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福建优势特色渔业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布局优化*
2018-01-30严小燕陈志峰刘宇峰曾玉荣
严小燕,陈志峰,刘宇峰,曾玉荣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科技研究所,福州 350003)
0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2016年农业部首次列出的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清单中,渔业是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产业之一[1]。渔业供给侧改革旨在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促进水产品供给结构优化,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水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2]。
福建是我国渔业大省,海岸线3 324km,居全国第二,海洋国土面积13.6万km2,占福建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据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福建渔业产量约733.9万t,产值约1 082亿元,分别占全国约11%和9.95%,渔业出口量85.38万t,出口额54.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21.03%。2013~2015年,连续3年渔业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因此,渔业是福建省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提出着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各设区市渔业的重点功能、主攻方向差异化发展,重点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等十大特色品种,十大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全部超过100亿元。虽然,近年来福建省渔业发展提质、增效明显,但是渔业产品整体附加值低、养殖结构趋同普遍、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养殖抗防灾能力不足、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凸显。因此,现阶段渔业要完成“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六大任务,解决的基本途径是要优化渔业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供给地渔业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特色渔业产业。
发达国家特色农业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3]。其中,对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布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的空间尺度上看,从微观地域到宏观地域研究均有涉及,中观和宏观居多。微观尺度上,秦宏等[4]在GEMS 模型框架下对青岛市海洋渔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于谨凯等[5]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功能一致性等角度构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进行评价。中观尺度上,王金荣[6]对河西走廊主要特色农产品,包括棉花、制种等进行了区域优势布局调整;王俊元[7]以海洋渔业为例,对浙江主要海洋产业优势度进行评价,并对空间布局演化进行了探究。宏观尺度上,David Leishman[8]对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国和乌拉圭等6个主要羊毛出口国的牧羊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Frank C.Lee 和 Jianmin Tang[9]使用比较成本价格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产业竞争力;屈宝香[10]、卢布[11]等分别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和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在研究方法上,黄海平[12]运用GEM模型,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潜在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竞争力还不够强,进行pearson分析表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车斌[13]、王友丽[14]运用TOPSIS模型分别对区域水产养殖业、区域渔业进行了竞争力评价。多数学者采用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进行特色农业竞争力研究,龚大鑫[15]分别采用资源禀赋系数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法,依次从甘肃省特色农业资源的丰度、收益量和区域比较优势3方面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竞争优势。李丽[16]、滕明兰[17]等用国内比较优势指标和显示性指标进行了区域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
纵观已有的研究,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了研究区域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层次纵深化的基本趋势。然而,就渔业而言,一方面,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进行全省渔业竞争力评价与特色渔业空间布局研究较少,对具体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水产指导性不强;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定量模型测算居多,而与实地调研数据相结合的研究尚鲜见。因此,文章尝试以福建省67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运用TOPSIS模型、比较优势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相结合对福建省主要特色渔业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以期为福建渔业供给侧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1 CTMC研究构架
1 研究方法构建
针对“优势特色渔业竞争力与空间布局优化”这一核心,该文以特色农业四大内涵,即特色性、高效性、规模性和区域性[3]为指导,分定量与定性两条主线展开。定量研究主线选用TOPSIS模型和比较优势法,拟从统计意义上对区域水产进行竞争力测算和比较优势分析。根据T·哈格斯特朗的研究,影响农业空间差异性的不仅是环境和经济因素,而更多的是非环境和非经济因素[18]。因此,只有将客观的经济因素与主观的非经济因素形结合研究才能对农业经济问题做出满意的解释。因此,为避免计量测算的行为主义思考缺失,了解区域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方面的自身思考和意向,该文在定性研究主线上进行了特色产业发展意愿调查,拟将调查结果与计量结果相耦合,达到优化特色渔业空间布局的目的。概括而言,在研究构架上主要围绕“一个研究核心(core)”“两条研究主线(Thread)”“三种研究方法(Method)”“四大特色农业内涵(connotation)”展开,简称CTMC。如图1所示。
1.1 指标体系构建与TOPSIS模型
由于县域渔业统计数据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水产贸易、渔政管理、科技与推广、生态保育等体现渔业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统计缺失,在对渔业竞争力评价上,学者多采用与生产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衡量,该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出指标(渔业总产量、渔业产值、渔业加工品总值)与生产要素指标(渔业养殖面积、渔业船舶拥有量、渔业人口、渔业加工企业个数)共7个。该文数据均来源于《2015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和《2016中国统计年鉴》。
表1 福建省县域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目标层指标层指标解释渔业竞争力渔业总产量(t)X1总产量=海洋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捕捞产量+淡水养殖产量渔业养殖面积(hm2)X2养殖面积=海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面积渔业船舶拥有量(艘)X3以机动渔船数替代渔业加工品总值(万)X4加工品总产值=淡水加工产值+海水加工产值渔业人口(人)X5采用传统渔民数渔业产值(万元)X6产值=海水产品产值+淡水产品产值渔业加工企业数(个)X7
TOPSIS模型(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即逼近理想点法,是由Hwang和Yoon[19]于1981年提出,Lai等[20]于1994年其观念转化到多目标决策问题上。该方法用于对福建省67个评价县(市、区)渔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及排名。
TOPSIS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先选定可行方案中的一个“正理想方案”和一个“负理想方案”,然后利用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信息,找出与正理想方案最近且和负理想方案最远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首先,构造福建省县域渔业竞争力原始数据矩阵。假设m为福建省各县(市)的总数,n为评价指标总数,xij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1)
其次,对初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
得到归一化的矩阵为:
Y=(Zij)n×m
(3)
再次,将各列最大值构成的最优指标评价值集合V+(正理想解),最小值构成最劣指标评价值集合V-(负理想解),分别计算各评价单元各指标值与正理想解及负理想解的距离D-和D+。
V+=(Zmax1,Zmax2,…,Zmaxn)
(4)
V-=(Zmin1,Zmin2…,Zminn)
(5)
(6)
(7)
最后,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K。
(8)
Ki越接近1,表示该评价单元越接近正理想解,竞争力最大。
1.2 比较优势法
目前,分析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度量方法较丰富,如综合比较优势法[21]、区位商法[22]。该文基于多区域多品种比较优势分析的目的,构建了渔业的区位商和生产规模指数相结合的比较优势分析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9)
(10)
Cij=Qi×W1+Eij×W2
(11)
式(9)~(11)中,Qi为i县渔业区位商;ai为i县渔业总产量;si为i县渔业养殖面积;A为福建省渔业总产量;S为福建省渔业养殖面积;Eij为渔业生产规模指数;aij为i县j种渔业产业产量;Aj为全省j种渔业产业产量;k为全省参加计算的县数量;Cij为i县j种渔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Cij=1说明该项指标位于平均水平;Cij>1说明该项指数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Cij<1说明该项指标没有比较优势。
1.3 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意愿调查
以《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细分的十大类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据,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部署设计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情况表》对福建省开展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调查。每个县(市、区)被要求选择填写2016~2018年拟扶持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种类不得超过3个。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渔业县域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分布
运用TOPSIS模型计算67个评价单元评价值与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度K,Ki指标表示各区域渔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指标值越大表示竞争力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67个县(市、区)中,综合实力排名前22的地区(Ki>1)如表3所示。以Ki指标值0.5、 0.2、 0.1为分界点,将福建省水产产业竞争力水平划分为四大类型:竞争优势核心区(0.5以上)、竞争优势扩展区(0.2~0.5)、竞争优势潜力区(0.1~0.2)、不具竞争优势区(0~0.1)。
从图2中可知,竞争优势核心区、竞争优势扩展区、竞争优势潜力区均高度聚集在福建省沿海区域,其中,竞争优势核心区包括连江县和东山县2个,是福建省水产经济最具竞争力的两大增长极。连江是全国渔业大县,海域面积31.12万hm2,是陆地面积的2.7倍,境内著名的“三湾三口”(黄岐湾、罗源湾、定海湾,闽江口、敖江口、可门口)是福建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水产总量连续20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县级第二,正在建设的福建省海峡现代渔业经济区将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传统渔业向智能养殖转型的现代渔业基地。东山县是福建第二大岛,面积2.44万hm2,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海捕水产品安全示范区”,渔业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5年,水产出口总额17.5亿美元,约占全省1/3,居全国县级首位, 2016年全县钢质渔船数量968艘,连续6年稳居全省县级第一。
竞争优势扩展区包括霞浦县、龙海市、福清市、莆田市辖区、福鼎市和漳浦县6个,扩展区竞争力虽然低1个等级,但渔业经济实力在全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地区在某些水产品种或品牌方面甚至超过核心区,如霞浦的海参、海带和紫菜、莆田的花蛤、福鼎大黄鱼、漳州石斑鱼等。若能提升综合实力,这些区域在未来有可能晋升为核心区。
竞争优势潜力区包括蕉城区、石狮市、诏安县、平潭县、长乐市、福州市辖区、罗源县、泉州市辖区、晋江市、惠安县、厦门市、云霄县、福安市和长泰县14个。潜力区是在全省范围内水产综合实力处于有竞争力与不具竞争力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在全省平均水平上具备明显竞争力,也是福建渔业经济较发达地区,虽然实力较核心区和扩张区弱,但在未来发展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不具竞争优势区为剩余的45个县(市、区),这些地区在水产综合实力上明显落后。
表2 2015年福建省县域渔业竞争力前22名排序
地区Ki排名地区Ki排名连江县0.5701平潭县0.26012东山县0.5132长乐市0.18513霞浦县0.4853福州市辖区0.17514龙海市0.4664罗源县0.17315福清市0.4185泉州市辖区0.16916莆田市辖区0.4156晋江市0.16917福鼎市0.3427惠安县0.16518漳浦县0.3258厦门市辖区0.14919蕉城区0.2949云霄县0.13220石狮市0.27610福安市0.10921诏安县0.26811长泰县0.10422
图2 2015年福建省特色渔业竞争力县域分布
2.2 各类水产品县域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分析福建省各主要渔业县(市、区)渔业分品种的比较优势,该文选择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2的县域作为水产重点县,分别对其养殖、捕捞和加工三大产业区域布局以及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类水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图3 三大产业产量区域分布
2.2.1 三大水产产业区域分布
在我国“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渔业方针引导下,福建省渔业产业整体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三大渔业产业内部比例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均匀的特点。2015年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40: 19: 41,产量之比约为: 46: 23: 31。从中可见渔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在福建省渔业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业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匀,以产量为例(图3),养殖产业和加工业基本形成闽南、闽中、闽东三大产业集群,捕捞业主要分布于石狮市、连江县、平潭县、晋江市、东山县等港口城市。此外,福州的远洋渔业,泉州、漳州的远洋运输、水产出口、海洋生物研发、休闲渔业等海洋产业集群逐步完善。从产业布局来看,基本形成了以闽东水产品养殖与加工,闽中水产品养殖、加工与远洋渔业物流,闽南渔业科技创新与水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的三大区域特色功能。
2.2.2 优势渔业产业空间分布
福建沿海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具备发展水产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资源潜力。以《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为分类标准,运用比较优势法,分别对渔业产业中的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类进行比较优势指数测算,测算结果如图4、5所示。
图4 县域渔业分品种比较优势注:五大渔业品种数据=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水捕捞+淡水捕捞
图5 分品种比较优势区域分布
鱼类主要包括海水中的海鳗、沙丁鱼、石斑鱼、大黄鱼、白姑鱼、黄姑鱼、美国红鱼、鲽鱼等和淡水中的鲟鱼、青鱼、彩玉、鲢鱼、鲤鱼等。鱼类中,比较优势指数CI>1的地区从高到低依次有石狮市、连江县、平潭综合试验区、晋江市、龙海市、东山县、惠安县、诏安、莆田市辖区、长乐市、福州市辖区、漳浦县、霞浦县、福清市和福鼎市15个。石狮市鱼类生产主要以海洋捕捞为主, 2015石狮市鱼类总产量35.4万t,位于全省首位。在特色鱼类中,宁德大黄鱼是闽东特色支柱产业和全国最具特色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大黄鱼养殖产品以内销为主,并远销美、韩、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地区; 福清是世界鳗鲡养殖基地,我国大陆鳗鲡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福建的鳗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而福清的鳗鲡养殖业又占了福建的60%以上,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鳗苗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及鳗鲡副产品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外向型产业; 漳州是“中国石斑鱼之都”,也是全省特色品种最多的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河鲀养殖成为福建沿海地区致富的重要途径,福建是我国南方河鲀养殖重要省份,漳浦县是我省河鲀养殖的主要基地,规模占全省80%以上,其推广发展的河鲀、斑节对虾和花蛤等品种生态立体混养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
甲壳类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虾类(南美对白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等)和蟹类(梭子蟹、青蟹、河蟹等)。甲壳类CI>1的地区依次为连江县、莆田市辖区、龙海市、漳浦县、福鼎市、长乐市、霞浦县、东山县、惠安县、福清、诏安、罗源、晋江、石狮市等20个。甲壳类中,整体上比较优势指数波动较为和缓、地区差距较小,较为均匀地分布在22个水产县。在特色甲壳类水产中,南美白对虾是福州市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区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福清、长乐和罗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目前,福州市已经基本形成南美白对虾从苗种、养殖,到加工以及饲料、病害防治配套的完整产业链。福建省蟹类生产以梭子蟹和青蟹为主,这两类占全省蟹类总产量的83.4%,捕捞和养殖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宁德市和漳州市的水产县域内。
贝类包括海水中的鲍鱼、牡蛎、螺、蛤、蛏等和淡水中的河蚌、螺、等。贝类CI>1的地区依次有莆田市辖区、连江县、福清市、诏安县、漳浦县、龙海市、云霄县、平潭综合试验区、东山县、惠安县等19个。福建是贝类大省, 2015年贝类产量约占全国18.8%。在特色贝类中,福建省以养殖业为主,其中,养殖牡蛎产量最大, 2015年,牡蛎养殖约占贝类总养殖量63.6%。近年来,福建省牡蛎养殖在科技投入与品牌打造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漳浦的“霞美牡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福建省农产品名牌”等称号,畅销全国并在港澳台、新加坡和日本获得广阔的市场; “中国花蛤之乡”的莆田市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花蛤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莆田花蛤的苗种供应量占全国的70%,花蛤育苗技术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之一。鲍鱼养殖在连江县和莆田南日岛尤为突出,连江是我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 2015年鲍鱼产量占全省37.8%,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南日岛鲍鱼在2007年获得“国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备受市场青睐。
藻类包括海水中的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麒麟菜等和淡水中的螺旋藻等。藻类CI>1的地区依次有莆田市辖区、连江县、霞浦县、漳浦县、平潭综合试验区、福清市、蕉城区、罗源县、东山县、福鼎市等14个。藻类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莆田市辖区、连江县和霞浦县。莆田市藻类生产主要以海带、紫菜和江蓠为主,藻类总产量占全省29.3%。此外,海带和紫菜在霞浦、连江和晋江也形成了地区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霞浦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和“中国紫菜之乡”。晋江紫菜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之一。福州市被称为“中国海带之都”,海带加工是福州市水产加工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海带养殖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连江县、罗源县和福清市,其中连江县是福州市海带苗种重要产区,供应全国20%以上的苗种,并出口韩国等国家。
其他类包括海水中的乌贼、鱿鱼、章鱼、海蜇、海参、海胆、海水珍珠等和淡水中的龟、鳖、蛙、珍珠等。其他类CI>1的地区依次有连江县、福州市辖区、石狮市、霞浦县、东山县、惠安县、龙海市、泉州市、晋江市等18个。其他类水产产量主要集中在福州市、泉州市和漳州市。以海参养殖为代表,近年来,连江县“新名片”中,海参与鲍鱼、海藻被称为连江水产“新三样”。2012年福建省最大的海参育苗基地落户连江县官坞村,官坞海参于同年加入了福建首批试点水产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养殖过程明朗化。霞浦海参养殖也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基本形成育苗、生产、加工、销售海参产业链,成为中国鳌头的“北参南养”主产区、中国海参拉缸盐集散中心。2016年,霞浦成功注册“霞浦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海参产业成为当地沿海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2.3 特色水产品空间布局优化
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查结果进行整理(表3),剔除东山县、石狮市、平潭综合试验区、福州市辖区、罗源县、厦门市6个地区未参与调查,以及泉州市辖区、云霄县、福安市和长泰县4个地区未将渔业产业选为拟扶持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外,其余12个县(市、区)拟扶持的渔业产业品种在大类上基本上与该文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多数地区对当地渔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把握准确。但调查结果发现,在选择扶持的具体品种上,有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区域同质化现象。如甲壳类中过度集中在南美白对虾的生产,蟹类等较少,仅有龙海市和莆田市辖区两地有重点扶持。贝类中,拟重点扶持鲍鱼生产的地区达7个,占据贝类扶持的78%。拟扶持的藻类主要集中在海带和紫菜的生产加工,其他类仅集中于海参养殖一种。区域产业同质化表面有利于同业竞争,但实际上不利于区域长远发展,易导致企业创新受阻,引发产能过剩危机,削弱区域产业特色。
表3 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农业调查基本情况
县(市、区)数量(个)特色农业产业特色水产品种投资估算未参与调查县6渔业+蔬菜5个;渔业+茶叶3个;渔业+水果1个;渔业+花卉1个;渔业+畜禽蜂1个;仅有水产1个鱼类9种;甲壳类3种;贝类5中;藻类3种;其他类1种渔业投资共87.6亿元,平均每个县投资7.3亿元不做特色渔业扶持县4有效县12
表4 特色渔业优化布局
地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其他类连江县大黄鱼、石斑鱼养殖、大宗鱼类捕捞、加工虾类捕捞、梭子蟹、青蟹捕捞、养殖鲍鱼养殖、加工海带养殖、加工海参养殖霞浦县大黄鱼养殖甲壳类捕捞、南美白对虾养殖鲍鱼养殖、加工海带、紫菜养殖、加工海参养殖龙海市罗非鱼、石斑鱼、鲷鱼、美国红鱼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和加工、青蟹、梭子蟹养殖牡蛎、缢蛏养殖、加工福清市鳗鲡养殖、加工、出口南北美白对虾养殖、加工、出口秀屿区区锯缘青蟹养殖花蛤、鲍鱼养殖海带、江蓠养殖加工海参养殖福鼎市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养殖牡蛎、缢蛏养殖紫菜、海带养殖、加工漳浦县鲷鱼、河鲀、石斑鱼养殖南美白对虾、青蟹养殖、加工牡蛎、鲍鱼养殖加工海带、紫菜、江蓠、羊栖菜养殖、加工海参蕉城区大黄鱼、香鱼、弹涂鱼养殖诏安县鱼类加工南美白对虾养殖、加工牡蛎、螺、蛤等养殖加工长乐市鱼类加工南美白对虾养殖晋江市鲍鱼加工紫菜深加工惠安县牡蛎、蛤、江瑶养殖海带、紫菜、江篱养殖、加工
为调整渔业主产区产业扶持结构,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渔业专业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该文将比较优势法研究结果与实地调研数据相耦合,耦合结果如表4所示。特色鱼类集中在福州、宁德和漳州,以石斑鱼、大黄鱼、鳗鲡、河魨、鲷鱼等品种为主; 特色甲壳类也主要集中在福州、宁德和漳州3地,主要品种为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和青蟹; 特色贝类在福州、宁德、莆田和漳州均有分布,以鲍鱼、蛤、牡蛎居多; 特色藻类也在福州、宁德、莆田和漳州集中分布,品种上以海带和紫菜为主; 其他类特色渔业区域分布与贝类、藻类相似,但品种较为单一,海参是其特色鲜明的产品。福建省渔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重点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十大全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特色渔业品种。从耦合结果来看,这十大类特色水产产业重点打造区主要聚集地分别对应的是:
大黄鱼产业:连江县、霞浦县、福鼎市和蕉城区;
石斑鱼产业:连江县、龙海县和漳浦县;
鳗鲡产业:福清市;
对虾产业:霞浦县、龙海市、福清市、漳浦县、诏安县和长乐市;
牡蛎产业:龙海市、福鼎市、漳浦县、诏安县、惠安县;
鲍鱼产业:连江县、霞浦县、秀屿区、漳浦县和晋江市;
海带和紫菜产业:连江、霞浦、秀屿区、福鼎市、漳浦县、晋江县和惠安县;
海参产业:连江县、霞浦县秀屿区和漳浦县;
河鲀产业:漳浦县。
3 建议
科学把握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合理统筹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渔业是福建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因此,该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打造优势特色渔业以提质量、去库存
只有提高特色渔业占渔业经济的比重,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品牌效应,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防止水产品因质量不合格或缺乏竞争优势而出现压塘压库现象。一是通过加大优质特色产业项目培植力度,将福建大黄鱼、石斑鱼、鳗鲡、鲍鱼等优势特色区逐步打造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达到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化标准。二是在优势特色水产品培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品牌化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创新以达到去库存。引导企业和农户提高对名牌价值的认识,加强品牌的策划、包装和宣传,提高县域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拓宽销路。推行灵活上市策略,采取轮捕轮放,淡季、重大节假日随机上市,名优水产多品种错季节全年均衡上市的经营模式。
3.2 优化特色渔业空间布局以调结构、促融合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避免区域产品同质化竞争和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手段。一是明确区域渔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调整不同特色渔业品种区域分布,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22个水产主产县,作为福建渔业经济沿海增长轴,在整体推进全省渔业发展方面应起主导性、引领性作用。合理布局沿海特色渔业产业,朝着区域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其余45个内陆县域,虽在渔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落后,但在九龙江、汀江、永定河及闽江等水系流域发展特色淡水渔业亦能大有作为。一方面,不断创新稻(莲)田综合种养、池塘节水型、沼萍鱼、鱼菜共生以及池塘循环流水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参与沿海水产主产区的协作分工和产业链建设,借助主产区的优势带动自身发展。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水产品结构,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水产产量和比例,减少或淘汰结构性过剩的水产品种。完善种苗、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销售、出口等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海洋生物医药、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以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3.3 科学分配财政扶持以降成本、补短板
科学的政策导向、合理的财政扶持结构在降低渔业企业生产成本、壮大渔业人才队伍和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导向作用。政府应制定特色渔业优惠政策或激励机制,对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名优特色水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对养殖企业良种培育、现代智能化养殖装备、疾病防疫等方面积极扶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加大渔业职业教育投入,加强涉渔专业和学科建设,提高渔业从业者科技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培养一批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跨区域、跨系统、多学科、多领域协作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科学规划滩涂水域养殖,积极实施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加大渔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和生态修复投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产品质量优的可持续渔业发展之路。
[1] 于文静. 我国农业亮出供给侧改革清单.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5): 10~11
[2] 许瑞泉.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甘肃社会科学, 2016,(6): 178~183
[3] 严小燕, 陈志峰,曾玉荣.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内涵、演变与评价研究.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3): 196~202
[4] 秦宏, 陈旭.GEMS模型框架下海洋渔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青岛市为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5): 15~23
[5] 于谨凯, 孔海峥.基于海域承载力的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以山东半岛蓝区为例.经济地理, 2014,34(9): 113~123
[6] 王金荣.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与产业化研究.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08
[7] 王俊元, 胡求光.浙江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以海洋渔业为例.中国发展, 2016, 16(2): 50~57
[8] David Leishman,D.J.Menkhau,G.D.Whipple,et al.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or agriculture commodit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wool exporters, 1999
[9] Lee,F.C,J.M.Tang.Productivity level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anada and U.S.indus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5): 176~179
[10]屈宝香, 张华,李刚.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1): 2~6
[11]卢布, 丁斌,吕修涛,等.中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2): 7~12
[12]黄海平.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0
[13]车斌, 吴楚媛.TOPSIS模型在区域水产养殖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农业经济问题, 2007,(S1): 111~115
[14]王友丽, 王健.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福建省区域渔业竞争力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5~29
[15]龚大鑫. 甘肃省区域特色农业竞争力研究.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12
[16]李丽, 王卫红.甘肃省特色农业竞争力分析.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17): 5~7
[17]滕明兰. 广西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8): 4897~4899
[18]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 84
[19]沈素素, 胡新良.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求索, 2012,(9): 49~50
[20]王友丽, 王健.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福建省区域渔业竞争力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25~29
[21]李宝玉, 李刚,高春雨,等.环渤海区域主要养殖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2): 48~53
[22]刘喜波, 徐少聪,夏常颖.沈阳经济区县域农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2): 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