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018-01-30王彩峰史建民
王彩峰,史建民
(1.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 2.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 850000)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第一苹果种植国,山东省则是中国苹果种植第二大省,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化,会显著影响国内外苹果供给总量,进而影响国内外苹果市场价格,对我国苹果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一种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生产区域相对集中稳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苹果产业生产布局,促进山东省苹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供需平衡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多学者对农作物生产布局和种植面积变动进行了研究。王宗明等[1]认为政策引导、农业科技、比较收益和气候是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钟甫宁和刘顺飞[2]认为农作物净收益差异、资源约束条件、制度因素等是水稻生产布局变迁的关键因素。肖双喜和刘小和[3]认为上年种植面积、外出打工收入、替代作物单位面积收入、作物自身单位面积收入对棉花种植面积有较大影响。朱启荣[4]认为棉花生产布局受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非农就业机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的影响。杨莉等[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单产、价格、农业劳动力人数、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与棉花种植面积的关联度极强。邓宗兵等[6]认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对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郑小平等[7]认为技术进步、农户逐利、政府推动和社会需求等因素促进非传统产区葡萄种植。陈欢等[8]认为玉米与替代农作物单位面积净收益差值、农业技术、畜牧业发展、交通运输与政策对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有消极影响。
具体到苹果产业,已有研究多集中于苹果种植行为[9-12]、产品价格[13-16]、成本收益[17-19]、生产效率[20-23]、比较优势和竞争力[24-25]等方面,对苹果生产布局和种植面积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刘天军和范英[26]运用局部均衡模型研究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苹果生产布局变动,认为自然灾害、非农就业机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技术进步、市场消费需求和国家政策等有显著影响。刘维等[27]利用经验正交函数研究中国苹果生产布局,认为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的西移北扩趋势以沿海向内地转移为主、以渤海湾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为辅。杨易和陈瑞剑[28]从省级、县市层面分析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但是并未对内在驱动因素做进一步解释。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大多从某一角度分析农作物生产布局或种植面积变动,研究对象也大多集中于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对苹果生产布局的研究较少,更不存在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基于以上思考,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化趋势预测及其政策含义讨论提供参考。
1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全境东西长约700km,南北宽约420km。境内地形复杂,东部是半岛,中南部为山地丘陵,西部及北部属黄泛平原; 根据地形地貌形成相同、成因相近及地区相连等原则,可相应划分为鲁东的胶东半岛、鲁中南的泰沂山区、鲁西鲁北的鲁西鲁北平原区3个区域。其中,胶东半岛位于潍河谷地与沭河谷地一线以东的鲁东地区,属低缓山地丘陵与平原相间地貌,主要涵盖烟台、威海、青岛3地市[29]。泰沂山区西侧被鲁西鲁北平原包围,东侧以潍河—沭河谷地与鲁东丘陵为界,区内地势北高南低,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泰鲁沂山地构成分水脊轴,属山地丘陵地貌,主要涵盖济南、淄博、潍坊、日照、临沂、枣庄、济宁、泰安、莱芜9地市[30]。鲁西鲁北平原以小清河、黄河、鲁西湖带为界,呈弧形半绕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西部及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貌,主要涵盖东营、滨州、德州、聊城、菏泽5地市[31]。
图1 1978~2015年山东省与其余主产省苹果种植面积数据来源: 1978~1987年数据来源于农业部2009年发布的《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 1988~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9~2016)》
1.1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总体变动趋势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在波动中增加,从1978年的18.330万hm2增至2015年的29.968万hm2,增加11.638万hm2,增幅63.49%。阶段性看,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以1995年为界先增后减,呈“倒U”形分布,并可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稳定发展阶段(1978~1984年),基本稳定在19万hm2左右; 二是快速扩张阶段(1985~1995年),从24.700万hm2增至66.430万hm2,年均增加12.2%; 三是大幅萎缩阶段(1996~2010年),从66.330万hm2减至26.463万hm2,年均减少5.9%; 四是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5年),从27.627万hm2增至29.968万hm2,年均增加2.58%。
与此同时, 1978~2015年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从5.350万hm2增至69.516万hm2,增加64.166万hm2; 甘肃省从2.270万hm2增至29.480万hm2,增加27.210万hm2; 河北省从5.630万hm2增至24.260万hm2,增加18.630万hm2; 山西省从3.760万hm2增至15.550万hm2,增加11.790万hm2; 河南省从9.090万hm2增至17.020万hm2,增加7.930万hm2; 辽宁省从12.990万hm2增至16.100万hm2,增加3.110万hm2。种植面积增幅从高到低为陕西省>甘肃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如图1,作为中国苹果种植传统优势产区,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但是,随着陕西省、甘肃省等新型苹果产区的兴起和大规模扩张,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在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中所占比重持续减少,从1978年的27.00%减至2015年的12.87%,减少近15个百分点。阶段性看,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在1978~2001年稳居全国第一; 2002年被陕西省赶超,退居全国第二; 2002~2015年的14个年度中,有12个年度居全国第二,在2010年和2012年甚至两度被甘肃省赶超,退居全国第三。
1.2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区域变动趋势
图2 2001~2015年山东省各区域苹果种植面积注: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2~2016)根据区域所辖地市苹果种植面积数据加总得出;山东省现有行政区划格局于2000年底基本形成,故该图以2001年为基期进行
2001~2015年胶东半岛苹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从14.192万hm2增至16.089万hm2,增加1.898万hm2,增幅13.37%; 泰沂山区苹果种植面积持续萎缩,从16.906万hm2减至7.801万hm2,减少9.105万hm2,减幅53.86%; 鲁西鲁北平原苹果种植面积同样大幅萎缩,从8.670万hm2减至3.610万hm2,减少5.060万hm2,减幅58.36%。可见,山东省苹果主产区东进西退,由鲁西鲁北平原、泰沂山区不断向胶东半岛迁移,并于2004年形成以胶东半岛为中心的苹果种植新格局。
具体到地市层面, 2001~2015年胶东半岛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从8.755万hm2螺旋上升至11.987万hm2,增加3.231万hm2; 威海市苹果种植面积以2003年为拐点先减后增,总体增加0.531万hm2; 青岛市苹果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从3.119万hm2减至1.254万hm2,减幅55.89%。泰沂山区9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均大幅萎缩,其中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5地市面积减幅甚至超过50%。鲁西鲁北平原东营、德州、滨州、聊城、菏泽5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减幅均在50%以上。截止2015年,苹果种植面积超过1万hm2的地市有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泰沂山区的济南、淄博、临沂以及鲁西鲁北平原的聊城和菏泽8地市。潍坊、济宁、泰安、德州、滨州等老产区苹果种植面积降至1万hm2以下,退出苹果主产区。
表1 2001~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变化
所属区域地市面积变化量(万hm2)面积变化幅度(%)泰沂山区济南-0.778-34.36淄博-0.209-13.53枣庄-0.22-37.89潍坊-1.77-66.62济宁-1.217-77.25泰安-0.82-52.28日照-0.237-26.31莱芜-0.217-52.33临沂-3.638-67.32鲁西东营-0.399-61.68鲁北德州-1.259-79.42平原聊城-1.54-50.25滨州-0.642-59.3菏泽-1.22-53.25胶东半岛烟台3.23136.91威海0.53122.92青岛-1.865-59.79 注: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2~2016),根据各地市苹果种植面积数据换算得出
2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变量选择
将所有农户苹果种植面积增减变化汇总形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总体变迁。而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其经济行为以增加家庭纯收入为主要目标。因此,影响农户家庭纯收入的资源禀赋、种植成本、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技术进步、国家政策、地区政策等因素,均会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产生影响。另外,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资源禀赋。苹果种植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水利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对苹果生产有最基本的作用,会对农民苹果种植积极性与苹果种植面积产生一定影响[26]。
(2)种植成本。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比,苹果种植属资本密集型,种植成本往往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种植成本的差异影响农民在苹果与粮食种植间的具体决策。
(3)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农户在进行苹果种植面积决策时,会权衡苹果与其他作物的经济效益状况。
(4)种植传统与种植惯性。相较于小麦、玉米等一年生草本作物,苹果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所耗费的种植成本更高。当农户从苹果种植转向粮食种植时,面临较高沉没成本。而当农户从粮食种植转向苹果种植时,又要面临苹果树首次栽植之后幼龄期无产出、无收益的现实状况。可见,种植传统与种植惯性是苹果种植面积的重要影响因素。
(5)非农就业机会与非农就业收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增加、非农就业收入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农户可通过当地农业生产、当地非农兼业、外出务工3种途径增加家庭收入。由于苹果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户在决定是否种植苹果和种植多少时,不仅考虑苹果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效益,还会将苹果种植效益与非农就业收入相权衡。即使苹果相对其他农作物的比较效益较高,农户仍然有可能放弃种植劳动密集型的苹果,转而种植不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的粮食等大田作物,将劳动力从繁重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通过非农就业途径来增加家庭收入。
(6)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和地区政策会对农民苹果种植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农业部先后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发布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山东省部分县(市、区)为苹果优势产区。山东省政府于2010年8月发布实施《山东省果业振兴规划》,强调以苹果为重点,做强优势果品,极大提高了农民苹果种植积极性。
(7)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得新品种、新生产技术不断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但是不同作物受技术进步影响不同,单产提高程度也有所不同[4],影响苹果种植比较效益,进而影响农民苹果种植积极性和种植面积。
2.2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建立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1)
其中,
(1)areat为t年苹果种植面积,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89~2016)。
(5)areat-1为t-1年苹果种植面积,代表农户种植惯性与种植传统,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89~2016)。
(7)non-agri_incomet-1为t-1年农村住户年人均年非农就业收入占农村住户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代表非农就业收入水平。
(10)T为时间序列,代表技术进步水平。
2.3 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模型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影响因素的估计效果较好,大多数解释变量的系数及符号与预期相符。
表2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符号回归系数T值P值常数项a8.6504.4330.000***上一年基础设施条件irrigt-1-0.495-3.7920.001***上一年苹果单位面积总成本/粮食单位面积总成本r1,t-1-0.114-0.8020.434上一年苹果单位面积净收益/粮食单位面积净收益r2,t-10.0080.3050.764上一年度苹果种植面积areat-10.7218.0070.000***上一年非农就业机会non-agri_employtt-1-1.222-3.3440.004***上一年非农就业收入non-agri_incomet-1-0.451-4.6450.000***山东政策因素DSt0.0671.7470.099*国家政策因素DCt0.0030.0620.951技术进步因素T0.0071.7310.102 注:调整后R2=0.983;DW=2.558;F-统计值=168.423;***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1)基础设施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基础设施变量(irrigt-1)的系数显著小于0,与预期相反。这可能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耕地有关,基础设施的正向效应主要作用于粮食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等大田作物的积极性,抑制了基础设施建设对苹果种植的正效应。
(2)种植惯性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苹果种植面积变量(r1,t-1)的系数显著大于0,与预期相符。说明,往年种植决策对当期种植决策有正的影响,山东省苹果种植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3)非农就业机会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非农就业机会变量(non-agri_employtt-1)的系数显著小于0,与预期相符。说明,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4)非农就业收入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非农就业收入变量(non-agri_incomet-1)的系数显著小于0,与预期相符。说明,非农就业收入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产生显著不利影响。随着非农就业收入在农村住户家庭纯收入所占比重的日益提高,农户对农业经营的依赖性日益降低,种植劳动密集型苹果的意愿会降低,未来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大规模、持续性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6)苹果种植与粮食种植的成本差异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苹果与粮食种植成本比值变量(r1,t-1)的系数小于0,与预期相符,但并不显著。说明,苹果与粮食种植成本的差异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有一定负向作用。
(7)苹果种植比较效益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上一年苹果种植比较效益变量(r2,t-1)的系数大于0,与预期相符,但并不显著。说明,苹果种植比较效益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有一定正向作用。
(9)技术进步对苹果种植面积的影响。技术进步变量(T)的系数大于0,但并不显著。说明技术进步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有一定正向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通过利用1978~2015年山东省苹果种植相关数据,从省域、区域、地市层面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时空演变规律,并实证分析内在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从省域层面看,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18.330万hm2增至2015年的29.968万hm2,总体增加,并以1995年为拐点先增后减,呈“倒U”形分布。具体可分为1978~1984年的稳定发展阶段、1985~1995年的快速扩张阶段、1996~2010年的大幅萎缩阶段、2011~2015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2)从区域层面看,胶东半岛苹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泰沂山区、鲁西鲁北平原苹果种植面积持续萎缩,直接导致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和苹果主产区向胶东半岛的迁移。
(3)从地市层面看,山东省17地市中仅有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两地市苹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其余15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山东省苹果主产区呈现东进西退、北进南退的迁移特征。
(4)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是资源禀赋、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种植成本、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国家政策、地区政策、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证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条件、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地区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地区政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就业收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基础设施条件向耕地的倾斜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而种植成本、苹果种植比较效益、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3.2 对策建议
(1)把握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化规律,优化生产布局。2001年以来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主产区不断向种植历史较悠久、自然条件较适宜的胶东半岛集中。这是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为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但是,随着山东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农就业机会必将不断增多,非农就业收入也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业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将会有所下降[32],从而对山东省苹果种植带来持续冲击。这点应该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山东省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果粮争地问题历来较为突出。可见,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今后不太可能出现长期的、大幅度的增加,必须在稳定现有苹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苹果生产布局。为此,有必要在苹果种植适宜区、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各种资源要素进一步向苹果种植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集中,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苹果生产布局。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苹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苹果种植条件。在加快老果园升级改造的同时,重点实施现代高效示范园建设,完善道路、排灌、防风、防雹、防雷设施,提高苹果园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3)提高苹果种植机械化水平,缓解劳动力压力。以2015年为例,山东省苹果、小麦、玉米种植用工天数依次为56.45d/667m2、4.7 d/667m2、5.36 d/667m2,苹果种植所需劳动力投入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意味着即使同样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压力,相较于土地密集型的、所需劳动力投入较少的粮食作物,劳动力密集型的苹果种植将会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提高苹果种植机械化水平,以机械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缓解劳动力压力。为此,一要整合政府、企业、院校、种植户资源,创新长效协作机制,加快苹果种植机械研发推广工作。二要引导果农通过间伐、缩冠等方式加快老式郁闭园改造。三要在新果园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具有标准化、设施化和机械化特征的矮砧集约栽培模式,为机械化作业预留空间。
(4)优化苹果种植模式,降低苹果种植成本,提高苹果种植收益。以2015年为例,山东省苹果种植成本7 730.36元/667m2,是粮食种植成本(小麦与玉米的均值,为992.97元/667m2)的7.79倍。高种植成本不仅给苹果种植户带来较大压力,还制约了苹果种植比较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苹果种植面积的增加。高种植成本与山东省苹果种植惯常采用高化肥、高农药、高人工的种植模式相关。为此,一要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费支出; 二要综合利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统防统治,降低农药费支出; 三要在提高苹果种植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减少无效劳动、冗余劳动,降低人工成本支出。
(5)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化解苹果种植风险,稳定苹果种植户收入预期。苹果种植大小年特征明显,单产波动较大,对农户苹果种植积极性有一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相较于粮食作物,苹果属于商品率极高的经济作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以转移和分散苹果种植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给予苹果种植户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以稳定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而政府是当前农业保险政策运行的主体,扶持力度和扶持范围有限。为此,一要引导商业性保险积极拓展苹果险种,逐步建立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中央、地方联动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二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 三要扩大政策性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提高保险赔付金额。
[1] 王宗, 于磊,张柏,等.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科学, 2006, 26(3): 299~305
[2] 钟甫宁, 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7,(9): 39~44
[3] 肖双喜, 刘小和.棉花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河南、江苏和山东四省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 2008,(4): 79~84
[4] 朱启荣. 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9,(4): 31~38
[5] 杨莉, 杨德刚,张豫芳,等.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中国沙漠, 2011, 31(2): 476~484
[6] 邓宗兵, 封永刚,张俊亮,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成因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 2014,(3): 94~99, 113
[7] 郑小平, 穆维松,田东.中国葡萄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4): 89~93
[8] 陈欢, 王全忠,周宏.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分析.经济地理, 2015, 35(8): 165~171
[9] 毛飞, 孔祥智.农户安全农药选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5个苹果主产县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 2011,(5): 4~12
[10]蔡荣.“合作社+农户”模式:交易费用节约与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11,(1): 58~65
[11]王鹏, 霍学喜.一个探索农民退社行为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框架——来自渤海湾苹果优势区367户退社果农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11,(5): 14~24, 95
[12]蔡荣. 合同生产模式与农户肥料施用结构——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11,(3): 41~51
[13]宋莎, 温亚利,刘庆博.我国水果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以苹果、芦柑、香蕉、西瓜为例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2): 67~68
[14]胡友, 祁春节.基于空间计量的水果价格形成及传导研究——以苹果、柑橘和香蕉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6): 738~743
[15]王俊芹, 李宪松,赵邦宏.我国苹果价格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果树, 2013,(2): 69~72
[16]李俊青, 张俊,宋长鸣.中国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和调控政策研究.统计与决策, 2015,(22): 131~134
[17]易法海, 刘汉成.中国苹果成本价格变动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02,(5): 29~31
[18]丁杨, 潘璇,崔永红.辽宁、陕西两省苹果产业投资效益分析.广东农业科学, 2009,(12): 230~233
[19]刘峰, 张超一,赵帮宏.河北省苹果生产成本分析.广东农业科学, 2010,(1): 198~201
[20]顾海, 王艾敏.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河南苹果生产效率评价.农业技术经济, 2007,(2): 99~104
[21]郭亚军, 姚顺波,霍学喜.中国苹果主产区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基于HMB指数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11,(10): 78~86
[22]石会娟, 王俊芹,王余丁.基于DEA的河北省苹果产业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 2011,(10): 86~91
[23]杨浩然, 刘悦.中国小麦和苹果生产的成本效率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6,(1): 16~25, 110
[24]刘汉成, 易法海,祁春节.我国苹果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2,(6): 42~44, 16
[25]李艳花, 薛江伟.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苹果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9): 30~36
[26]刘天军, 范英.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2,(10): 36~42
[27]刘维, 刘天军,董子铭.我国苹果生产布局时空演变分析.广东农业科学, 2013,(8): 207~209
[28]杨易, 陈瑞剑.我国苹果生产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 19(4): 23~26
[29]佚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 2003, 7
[30]种冠峰. 山东省泰沂山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 2010,(5): 12
[31]岳书铭, 赵瑞莹,杨学成.鲁西北地区农村土地关系透视——基于入户调查资料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 2008,(12): 126~129
[32]姚增福, 刘欣.农村劳动力质量对规模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 135~142