守,如在学习区域、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游憩区域等应有不同的植物配植。
继承性是以校园植物表达学校的优秀传统,这既体现在校园植物的选择和栽植上,也贯穿在校园植物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富有优秀传统的学校,总会一以贯之地培育着一棵棵校本特色的稚嫩幼苗和参天大树;一个时时接受着精心管理的学校园林,无论是园林本身还是园林的主人,都在传承着“园丁精神”。[4]
先进性也可以称作时代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植物的先进性不以植物的更迭为尺度,而以校园植物本身的属性、形象、成长和组合来表达学校教育的超时代特征和师生员工的弄潮儿精神。
四、校园植物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一)校园植物的生物学价值
校园植物的生物学价值是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虽然受限于校园的空间,而且校园植物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其观赏性、教育性,校园植物的直接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它的生物学价值。比如校园植物在水土保持、环境净化、降低噪音、调节温度湿度、局部生态平衡及有关植物产品的经济利用价值。
(二)校园植物的人文价值
校园植物的配植不是各种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是园艺师选择特定的各色植物在审美和生态习性上的艺术组合。合理的植物配植能表达校园景观的自然美和和谐美,实现人文、生态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1.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校园植物与人、与空间、与建筑、与植物之间以适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校园风景,既为师生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校园生活、游憩环境,也使校园景物更加生动。这里,建筑物构成硬质景观,植物构成软质景观。合理精巧的植物配植,使校园中的建筑、山水、道路凸显了灵韵。
2.校园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创造别样的美景。如颜色、高低、姿态、叶形、花形、株形等的视觉感受,不仅丰富校园的色彩,而且以一定的造型布局引领视线、创造美景。这种视觉上的审美,使植物成为校园的重要组成元素,并由它带来多元化的感官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植物的成长变化为校园提供了阴晴有别、季相有变、四时不同等时空变化的动态美景,这显然是其他校园景观所不具备的观赏维度。
3.校园植物的不同造景给人以审美联想。丰富多彩的植物配植,万紫千红的植物色彩,争芳斗菲的季相轮回,这样的植物外部形态给人以美的直接感受,但同时也让人们产生各自的审美联想,从而就有了丰富的审美意境:春有百花齐放、夏有苍翠欲滴、秋有层林尽染、冬有落叶归根,无不既有植物的欣赏美,也有陶冶情操的诗情画意。[5]
(三)校园植物的教育价值
1.校园植物的勃勃生机催人奋进。学校是个激情四射的地方,年轻的生命正处在人生的快车道,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自然会让人充满活力。如春季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如夏季的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如秋季的红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更如校园里常见的松竹梅,或“隆冬不能凋”,或“历四时而常茂”,或“凌寒独自开”,无不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宁折不弯、不畏严寒的意志。
2.校园植物的灵动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一棵小草、一株鲜花、一棵树苗展示的是生命的魅力;一片落叶、一次凋谢、一季轮回诉说的是生命的潜力。春夏秋冬四时变换,成就了每一种植物的不同姿态,彰显了生命的丰富多彩。即便是飘落到树下的落叶,不也在孕育着新的生命吗!飘落林间的树叶,也有一种说不清的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这不应是结束,不是毁灭,而是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洋洋洒洒的落叶,大地将更肥沃,春天的芽苗才更茁壮,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3.校园植物与师生共同成长。校园植物与其他校园景观要素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春发、夏繁、秋收、冬育,都蕴含着盎然生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来到校园就读的学生,也正是在老师们的教导下,与老师们一起长知识、强技能、修身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花草树木成长与人才蜕变有着相似的过程,“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唐·冯延巳《舞春风》)。也如《管子·权修》上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6]
4.在校园植物的栽培管护中体现师生的劳动价值。珍惜树木,其实与爱惜人才是一个道理。有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植物种养,其实不只是实现师生的劳动成果,更会让老师体验对待学生的态度,那就是多一份呵护就会多一份精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有了“汗滴禾下土”的经历,学生自然也会意识到付出才有回报,劳动才能让生活更丰富。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在当代校园里演绎农耕文化传统,堪称田园造景的典范,“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袁隆平)就是这一设计的真实写照。河北邯郸学院的柿树景观,经过多年的培育已成为学校的靓丽风景,而且通过四季的管护收藏,每年还举行柿子采摘节,师生共享劳动的喜悦和收获的成果,一千多棵柿树已不止是绿叶和红柿的享受,更是学校育人的平台。
五是校园植物的科普价值。一个优秀的校园园林,自然就是一个植物科普园。如果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小植物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兼具试验性的植物景观,作为师生的户外研究基地,吸引师生融入自然、探究自然,无疑是培养师生科学研究精神的“近水楼台”。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其教学楼顶创造性地布局了一个有机农场,为全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提供一块试验田,每一个师生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农耕试验的自然魅力。
其实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师生可以在校园里荡漾交流、游戏息憩的同时,以植物为载体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感悟植物、敬畏植物、爱护植物,还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植物科学、环境生态、园林设计的研究和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言而喻。
五、结语
通过建筑风格、校园布局、管理体制和教学制度改革、班级文化建设等诸多内容来彰显、营造学校文化,已经被大家接受。通过校园植物配植来彰显、营造学校文化,尚属新的探索。把植物与文化联系起来不是现代人的创造,但却需要现代人的不断创新。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从植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艺术元素,发挥植物的生态、艺术、审美、人格等多种功能,是校园植物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站在大生态的维度上,植物与人也必然要维系一定的平衡,无论旷野中的森林草地、田园中的蔬果农作、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庭院中的一草一木,都在与人们进行着生态意义、审美意义、人格意义上的对话。[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植物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彭迎春.美丽中国视域下公众环境素质提升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7.
[2]刘世彪.植物文化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47-49.
[3]袁美勤.苏农校园林木诗文欣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56-78.
[4]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78-286.
[5]廖文豪.汉字树-植物里的汉字之美[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8-17.
[6]韩育生.诗经里的植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2-54,167-169.
[7]张德成,殷继艳.森林文化与林区民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