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8-01-30李潮升王英洁
□李潮升,王英洁
(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30012)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著名的关怀伦理学家、教育哲学家,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研究的领域涉及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公开发表专著近20篇,论文近200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人类幸福、人类意义等重要哲学命题是以她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幸福与教育》中展开具体详尽的讨论,书中诺丁斯试图回答怎样能够增进人的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个关于幸福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将幸福教育观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以期能够改善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一、内尔·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1]内尔·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也是时代的产物,是诺丁斯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总结出来的,是她思想智慧的结晶。幸福教育观主要以关怀教育理念为基础,由幸福的内涵、幸福的来源、幸福与教育的关系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体。
(一)内尔·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产生的背景
当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幸福与教育似乎日益走向对立面,这敦促诺丁斯关注幸福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幸福教育观这一重要教育理论。
首先,20世纪末期人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球重大事件频发,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们的幸福感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诺丁斯提出了幸福教育观这一重要教育理论,旨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其次,诺丁斯的个人发展历程促使她关注苦难、幸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些人认为痛苦和不幸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观点还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到教育子女方面,诺丁斯不认同这种观点,她认为苦难并非是件好事,它更多时候会使孩子丧失本心、本性,使孩子感到不幸福,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故意对孩子施加苦难;同时,诺丁斯不满意自己的基督教教育背景,她认为基督教中的某些教条过于痛苦,而且她不赞同宗教中将幸福寄希望于来世,虽然宗教也能带来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感来得太迟,很多时候人们感受不到;最后,诺丁斯50多来年的教学工作和她做母亲的经历让她更加注重到:人们处在幸福的状态时学习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她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去关怀孩子,理解孩子,增进他们的幸福感。
(二)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幸福教育观的基础,想要真正把握幸福教育论,首先得了解幸福的内涵。内尔·诺丁斯通过内涵论和外延论的两个视角向我们阐释幸福的内涵。
内涵论的视角。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不同学者对幸福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古典学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理智或者沉思;宗教学派的学者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一种值得我们守望的状态;马丁·加德纳认为幸福是人在害怕和恐惧中表现出来的对神秘事物的感觉;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幸福是由各种事件而引发的超越性的沉醉状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认为幸福是没有痛苦,是快乐;社会科学家们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幸福等等。这些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幸福的定义都是根据他们所在时代提出的。时代在改变,人们对幸福的体验也在不断改变,这些学者对幸福的理解都包含着规定性的一面,有一定局限性。内尔·诺丁斯则认为幸福没有明确的定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幸福观,她认为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要想了解幸福的内涵,就得了解幸福的主观和客观、现在和未来、规范和精神、长期性和短期性、幸福与不幸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关系中。
外延论的视角。当我们不能给幸福下明确的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什么条件下会让我们感受、渴望幸福。诺丁斯曾经提出过一种假设,即我采取某主张X会产生什么后果呢?[2]通过这种假设,我们把幸福与苦难、需要、道德三者联系在一起。首先通过探讨幸福与苦难的关系,我们了解到苦难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蓄意将苦难加诸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而且我们应该尽量排除、减轻苦难,幸福的减少是因为技术变革的结果而非苦难的结果;其次,通过把握幸福与需要的关系,了解到我们应该平衡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父母、教师经常反思他们为孩子推断的需要,鼓励孩子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采用强迫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幸福;最后,通过研究幸福与道德的关系,我们知道幸福的人应该是善良的人,道德的内核是善,道德的卓越表现是美德,幸福和道德的关系就是幸福与善、与美德的关系。
(三)幸福的来源
诺丁斯认为幸福来源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她把这些领域划分成三个大领域,分别是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以及职业生活领域,每一个生活领域都包含具体的构成幸福来源的因素。
首先是私人生活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家是幸福的发源地,家是一个能给我们提供身心舒适的地方,是我们许多需要能够被满足、被整合、被保护的地方,是一个能够给我们提身份、从事特权讨论的地方,因此家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主要场所;热爱住所和自然能够增添日常生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住所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住所是拥有幸福童年的标志,同时我们也要热爱自然,只有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健康地相处,我们才能体验到幸福;品德和精神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幸福的人很少会粗暴、残忍,学会关怀他人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会帮助我们收获更多的幸福,诚实、勇敢、毅力这些都是美德,但是必须学会用灵活的、积极的方式同他人展现美德,太过极端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同时,日常生活的精神性也能够产生幸福,如花园、海滩以及好的作品;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主要舞台,拥有令人惬意的品质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品质既包括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同时也包括个人身体的吸引力,友谊和爱情是人际交往的两个重要领域,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相互的善意、快乐和忠诚是必不可少的,同恋人相处的过程中,保持轻松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才能获得持久幸福的源泉。
其次是公共生活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参与社区服务是获得幸福的主要渠道。许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伙伴,他们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们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的工作延续着社会的精神和民主的关联方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幸福;民主生活是获得幸福的间接来源。在民主的生活形式中,个人和集体能够拥有活动和自由,这是幸福所必需的,同时民主生活认识到了每个人的平等价值,认同他们追求个性和生活方式的机会是平等的,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也有助于增进幸福;学校是获得幸福最多的地方。在学校、在教室,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到了快乐,他们在学校的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参与感和归属感,教师处理好明示的需要和推断需要的关系,采用非强迫的方式教育学生,主动关怀学生,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幸福。
最后是职业生活领域。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职业是唯一能够将个人的不同的能力和他的社会服务平衡起来的事情,发现适合去做什么并争取机会去做是幸福的关键。”[2]因此,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迈向幸福的关键 。我们不能以金钱衡量是否幸福,工作的报酬和幸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也需要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努力,同时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要区别开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诚实、认真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内尔·诺丁斯幸福教育观的主要特色
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将幸福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它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结,这是幸福教育论最主要的特色。诺丁斯认为最好的学校和家庭一定是幸福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中的父母和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将幸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帮助孩子理解多样的幸福观,增进他们的幸福感,理由如下:
首先,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种真实体验,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源动力。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3]这说明幸福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家、住所、自然、品德、精神、人际关系和工作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来源。因此以服务于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目的,通过教育人们学会如何持家、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工作,如何获得幸福,好的教育能够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获得感,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教育培养追求幸福的美德。诺丁斯指出,美德最好要在强健、快乐的关系中学习,充满幸福感的孩子很少会变得粗暴、残忍,因此我们想要帮助孩子获得幸福,首先就必须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美德,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和品格教育。幸福既是道德生活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是道德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受欢迎的副产品。父母和教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通过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在同别人相处时要诚实、善良、勇敢、有毅力、有礼貌,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帮助孩子找到通向幸福的通道。如父母或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学校的团体活动,让孩子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人际交往并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自身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以及幸福感。
最后,教育为幸福生活做准备。诺丁斯认为,对生活目的的期待和对丰富的私人生活的享有比有钱要重要得多,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希望孩子不仅能够在经济方面取得成功,同时也希望孩子在精神上是幸福的,而通过受教育,我们在迈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学会持家会带来幸福,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会带来幸福,学会与谋生有关的活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幸福的关键,通过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我们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使我们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把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智地对待任何事情,能够让我们在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而这些幸福的状态、幸福的来源都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
三、幸福教育观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内尔·诺丁斯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大教育环境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行为对于人类社会、家庭、个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幸福地成长,结合诺丁斯的幸福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孩子:
(一)教会持家
家是幸福的直接来源,家是一个只有那些无家的民族才能充分理解,只有四处漂泊的人才能懂得的概念。[4]家是一个舒适稳定的地方,我们的隐私被保护,我们的需要被满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持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持家,孩子的前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出生的家庭类型。当前,许多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做家务,导致有的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这就提醒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持家,不仅要教会女生如何持家,男生也同样需要学会持家,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够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能够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意识,能够培养他们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够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孩子在持家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持家的快乐。
(二)非强迫教育
诺丁斯指出“把推断的需要强加给孩子(或任何人)往往涉及强迫。”[5]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父母会因此推断孩子的需要,有时他们的推断是正确的,有时他们的推断是和孩子的需要相悖的,这时父母推断出来的需要与孩子内心的需要就会产生矛盾,父母可能会强迫孩子,控制孩子的需要,削弱孩子的幸福感,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如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虎妈”蔡美儿、“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们采取的教育手段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这种高压教育是否真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帮助,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家庭,是否能够增强孩子的幸福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强迫教育,采用非强迫教育的手段,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多沟通、协商以及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三)非正式学习
诺丁斯认为非正式学习比正式学习的效果更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更多地采取非正式学习的教育模式。正式学习一般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之后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是指采用非教学的手段,由学习者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学习到的内容,非正式学习的范围比正式学习的范围更广。非正式学习和伴随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给予父母教育孩子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非正式学习,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做法,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央视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就是很好的例证,广告中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上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课,而是让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做法学会尊老爱幼;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的教育寓于无形之中,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四)关怀、理解孩子
诺丁斯认为父母需要去关怀、理解孩子。一方面,部分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缺乏对孩子的关怀。许多有良知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自己孩子维持关怀关系的能力,他们首先让孩子明白被关怀的意义,然后教孩子们怎样去关怀他人。[6]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尚不成熟,对一些不良信息缺乏辨别能力,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有些孩子会误入歧途。因此,父母需要主动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状态和思想状况,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的需求,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智育成绩,孩子每天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还要被安排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接着还有各种课后作业,他们的时间被安排得很紧,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放松,父母这时候应该多理解孩子,给他们一些自己的空间,而不是控制孩子的时间、甚至是体罚孩子。父母的关怀与理解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进而帮助孩子学会去关怀和理解别人。
(五)培育孩子道德品质
诺丁斯认为美德是幸福重要来源之一,傅雷曾指出教育要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知识其次,做人的底线是一定要品德高尚、正直,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品德、道德教化是孩子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尊老爱幼、诚信友善、乐于助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和品格教育要融入到日常小事中去,教会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得孩子缺乏一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父母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注重智育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于构建幸福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语
内尔·诺丁斯结合她自身所处的特殊时代、教育背景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关注幸福,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将幸福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幸福教育观这一重要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以关怀伦理为视角,主要阐述了幸福的来源与目的、幸福与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认为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内尔·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以帮助孩子获得幸福感为最终目标,同时也要把幸福作为教育手段融入到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诺丁斯的这一教育理念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幸福指明了方向,将幸福教育这一理念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大系统中,有利于更好发挥这三大教育系统的教育合力作用。尽管诺丁斯的幸福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难度,但是为教育者关怀和理解学生提供了实践路径,为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进行了廓清和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1916.
[4]龙宝新.教育:为了幸福的事业——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J].基础教育,2012(2).
[5][美]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美]诺丁斯.教育哲学[M].许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聪.内尔·诺丁斯幸福教育观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